食品檢測范文
時間:2023-04-08 17:4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品檢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現(xiàn)有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約1100家,這些檢測機構隸屬于質檢部門、衛(wèi)生部門、農(nóng)業(yè)部門、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工商行政部門等。有些實驗室之間從實驗室設置、儀器種類甚至型號都相同,造成了很多檢測機構的檢驗項目一致,僅檢測的樣品不同。如農(nóng)業(yè)部門的檢測樣品多為蔬菜、水果、谷物等初級農(nóng)產(chǎn)品;質監(jiān)部門的檢測樣品除原材料外,多為加工食品;FDA的檢測多為餐飲原料乳、肉、魚、蛋、蔬菜、谷物等,以及部分餐飲產(chǎn)品。但這些檢測項目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包括細菌和霉菌檢測、化學污染檢測,而且大部分檢測機構都能對細菌學檢驗、農(nóng)藥殘留、重金屬、獸藥殘留等進行檢測,而不能對二惡英等物質進行檢測。
2.樣品檢測重復
檢測機構的重復設置、缺乏特色,必然帶來重復檢測,如牛奶的三聚氰胺檢測,原料乳由農(nóng)業(yè)檢驗機構檢測一遍;到企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企業(yè)、質檢部門的檢測機構再檢測一遍、進入流通領域后工商部門又檢測一遍,其結果必然導致熱點問題、熱點食品每個部門都去檢測,而有些食品檢測項目則無人問津。致使檢驗人員天天滿負荷工作,沒有時間研究新的危害因素,從而導致剛解決完一個食品安全問題,又曝出一個新問題,檢測機構疲于應付一個接一個的檢測任務。
3.產(chǎn)品檢測效能低
由于食品的特殊性,特別是預包裝食品,檢測后就會失去食用價值,因此只能依靠抽樣檢測結果來推斷其總體水平。這樣就會存在抽樣誤差的問題,特別是目前我國的初級農(nóng)產(chǎn)品,由于分散式種、養(yǎng),一個樣品并不一定具備代表性。例如對豬肉中瘦肉精進行抽樣檢測,如果這些豬是從不同養(yǎng)殖戶那分散收購的,那么抽樣檢測幾乎沒有意義,即使抽樣率為90%,合格率是100%,也不敢肯定剩下的10%一定沒有問題,這樣就會使檢測的效能大大降低。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過分強調且依賴了檢測的作用。即使檢測方法很準確、檢測樣本很有代表性,但這種對產(chǎn)品的檢測只能是事后發(fā)現(xiàn)問題食品,處理問題食品,卻無法改變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必須將食品安全檢測延伸到食品生產(chǎn)企業(yè),將檢測作為工具,用于判斷生產(chǎn)原材料、生產(chǎn)環(huán)境、生產(chǎn)工藝、包裝材料、從業(yè)人員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否能夠保障食品的安全。這就好比一個糖尿病患者測定血糖水平,其目的不在于知曉自身的血糖高低,而在于判斷藥物、飲食、運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否能夠有效地控制血糖。
篇2
以生物的免疫、基因、敏感等方面的特點為基礎,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具有檢測功能的試劑進行制作,進而檢測食品的安全性就是生物技術在食品檢測工作中的應用原理。在食品檢測工作中,生物技術具有諸多優(yōu)勢,例如速度快、范圍廣以及準確度高等。一般而言,主要的生物檢測技術有免疫技術、生物傳感器技術、生物芯片檢測技術、酶技術等。為了使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工作得到提升和發(fā)展,我們就需積極對生物技術進行有效運用,并加大開發(fā)力度,使其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
2.食品檢測中主要的生物檢測技術
2.1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在轉基因檢測上,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已得到了有效運用。聚合酶鏈反應簡稱為PCR,PCR技術主要通過三個階段對食品進行安全檢測,即變性、復性以及延伸。對DNA模板進行建立,將寡核苷酸作為引物,通過聚合酶作用,沿DNA模板順序以半保留復制的方式延伸而完成DNA分子復制就是PCR技術的基本原理。在依靠多次的增容以及擴展以后,PCR會變成符合食品檢測需求的檢測物。該技術由于具備諸多應用優(yōu)勢,因此之后也被合理運用到了各大領域中,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上,該技術已顯示出了較好的運用前景。但與此同時,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食品中假若有已死亡的細菌存在,那么便會顯示為假陽性,針對制毒微生物所產(chǎn)生的毒素,該技術也無法進行全面檢測。
2.2生物傳感器技術在對生物傳感器分子識別原件進行選取時,需使其具有較好的選擇性。在和待測物的特異性進行結合以后,依靠對應的信號轉換器,分子識別原件所產(chǎn)生的光、熱等復合物可促使其進行轉化,變?yōu)槟軌蜉敵龅牡碾娦盘栆约肮庑盘?,并可將其進行放大然后輸出,最后得到檢測結果。一般而言,生物傳感器具有許多優(yōu)越性,例如操作簡便、敏感性高、反應速度快等,相比于傳統(tǒng)性質的食品檢測方法,此種檢測方法更具科學合理性。另外,運用生物傳感器技術,可使安全可靠的食品檢測系統(tǒng)得到建立完善。運用此技術,可使檢測所用時間得到縮短。倘若要對牛奶以及熱狗等食品中的葡萄糖球菌腸毒素進行檢測,就可促使其靈敏度得到明顯提高,并有效地控制好檢查時間。但對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知,受計算機技術、生物材料等因素的影響,在食品檢測方面,生物傳感器的商業(yè)化程度仍舊不高。
2.3酶技術在對食品中的殘余農(nóng)藥以及微生物污染進行檢測時,我們主要可運用到酶檢測方法,而這也是較為常見的一類食品檢測方法。與此同時,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里,酶聯(lián)免疫分析檢測技術已得到了廣泛運用。該技術對酶學以及免疫方法進行了結合,并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以及靈敏性。在對蔬菜和水果當中的菌劑噻菌靈進行檢測時,酶聯(lián)免疫分析檢測技術已顯示出了較好的敏感性。當前,美國化學會已將此方法納入到了農(nóng)藥殘留檢測法當中,而在我國,該檢測方法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4生物芯片檢測技術隨著全球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各國貿易的加強,進出口食品也在不斷增多。所以,為了對進出口食品進行有效檢測,就需運用到高質量、高安全的食品檢測技術以及安全監(jiān)控體系。作為一類高新生物檢測技術,生物芯片檢測技術在進出口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已得到了有效運用。該技術主要對光導原位合成進行了運用,可將大量的生物大分子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固化。針對已經(jīng)通過標記的待測生物樣品,該技術可對其中靶分子進行雜交,并運用特定設備對雜交信號的強度進行快速檢測,在對檢測儀器進行選取時,可優(yōu)先選用電荷偶聯(lián)攝影像機,或是運用激光共聚焦完成掃描,進而統(tǒng)計出樣品中靶分子的數(shù)量。針對食品的安全狀態(tài),運用生物芯片技術,我們可進行深入了解。另外,在進出口食品監(jiān)管管理工作中,快速反應系統(tǒng)以及預警系統(tǒng)的建立完善都離不開生物芯片檢測技術。
2.5免疫法當前,在食品生物檢測技術中,免疫法具有最高的靈敏度。另外,該技術還具有容易操作、再現(xiàn)性好、科學可靠等優(yōu)點,并在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得到了有效運用。免疫法可對蛋白質進行檢測,蛋白質之間的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差別較小,而運用免疫法則可進行有效區(qū)分。
2.6基因探針技術當前,基因探針技術主要分為兩種,即同相雜交以及異相雜交。在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測時,大腸桿菌檢測是一項重要內容。對大腸桿菌進行分析可知,其具有p一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在進行檢測時,可對以B一葡糖苷酸酶為目標的DNA探針進行制作,使食品檢測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對傳統(tǒng)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
3.食品檢測生物技術的具體運用
3.1檢測食品的品質和成分針對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質,生物感應器是最為常見的檢測方法。在早期,所使用的生物感應器主要為葡萄糖感應器,可對食品的含糖量進行有效檢測,并得到了廣泛運用。例如,在對魚類新鮮度進行檢測時,日本已使生物傳感器實現(xiàn)了商品化。另外,針對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質,在進行檢測時還可運用到生物技術。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蛋白和需進行檢測的某種氣味進行結合,使其成為敏感材料。對于人類身體健康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轉基因食品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所以,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檢測就變得尤為重要。當前,主要的檢測技術有蛋白質檢測、酶活性檢測以及有酸檢測三種。
3.2檢測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對科學有效的食品檢測技術進行運用,可使微生物的傳播得到較好控制。對于人類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會帶來一定危害,并嚴重降低食品質量。因具有諸多優(yōu)勢,在微生物的檢測工作中,生物檢測技術已取得了較好效果。當前,在對食品微生物進行檢測時,常用的生物技術主要有酶聯(lián)免疫技術、生物傳感技術以及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3.3檢測食品中的殘余農(nóng)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何對食品中的殘余農(nóng)藥進行有效檢測和分析已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倘若食品中殘留農(nóng)藥,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就會受到嚴重危害。當前,在食品殘余農(nóng)藥檢測方面,主要運用的生物技術有酶技術以及生物傳感器。
4.結束語
篇3
食品檢驗是保證食品安全最為基礎性的手段,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檢驗結果必須是客觀的、公正的,不能弄虛作假。
2食品檢驗技術
2.1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法)
主要檢測內容有:(1)食品添加劑的檢測,如食品中的山梨酸、苯甲酸的測定,食品中的糖精鈉的測定,合成著色劑的測定,梔子黃的測定,抗氧化劑的測定,乳酸、檸檬酸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劑的測定等。(2)營養(yǎng)強化劑的測定,如食品中的?;撬岬臏y定,維生素A、D、E和維生素K的同時測定,食品中的葉酸、煙酸、泛酸和氨基酸的測定等。(3)保健食品,如蘆薈苷、紅景天苷的測定,DHEA的測定,異秦皮定的測定,冬蟲夏草中腺苷的測定等。(4)農(nóng)藥殘留量的測定,如糧、油、菜中西維因的測定,水果在單甲脒的測定,大豆及谷物在氟磺胺草醚的測定,乳品中速滅威、異丙威的測定等。
2.2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是一種以氣體為流動相的柱色譜分離技術。目前在普通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水的450項分析測試項目中,氣相色譜法測試項目占125項,占總檢測項目的28%,已成為食品檢驗中必不可少的檢驗方法之一。其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主要有:(1)食品中農(nóng)藥殘留及環(huán)境污染物的測定,如食品中的辛硫磷殘留量的測定,稻谷在敵百蟲、久效磷殘留量的測定,食品中馬拉硫磷、氟氯菊酯殘留量的測定,水果、蔬菜、谷物中有機磷農(nóng)藥多殘留的測定等。(2)食品添加劑含量的測定,如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丙酸鈉和脫氫乙酸的測定,面粉中過氧化苯甲酰含量的測定等。
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它是基于原子對特征光吸收的一種相對測量方法,基本原理是將光源輻射出的待測元素的特征光譜通過樣品的蒸氣時,被蒸氣中待測元素的基態(tài)原子所吸收,在一定條件下,人射光被吸收而減弱的程度與樣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呈正相關,由此可得到樣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主要用于食品中鉛、鎘、砷、汞、銅、鋁和鉻等元素含量的測定。此外,氫化物發(fā)生—原子熒光光譜法也可用于以上元素含量的測定。
篇4
關鍵詞:肉類食品;品質檢測;研究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國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我國肉類消費量也在快速增長,由肉類食品所引起的食物安全問題也不斷增多,如“禽流感”、 “豬鏈球菌中毒”等.傳統(tǒng)的檢測技術費時費力,檢測效率低,已經(jīng)達不到現(xiàn)代檢測所需的快速、準確、實時、無損等要求。 現(xiàn)代的肉品檢測技術,注重實用性和精確性。儀器微型化、低耗能化、功能專用化、多維化、一體化、成像化;生物技術被大量應用;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不斷采用其它領域的新技術;生理學中的感覺器官生理變動規(guī)律和電生理學研究學方法等。
1 物理方法
1.1 計算機視覺技術
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判別準則去理解和識別圖像,用圖像分析作出相應結論的實用技術,其中圖像處理和圖像分析是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核心。
計算機視覺技術可對其新鮮度作出判定;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分類器的立體顏色直立圖可用于分析雞胴體全身缺陷。李剛等構建了由氣體傳感器陣列、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神經(jīng)網(wǎng)絡組成的智能檢測辨識系統(tǒng),通過豬肉樣本的測試與分析表明,該方法可實時準確地識別肉類新鮮度,辨識準確率可達9 0 % 以上。Malone 等以圖像處理方法和專家系統(tǒng)控制為基礎,研發(fā)了一個分析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圖像分析的結果并參照數(shù)據(jù)庫作出正確的判斷,確定魚片脊骨的位置,并操縱高壓水切割器剔除魚片中的脊骨。機器視覺系統(tǒng)也用于研究豬腰肉的品質波動和分級,如用400 ~700nm 的光纖反射測量系統(tǒng)可以檢測出明顯的PSE 豬腰肉,同時根據(jù)豬肉品質優(yōu)劣進行分級。
1.2 超聲波技術
超聲波檢測技術是利用肉品在超聲波作用下的吸收特性、衰減系數(shù)、傳播速度、本身的聲阻抗和固有頻率,測定肉品組成成分、肌肉厚度、脂肪厚度的快速無損在線檢測、分級方法。
利用超聲波可以測定肉品(活體或尸體) 的成分,如牛、羊、豬等的背膘厚度及脂肪含量。Benedito等應用超聲波傳播速度的變化檢測發(fā)酵香腸的化學成分,發(fā)現(xiàn)在脂肪中溫度每升高1 ℃超聲波速減慢5.6m/s;在瘦肉中,超聲波速隨溫度上升而上升。
Brondum 等使用超聲波在線檢測豬胴體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1 6 個超聲波傳感器,可以確定膘厚、肥瘦、產(chǎn)肉率(與胴體重量有關)、 主要切割點等指標,其在線檢測速度可達1150 頭/h ,能達到較高的準確率。目前較好的產(chǎn)品有丹麥S F KTechnology A/S 公司研制的在線檢測產(chǎn)品。
用超聲波圖像檢測脂肪厚度和腰部肌肉易受到操作人員、測量部位、超聲波頻率、被測物體的不規(guī)則性和肥瘦組織分布的不均勻性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實時超聲波圖像一般只能檢測某部位的化學成分而不是全身成分。所以,超聲波檢測技術更多地應用在線自動快速無損檢測,它具有適應性強、對人體無害、檢測靈敏、使用靈活等特點。該技術在國外已逐漸進入肉品實際檢測中,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尚未見報道。
1.3 電磁學檢測技術
肉品的組織、成分、結構、狀態(tài)等和其電磁特性有密切關系。如肉品從新鮮到腐敗的過程中。其阻抗值就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
電磁掃描的原理是骨頭和肌肉這些含水的物質比脂肪有更高的導電率,它和豬、羊的無脂肪瘦肉有較好的相關性。Higbie 等采用測量胴體全身電導率的方法來估計無脂瘦肉和全脂肪含量,通過對不同部位和條件下的豬胴體檢測,發(fā)現(xiàn)可以用三或四變量公式預測無脂瘦肉重量,而且可以根據(jù)公式推算肉類各組分的含量,復相關系數(shù)R2>0.66。 測量豬酮體的電特性能有效確定豬肉不正常系水力及PSE 特性等早期衰變,因為系水力、pH 值、三磷酸腺苷(TP)的降低均與生物電阻抗以及相位變化有關。而電磁學檢測的變化曲線與計算機視覺技術和超聲波檢驗所得的變化曲線具有相似性。
2 儀器分析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譜法
高效液相色譜法( H P L C ) 特別適用于高沸點、不能氣化或熱穩(wěn)定性差的有機物的分離分析,在食品行業(yè)中常用于食品添加劑、農(nóng)藥殘留和生物毒素的分析檢測,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結果準確可靠、重現(xiàn)性好且成本較低的優(yōu)勢。
檢測抗生素的傳統(tǒng)方法是微生物法,靈敏度較、低耗時較長,一次只能檢測一種抗生素。反相HPLC 測定抗生素,簡便快速,能同時監(jiān)測多種抗生素,已成為肉品檢測中的常用方法。湯麗芬等用反相HPLC 同時測定廣州地區(qū)肉類4 種抗生素的殘留量,結果表明;各抗生素的線性范圍均為0.01~ 1.0 µg/ml,相關系數(shù)均為0.99 以上(n=5);回收率均為95.6% ~ 106.0%; 日內日間變異系數(shù)均在允許范圍內(小于15%)。
2.2 毛細管電泳安培法
1991 年Jorgenson 和Monnig 首次提出了高速毛細管電泳技術(HSCE 或fast-CE),使分析時間縮短至幾分鐘內。毛細管電泳安培法具有靈敏度高、樣品體積小的特點。但電泳時間多為5~30min,因此近年來芯片毛細管電泳技術是電泳的一大熱點,芯片毛細管電泳技術實質上是將HSCE 的儀器微型化,采用窄內徑且短的毛細管和提高分離場強的方式來提高分析速度,因此保持電泳高效的同時提高其分析速度是電泳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楊冰儀等采用高速毛細管電泳安培法對市售肉類中的人工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DES) 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參數(shù)優(yōu)化后,DES 在60s 內可以得到較好的分離,檢出限為1.0×10-8mol/L,DEC 濃度在1.48× 10-4~3.69 ×10-5mol/L,1.25×10-6~1.85×10-7mol/L 與峰面積分段呈良好的線性關系;遷移時間和峰面積的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0.65%、2.2%。
2.3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
近紅外技術NIR(nearinfrared)具有測量測信號數(shù)字化及分析過程綠色化的特點。在肉品檢測中,它可以用來測定屠宰分割過程中和肉制品加工中原料肉和成品的水分、蛋白質、脂肪等指標;也能鑒別冷凍肉并測定其保水性、滲透性、肉汁損失率和干物質含量。
Ben-Gera 等采用紅外透射技術,研究了肉制品乳濁液中脂肪和水分的含量。Lanza 利用近紅外光譜分析研究了生豬肉和牛肉的水分、蛋白質、脂肪和卡路里含量,發(fā)現(xiàn)在波長為1100~ 2500nm 時,反射光譜與水分、脂肪和卡路里有較高的相關性(R0.987),與蛋白質的相關系數(shù)(R)為0.885。此外,有研究表明:近紅外光通過光纖反射的透射特性與牛肉剪切力相關(R=0.798~0.826),與水分、蛋白質、脂肪等指標也有較好的相關性。Park 等通過分析近紅外反射光譜以確定牛肉嫩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R,principal componen tregression)分析波長在1100~2498nm 處生肉的吸收光譜,發(fā)現(xiàn)其與測得的熟肉嫩度存在復相關系數(shù)R2=0.692,從而可以建立預測牛肉嫩度(口感)的分析模型。
但該方法成本較高且分析較復雜。目前丹麥、德國已開發(fā)出在線檢測設備,而我國還沒有類似的檢測儀器。
2.4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技術
核磁共振波譜法是根據(jù)具有磁性質的原子核對射頻磁場的吸收原理,以測定各種有機或無機成分的檢測技術。它是一種無損檢測技術,可以檢測同一樣品的不同原子核,以便從不同角度對樣品進行觀察;另外它還具有結構和動力學信息敏感性,可以觀察樣品的化學結構特征和分子遷移。31P 因其天然豐度高(100%),在細胞中的含量高(DNA、磷脂及ATP等);化學位移范圍寬(約30),共振譜線簡單容易識別;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且與生命過程息息相關,而使31PNMR 技術在生物樣品檢測中使用最多。
31PNMR可用于檢測肉品中添加磷酸鹽的水解過程。Rongrong Li 研究了雞肉中不同磷酸鹽的水解過程,經(jīng)檢測發(fā)現(xiàn)TSPP 和TKPP 的水解最快,大約1.25h 就可以完全水解為Pi。采用31PNMR 技術可以快速無損地區(qū)別和量化肌肉組織中的有機和無機磷酸鹽,為進一步解釋磷酸鹽的作用機理提供了方法。
3 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
3.1 核酸探針檢測技術
核酸分子雜交可以用于待測核酸樣品中的特定基因序列。該技術不僅具有特異性、靈敏度高的優(yōu)點,而且兼?zhèn)浣M織化學染色的可見性和定位性。在肉品檢測中,核酸探針技術主要用于致病性病原菌的檢測。
目前我國肉品致病菌的檢驗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細菌學檢驗方法和血清學方法,方法繁瑣,靈敏度和準確性都不高。核酸探針技術可檢測出10-12~10-9 的核酸,可廣泛應用于進出口動物性食品的檢驗,包括沙門氏菌、彎桿菌、輪狀病毒、狂犬病毒等多種病原體。
核酸探針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核酸探針半衰期短、對人體有危害等(生物素標記的核酸探針雖然對人體無害,但受紫外線照射易分解),所以作為常規(guī)診斷特別是食品實驗室較不適用。
3.2 生物芯片檢測技術
生物芯片使研究中不連續(xù)的分析過程都集成在芯片上完成,實現(xiàn)檢測的連續(xù)化、集成化、微型化、信息化,單位面積內可以高密度排列大量的生物探針,每平方厘米可達5 10 萬個, 一次實驗就可檢測多種疾病或分析多種生物樣品,已經(jīng)廣泛用于食品安全檢測、食品微生物檢測、動物疫病檢測、轉基因動植物檢測等方面。
張慶峰等以卵清白蛋白為載體蛋白合成了雌二醇的結合物,并采用Cy3 新型熒光染料標記結合物,作為雌二醇的競爭物,建立了以競爭法為基礎的檢測肉品中雌二醇的免疫芯片新方法。該技術用生物芯片點樣儀在醛基化玻片表面點樣制備免疫微陣列,對雌二醇進行了定性定量檢測。結果表明熒光信號隨待測物濃度的降低而增強,待測物濃度在0.001~0.4µg/ml 的范圍內有較好的線性趨勢,檢測范圍為1 0.001 g/ml。
4 微生物檢測技術
當前,微生物電子學、微機技術濾光技術、生物傳感器等多項領域的突破,使得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得到了改進,正朝著快速、準確、簡便及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利用傳統(tǒng)微生物檢測原理,結合先進技術,設計了形式各異的微生物檢測儀器設備,正逐步廣泛應用于肉品微生物檢測。如ATBExpression細菌鑒定智能系統(tǒng)、全自動微生物快速鑒定儀器VITEK、微生物總數(shù)快速測定儀、自動菌落計數(shù)系統(tǒng)、應用電阻抗技術的全自動微生物監(jiān)測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 陳福生高志賢王建華. 食品安全檢測與現(xiàn)代生物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2] 趙杰文孫永海.現(xiàn)代食品檢測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陳純.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與算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 孫永海鮮于建川石晶.基于計算機視覺的冷卻牛肉嫩度分析方法[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03 34(5) 102 105.
[5] 李剛曲世海郭培源張慧.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肉類新鮮度辨識技術[J].傳感器技術2004 24(3) 15 17.
[6] 滕炯華袁朝輝王磊.基于氣體傳感器陣列的牛肉新鮮度識別方法研究[J].測控技術2002 21 (7) 1 2.
篇5
概述食品檢測中樣品處理
食品檢測是進行食品安全監(jiān)督的一項重要手段,主要以抽樣檢測實現(xiàn)的,從食品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食品發(fā)行環(huán)節(jié)和食品銷售環(huán)節(jié)等多個過程進行多次檢測,以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食品的安全性,督促食品生產(chǎn)商、批發(fā)商和銷售商多方形成安全第一的食品服務意識,實現(xiàn)食品的安全,維護社會安定。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文明實現(xiàn)了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人們對食品安全要求升級。對于食品生產(chǎn)行業(yè)來說,企業(yè)產(chǎn)品的安全與否是決定自身能否長久發(fā)展下去的關鍵。而對于社會來說,食品檢測工作是對食品質量的檢驗,通過對處理樣品的質量檢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證市場上食品的安全健康,有效保障了公眾的飲食安全。而其中樣品處理是基礎性的食品檢測工作,所以總的說樣品處理對于整個食品檢測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食品檢測中樣品處理的注意事項研究
為實現(xiàn)食品檢測工作的高效真實,本部分將從食品安全檢測中樣品處理技術入手,詳細分析了樣品處理的注意事項:
樣品處理技術。目前,我國食品檢測中樣品處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四種:色譜技術、免疫學技術、生物檢測技術和殘留農(nóng)藥檢測技術。其中色譜技術,主要是利用化學分離法將組成物質不同的混合體通過溶解、揮發(fā)和吸收等化學處理手段分離,這種技術處理效果良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免疫學技術,是利用免疫機理通過樣品中的抗原抗體反映對細菌含量進行確定,這種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樣品內細菌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有效阻止細菌對人們的危害。生物檢測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技術,主要是以食品制造原料和樣品中的化學物質相互反應,確定樣品中的物質,這種給水具有特異的識別性。最后的殘留農(nóng)藥檢測技術,主要是針對大量噴灑農(nóng)藥的農(nóng)產(chǎn)品而言的,利用專門的檢測器對這些食物樣品進行處理,便于檢測。
注重樣品采集源。樣品采集源的合理化確定,是保證食品檢測真實性的關鍵。因而,采樣人員必須重視樣品的采集工作。但是樣品采集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的工程,需要確定合適的采集時間、科學的采集方式和合理的采集設備等,這些都是確保采集樣品質量的核心點。其中樣品源必須保證和檢測食品完全相同,保證樣品采集方式不會改變食品的性質屬性和化學結構。此外,采集完成后需要確保存放環(huán)境的干凈無菌,一般采集樣品需要進行冷藏和冷凍,防止樣品變質。因此,在一個完整的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抽取樣本時必須做好采集源選擇、采樣具體工作和采樣后的樣品保存工作,切實保障檢測結果的真實可靠。
注意樣品采集期。食品安全是一項社會層面的工作,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而食品采集樣品時必須保證與用戶處的食品狀態(tài)相同,這樣檢測工作才有意義??墒怯捎谑称窓z測項目多、周期長、成本高,導致采集到的樣品難以與用戶處食品狀態(tài)完全相同。針對這個問題,采樣人員可以從產(chǎn)品出廠時期和產(chǎn)品銷售時期兩個時間點進行采樣收集工作。首先,銷售時期的產(chǎn)品由于市場性最具代表性,這個時期的食品質量與人們購買的食品質量狀態(tài)相同。其次,我們仍需要考慮到市場銷售的外包裝處理、使用防腐處理方式等這些因素,這些也會影響到產(chǎn)品的數(shù)學和營養(yǎng)。最后,注意樣品的時期,也是確保食品檢測工作真實性的關鍵。
注意樣品屬性和類別。食用產(chǎn)品的屬性類別較多,分類較多,如乳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和油炸食品等,這些類別一般會在同一種檢測技術下出現(xiàn)不同檢測效果。因此,在進行抽樣過程中,樣品處理必須重視樣品的分類和屬性特征,選擇多種類別的樣品處理方式和檢測手段。比如在具體的食品檢測過程中,采樣人員可以運用流通注射技術對活性強的樣品進行處理,運用膜萃取技術進行固態(tài)的樣品處理,這樣以實現(xiàn)抽樣的科學合理,便于后期的食品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
注意檢測項數(shù)量。食品檢測工作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確實是一項復雜度較高、項目較多的工程。檢測項目多,就會使得檢測程序繁瑣,檢測時間長,對樣品的處理和加工技術就越困難。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最終都會影響到樣品的內部組成和化學結構,大大降低食品安全檢測的精確度。因而,抽樣人員必須注意樣品檢測的項目數(shù)量,做好合理化確定,最大程度上保證檢測的真實性,樣品還原市場中的狀態(tài)。
篇6
關鍵詞:食品檢測檢驗 檢測體系 現(xiàn)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336(2013)18-0039-02
1 食品檢測檢驗體系的現(xiàn)狀
1.1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手段落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在家食品檢測檢驗的技術方面,仍然存在著滯后現(xiàn)象,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將我國食品檢測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疑。從檢測的方法上來看,存在著方法種類少的問題;從多殘留檢測方法上來看,存在著方法少的問題;在快速篩選檢測技術方面,存在著成熟度不足的問題;在高技術檢測手段上面,更是存在著嚴重的欠缺問題。
1.2 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不完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食品檢驗檢測的體系當中,針對于食品而采用一系列檢測的方法,還是存在著諸多的不合理問題。從正規(guī)的檢驗體系工作流程上面來看,食品應該是由農(nóng)田的生產(chǎn)開始,再到食品的加工,最后到視頻的銷售等,這整個過程中,都需要把監(jiān)管工作貫穿進來。但是,事實上,受到食品安全檢測力量的限制,首先體系制度不完善的制約,很多食品的檢驗檢測工作都僅僅只是形式而已,并不能夠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很多對人有害的食品也大量的流進市場。
1.3 食品檢驗檢測的統(tǒng)一市場準入機制未建立
從對食品金策檢驗水平高低的影響因素上面來看,檢測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也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于很多的食品檢測檢驗機構來講,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檢驗資質不足,實驗室制度和管理的不公平現(xiàn)象嚴重,這些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對食品檢測結果產(chǎn)生影響。同時,對于相關的部門來講,也并沒有把針對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審查程度建立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市場進入的門檻逐漸降低,最終不安全食品逐漸流入市場。
2 食品檢測檢驗體系的對策
2.1 建立完善的食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
對于這一點,也就是說要對食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加以不斷地完善和健全,并在此基礎上,把對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網(wǎng)絡建設力度予以強化,最終促使整個檢驗檢測體系的機構配置得到完善。那么,對于政府部門來講,需要做的就是:把開放競爭的規(guī)范檢驗檢測市場建立起來。同時快要盡可能的包行業(yè)之間的壁壘予以消除,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大力的帶動民間中介資本的投入,從而把一個合理性高且規(guī)范度強的競爭機制建立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民間中介,通過民間中介檢驗檢測的有效介入,能夠幫助政府在具體的食品監(jiān)督過程中帶來技術方面的支持,同時也能夠幫助消費者,在對食品安全的判斷和鑒定上面給予技術服務。
2.2 完善并健全食品檢測檢驗體系制度
在食品檢測體系的制度這一方面,我們不能夠單單局限在對當?shù)厥称窓z驗檢測技術的監(jiān)管上面,不應該局限在當?shù)貜臉I(yè)人員注冊管理制度上面。而且還應該針對相關行業(yè)機構以及相關行業(yè)人員所需要承擔的責任等等都加以明確,同時對不負責任需要承擔的懲罰加以明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有效的對相關人員以及相關機構作出約束。當然,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針對相關的食品檢驗與檢測制度當中存在的不足,結合實驗室資質管理制度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等,作出合理的調整、補充與刪除處理,盡可能的把那些食品安全監(jiān)測中存在的重復支出問題加以解決。除此之外,還應該把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社會機構的培育力度予以強化,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把行業(yè)的競爭市場開放出來,從而來把原本的行業(yè)壟斷問題有效解決。當然,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必然是和法律法規(guī)離不開的,所以,要通過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對行業(yè)的操作加以規(guī)范,來對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受賄問題,一系列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加以懲罰。
2.3 制定統(tǒng)一的食品檢測標準
對于這一點,目前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行業(yè)中,在不同的管理層次當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食品檢測標準上面存在著不統(tǒng)一的問題。所以,針對這一問題,對于相關部門來講,就需要將其做出統(tǒng)一,通過把統(tǒng)一的檢測方法的制定,通過把統(tǒng)一的標準和費用的規(guī)定,來促使食品檢測檢驗的準確性得到提升。同時,還應該通過建立動態(tài)化的評價機制,來不斷地把企業(yè)內部的自建體系加以完善和鑒權,盡可能的將食品的安全和行業(yè)的信譽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有機的把檢驗檢測機構,把網(wǎng)絡信息系統(tǒng),把激勵懲罰機制,把責任追究機制,把信用評價機制等等進行有機的整合,最終保證食品檢測檢驗的準確性。
2.4 提升食品檢測技術
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并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相關經(jīng)驗來進行,在此基礎上,有機的和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嚴格緊跟國際食品檢驗檢測技術的腳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不斷地把我國的食品檢測檢驗技術加以改進和完善,來把我國的食品檢測檢驗方法加以改變,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更適合食品檢驗檢測的方法和技術。另外,還應該針對食品質量安全監(jiān)控中心,來把迫切需要的并且是和安全息息相關的標準制定出來。另外,還應該有目的且有選擇性的,針對部分具有先進性的方式,把更加精確地儀器設備等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3 結語
總之,在目前市場流通食品種類日趨繁多的情況之下,在食品安全性檢驗的這一方面,也更加需要相關人員引起重視。通過對食品檢測檢驗體系的完善,不僅僅對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著促進作用,而且還能夠在社會的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所以,我們應該更加深入的把視頻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加以健全與完善,通過制度體系,來促進食品安全工作質量的提升,最終對人民群眾的安全進行保證。
參考文獻
[1]關莉莉.淺談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章,2011年25期.
篇7
[關鍵詞]:生物檢測技術 食品檢驗 應用 檢測方法 分析
前言
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是在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與國家對于食品安全以及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背景下,隨著傳統(tǒng)食品安全與質量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需求越來越難以實現(xiàn),就有了對于食品檢驗的更加科學、快速并且檢驗精確度更高的生物食品檢測方法。生物檢測方法被應用于食品檢驗中不僅具有上述的檢測應用發(fā)展契機,更是因為食品加工與生產(chǎn)過程中應用的食品材料的來源與生物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而生物檢測技術在對于食品進行檢驗中,就是通過生物的相關特性以及化學特征等進行檢測與檢驗應用的,因此,使用生物檢測技術進行食品檢驗的應用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
1 生物檢測技術的應用
1. 1 生物酶技術
在實際檢測應用中的生物酶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酶的相關特性進行實際檢測與應用,生物酶檢測技術在實際檢測中應用相對比較廣泛,它主要用于對于食品中的殘留農(nóng)藥以及食品中的農(nóng)藥含量、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況進行檢測應用。在對于食品的實際檢測應用中,生物酶技術中的酶聯(lián)免疫檢測技術在實際檢測應用中應用優(yōu)勢與特征比較明顯。酶聯(lián)免疫檢測技術主要是將酶與免疫學的相關原理特征進行聯(lián)合應用的基礎上提出的生物酶檢測技術,這種酶聯(lián)免疫檢測技術在進行食品檢驗應用中不僅具有較高的檢測靈敏性,而且在進行食品檢測應用中的選擇性也相對比較高,因此在食品檢驗中的受歡迎程度比較高。尤其是在進行蔬菜以及水果中的殺菌農(nóng)藥殘留度檢測中,酶聯(lián)免疫生物酶檢測方法的檢測靈敏度與準確度非常高。
1. 2 PCR技術
PCR技術也是一種通過生物酶的相關原理特性進行實際檢測應用的生物酶檢測技術。在實際檢測應用中,PCR技術也被稱為是聚合酶檢測技術,它是通過聚合酶的鏈式反應特征,對于生物中的酶變化進行檢測分析與應用。PCR技術在實際中檢測應用中最早是進行基因克隆與轉基因的相關檢測中,隨著PCR技術對于基因克隆以及轉基因檢測的精確度與微量性特征,PCR技術在實際檢測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展開來。PCR技術在食品檢驗中進行應用主要是隨著轉基因食品的出現(xiàn)以及食品微生物的研究發(fā)展。
1.3 生物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利用生物技術以及相關生物特征應用于傳感器的識別系統(tǒng)中,通過對于被檢測物體的信號識別與轉換,從而實現(xiàn)對于被檢測物體的實際應用。生物傳感器作為一種生物檢測技術,在實際檢測應用中,不僅具有檢測速度快、檢測結果準確度高以及檢測應用方便等特征,而且在進行實際檢測應用時,由于生物傳感器的靈敏性以及特異性特征,使得生物傳感器在實際檢測應用中的應用范圍也比較廣泛和普遍。
1.4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術是生物檢測應用技術中一種新型高新技術,它在實際檢測應用中不僅具有最快速和一次性檢測數(shù)量最大的應用特征,并且在實際檢測應用中的適用范圍也是最廣泛的。生物芯片檢測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芯片相關信息技術,在檢測過程中通過光導原位合成技術以及微量點樣技術進行實際檢測應用,尤其是在對于一些用于進出口貿易并且對于檢測要求較高的食品檢測中的應用尤其方便適用。
2 在食品檢測中的具體應用
利用生物檢測技術進行食品檢驗應用,在對于食品的檢驗中主要是針對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以及食品成分、品質、殘留農(nóng)藥、轉基因等情況進行檢測應用。
2 .1 有害微生物的檢測
生物檢測技術在對于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檢測中,主要是通過生物檢測技術中的生物特征對于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情況進行檢測分析,從而實現(xiàn)對于食品有害微生物傳播等的控制,避免對于食品有害微生物對于人體健康的威脅。利用生物檢測技術進行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檢測分析在實際中已經(jīng)具有較多的應用實例,比如在對于奶制品中的沙門氏菌的檢測分析中,就是使用生物檢測技術進行檢測實現(xiàn)的。應用生物檢測技術進行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有效檢測是進行食品有害微生物擴散控制的有效途徑。
2.2 食品中殘余農(nóng)藥的檢測
利用生物檢測技術進行食品中殘留農(nóng)藥的檢測在實際檢測應用中的應用實例也非常多。通常情況下,食品中的農(nóng)藥殘留成分一旦超標會對于人體健康甚至是生命造成很大威脅,因此應用生物檢測技術對于食品中的農(nóng)藥殘留成分進行檢測分析,對于保證食品安全有著很大的作用。進行食品農(nóng)藥殘留成分檢測應用的主要生物檢測技術以及方法為生物酶技術和生物傳感器儀器等,在實際中的應用也較多,比如美國的基于生物檢測技術的檢測箱等。
2.3成分和品質的檢測
利用生物檢測技術對于食品成分以及食品質量檢測,是保證食品生產(chǎn)質量和對于食品變質情況進行判定的重要途徑方法,對于保證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進行食品生產(chǎn)成分以及食品品質檢測中,應用最多的生物檢測技術主要是生物傳感器檢測方法。生物傳感器在對于食品成分的檢測應用中,最早是對于食品中的葡萄糖含量進行檢測應用,如今生物傳感器還可以實現(xiàn)對于食品的氣味檢測與分析應用。
2.4轉基因食品的檢測
生物檢測技術進行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以及生物技術的發(fā)展,食品中出現(xiàn)轉基因食品種類。轉基因食品通常會對于人體健康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行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有利于對于轉基因食品的不利影響進行控制。在使用生物檢測技術對于轉基因食品進行檢測中,主要的檢測方法有對于轉基因食品的酸檢測法以及蛋白質和酶活性特征檢測等方法。
結語
總之,對于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等進行分析研究,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物檢測技術水平,推進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進步,而且對于食品安全與質量也有很大的保證,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梅蘭,葉云,梁超香.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研究[J].食品與機械.2006(2).
篇8
一、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
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現(xiàn)已基本建立了以質監(jiān)、農(nóng)業(yè)、衛(wèi)生、商務、糧食、科技、輕工、商業(yè)、進出口等行業(yè)主管部門為主體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具有以國有資產(chǎn)為主、投資主體多元化、成分復雜的特點。但是,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標準體系落后;其次是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水平不高。如,檢測方法不夠,多殘留檢測方法較少,快速篩選的檢測技術不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術檢測手段,樣品前處理技術過于傳統(tǒng)等。
檢驗技術進步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為其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合理的機構設置。檢驗檢測機構重復設置是食品安全監(jiān)管職能交叉重疊的“并發(fā)癥”。各地、各部門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用于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質監(jiān)、工商、衛(wèi)生、農(nóng)業(yè)、檢驗檢疫等部門都有自己的檢驗檢測機構,但檢驗檢測機構設置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機構只是低水平的復制。單從地方檢驗檢測機構來看,單位之間硬件基本雷同,檢驗檢測同質化傾向非常明顯,開展的項目主要是常規(guī)項目的檢測,對于花樣不斷翻新的假劣食品而言,力不從心。從國家級、區(qū)域中心來看,重復建設不僅表現(xiàn)在硬件方面,還表現(xiàn)在一些研究項目上,許多課題是國內同行已經(jīng)開展的項目,更不要說追蹤或趕超國際上的先進水平了。檢驗機構的重復設置嚴重影響了我國檢驗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需多方努力
建立以食品安全為主導的統(tǒng)一的國家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健全自我完善機制和應急快速反應與預警機制,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戰(zhàn)略上逐步讓以檢驗檢測技術能力為核心的社會化檢驗檢測達到資源共享;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檢驗檢測體系。
從食品源頭開始實施全過程的監(jiān)管,行業(yè)分段負責,并采取屬地監(jiān)管的原則,發(fā)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對當?shù)氐氖称窓z驗檢測機構(技術能力)實施監(jiān)管。建立國家統(tǒng)一的食品檢驗檢測從業(yè)人員注冊管理制度,實施工作崗位資質認定制,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全面提高檢驗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
(一)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合理化。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重點是推進行政執(zhí)法檢驗檢測機構的改革。各級行政執(zhí)法檢驗檢測體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為核心,與本部門監(jiān)管職責相結合,滿足食品從生產(chǎn)到銷售全過程的監(jiān)管和行政執(zhí)法需要,為食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工作提供技術保障。檢驗檢測機構按依法授權的職能對食品進行檢驗檢測,每個環(huán)節(jié)只能由一個部門負責,減少重復檢驗檢測,保證檢驗檢測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重在健全檢驗檢測網(wǎng)絡,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執(zhí)法監(jiān)督檢驗、社會中介檢驗檢測機構和與生產(chǎn)經(jīng)銷企業(yè)緊密聯(lián)結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通過嚴格的資質審核,建立和完善食品檢驗檢測市場的進入和退出制度,推動檢測機構的誠信機制建設,并形成開放且競爭有序的檢驗市場。
(二)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行為監(jiān)管機制。由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資質認定,明確準入條件、法則等。除法律明文規(guī)定外,不再將檢驗檢測機構的資產(chǎn)性質、部門隸屬關系等作為檢驗檢測市場準入的前提條件。建立國家級的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管理制度,開展食品檢驗檢測能力驗證活動。在有效控制和合理解決檢測機構重復建設的同時,國家應加緊構建國務院各部門間檢測信息溝通平臺,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信息互聯(lián)互通。其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整合當前各部門的檢測信息和資源數(shù)據(jù)庫,形成國家統(tǒng)一的、全面的食品
檢測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并通過對信息的電子化、網(wǎng)絡化加工,實現(xiàn)檢測活動的電子監(jiān)管,再輔以科學合理的
信息機制,可保證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和共享。
三、措施要跟得上
(一)實行分段抽樣和定向檢測。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確定了“分段監(jiān)管為主,品種監(jiān)管為輔”的指導原則,這一原則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指南。分段監(jiān)管在檢驗檢測的具體體現(xiàn)應當是分段抽樣,而對食品檢測則不宜實行分段。各地應當在檢驗檢測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具備資質的檢驗機構進行合理分工,根據(jù)各自的優(yōu)勢,實行差異化發(fā)展。作為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室在研究項目上也應進行分工,避免無效競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前瞻性技術的開發(fā)和關鍵技術的突破上,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食品安全上的話語權。
(二)實行政府統(tǒng)一“埋單”制度。食品檢驗檢測收費是不少單位的主要預算外收入之一,也是不少部門利益的來源。食品安全檢測經(jīng)費是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不可或缺的支出,要解決多頭抽檢、重復收費的弊病,必須保障食品安全檢測經(jīng)費的落實。建議設立食品安全檢測專項經(jīng)費,預算實行統(tǒng)一編制審批。各級食品安全委員會根據(jù)各職能部門年度抽驗計劃和實際需要,統(tǒng)一進行分配、劃撥,并在年末根據(jù)實際完成批次進行結算。統(tǒng)一“埋單”為實現(xiàn)檢測經(jīng)費投入產(chǎn)出的最大化創(chuàng)造可能,同時也可以從根本上杜絕有關單位檢驗檢測亂收費現(xiàn)象,真正減輕企業(yè)負擔,樹立政府機構的良好形象。
篇9
關鍵詞:食品檢測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207-02
高校的實驗教學一般包括三個層次,即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型實驗?;A實驗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綜合性實驗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掌握綜合知識和技能。前兩個層次實驗的訓練是為學生開展研究型實驗奠定基礎。研究型實驗是一類拔高的實驗項目,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梢哉f,學生只有經(jīng)過三個層次的實驗訓練,才能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和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
食品檢測實驗是食品科學和食品安全與檢測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食品營養(yǎng)成分、風味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定量和定性檢測,以化學、生物技術和分析儀器作為主要的實驗方法和檢測手段,因此具有集綜合性和技術性為一體特點。同時,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層出不窮,每個新問題出現(xiàn)后,都需要研究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去解決,所以食品檢測實驗又極具動態(tài)性和新穎性。食品檢測實驗必須以培養(yǎng)具有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食品檢測人才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式和探究式教學方法方法運用不夠,仍然以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生做”的方式完成實驗項目,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學生只需按照實驗步驟基本都能順利完成實驗,屬于典型的“一次成功型”實驗,這不利于學生對實驗本質的認識,沒有起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沒有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實驗層次不高。實驗教材和講義中,教學過程中大多只訓練了基礎實驗和綜合實驗,雖有一些設計性實驗,但卻沒能較好地開展,研究型實驗涉及的更少。學生經(jīng)過實驗課程的訓練后雖然具備了,雖然都具備了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但是動腦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
3.實驗方法和教學內容更新緩慢。主要采用化學分析法對食品進行定量分析,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等方法對食品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較少,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和技術面過于狹窄,對前沿性的知識和技術掌握不夠。尤其是如今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每次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都是新問題,都需要新的檢測技術和新手段來解決,這些新技術和新手段主要涉及儀器分析和生物技術,但這些實際問題卻沒能及時地更新到教學內容中去。
4.實驗室開放程度不高。實驗室是學生進行實踐的主要場所,學生在課堂只能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只能以教師和實驗教材規(guī)定的實驗材料和方法進行訓練。學生如果想以自己感興趣的其他實驗材料和方法進行實驗必須通過課外時間。但由于實驗室開放度不高,導致學生課外訓練的機會不多,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術的強化和延伸,限制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發(fā)展。
5.考核方式不科學。由于研究型實驗開展的不夠,學生的成績僅代表了其技能水平,能沒有代表其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學生的成績并不科學,沒有反映出真實的能力。
二、教學改革的探索
針對上述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和在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反映出的問題,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調整實驗教學方式。強調啟發(fā)式和探究式教學。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一次成功型”的實驗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通過探究的方式去完成實驗,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為:教師先不提供最佳實驗條件,讓學生自己根據(jù)預習報告進行一次預實驗,如遇到問題,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并對實驗條件進行調整后再次進行實驗,即“從失敗到成功型”實驗。
2.強化研究型實驗。對實驗項目的層次和所對應的學時進行調整。依據(jù)實驗項目的重要性和實驗方法的經(jīng)典性對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做了刪減,增加研究型實驗的學時。研究型實驗具有創(chuàng)造性,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除適當增加課堂教學學時外,要求學生主要通過課余時間展開。教師在提出研究型實驗項目時,需要認真考慮實驗項目開展的條件是否具備、認真評估學生完成項目的可能性。教師可以通過如下途徑來設計研究型實驗項目:(1)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從科研課題中挖掘一些與食品檢測實驗相關的內容,將其植入到實驗教學過程中,形成科研與教學互動,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2)由于交叉學科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領域,教師之間,尤其是本專業(yè)不同實驗課程的任課教師,例如食品檢測實驗的任課教師可以與微生物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酶工程實驗的教師共同研究學科的交叉點,設計交叉的研究課題,將不同的實驗課程進行打通,使學生能在不同的實驗課上完成整個研究課題。(3)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設計研究型實驗,教師對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操作性進行把關。
3.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一般選擇實驗教材進行教學,由于教材內容的更新往往落后于實際食品安全問題的發(fā)生,使得教學內容、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固定不變而不能適食品安全問題的動態(tài)性。因此要及時更新實驗教材,最好采用自編實驗講義的方式,在實驗講義中及時更新最新實驗檢測項目和實驗方法,尤其要將現(xiàn)代生物學技術和現(xiàn)代儀器分析相關的實驗方法和技術及時更新到教學內容中。
4.增加學生的交流機會。(1)加大實驗室的開放程度,增加與校內教師的交流機會。實驗室開放程度的加大為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興趣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是學生完成研究型實驗所必需的條件。在開放實驗室的時候考慮到可能會涉及到一些安全問題,一般會安排實驗任課教師和實驗員輪流值班,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驗時便增加了與教師交流的機會。(2)增加學生校外實習和與校外老師的交流機會。通過學院的校外實習基地,包括檢驗檢疫局、食品相關企業(yè)和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管部門等,學生在課余時間進入相關單位參加實踐。這些實習機會使得能接觸到生產(chǎn)一線,提前將所學的技術應用于實踐。更為主要的是,在實習單位,學生也能接觸更多的新老師,在與新老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學到很多課堂上沒學過的新知識、新技術,為學生知識和技能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實驗競賽,增加與外校交流的機會。近年來,很多競賽的初賽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主要考核實驗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操作性,在決賽期間除了考查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結果的準確度、實驗的完成度,更注重考核學生實驗報告的質量,包括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討論。實驗競賽的這種變化趨勢表明主辦方對學生的能力的要求開始由技能型向創(chuàng)新性轉變。通過競賽,擴大了學生知識視野,增加了學生與校外參賽選手、評委專家交流的機會,達到了取長補短的目的。
5.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認真研究學生成績科學考核的標準,制定一套與食品檢測實驗課特點相符合的科學的考核制度。該考核制度不僅要能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要能反映學生的動腦能力。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每個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進行翔實的記錄,對于學生動腦能力的考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回答。要求學生以實驗報告完成基礎實驗和綜合實驗的同時,要求學生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完成研究型實驗,通過學生研究論文的質量即可對學生的研究能力進行科學的評價。
三、新型辦學機制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我校食品檢測專業(yè)從成立起,便積極探索“檢-學”合作辦學的新思路,與國家檢驗檢疫局(珠海)簽訂了合作辦學的協(xié)議,探索出了一套“檢-學”合作的辦學機制。雙方利用各自的資源優(yōu)勢,在我校建立了多個高水平的實驗室,極大地提高了該專業(yè)的辦學條件。多名檢驗檢疫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被聘為我專業(yè)的兼職教師參與食品檢驗實驗教學,為學生講授前沿知識和技術,增強了該專業(yè)的師資力量。我專業(yè)的多名教師也作為兼職技術人員參與檢驗檢疫局的檢測工作,逐步達到了“雙師型”的標準,使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結合得更緊密。在這種辦學新機制的基礎上,食品檢測實驗教學改革的空間將會更加廣闊。
四、結束語
食品檢測實驗課程的改革不同于理論課,其改革的難度較大,需要硬件、軟件和資金等更方面的支持。今后我們將繼續(xù)探索教學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食品檢測實驗的教學水平,為創(chuàng)新型食品檢測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范君,柳羅宏,樊斌,等.創(chuàng)新研究實驗的探索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77-80.
[2]張安富.改變教學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2,(1):65-67.
篇10
【關鍵詞】食品檢測;能力驗證;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15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673-02
根據(jù)吉林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吉質監(jiān)認函【2007】324號文件精神,為加強食品檢測實驗室的管理,進一步提高檢測技術水平,保證檢測數(shù)據(jù)的準確可靠,確保實驗室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保證結果的可比性和可溯源性,為檢測結果的有效性進行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xiàn)檢測結果的系統(tǒng)性偏差,測試系統(tǒng)不穩(wěn)定和測量過程失控等影響結果質量偏離,確保檢測工作質量,為委托方提供可靠的檢測報告,更好地為食品安全監(jiān)管工作提供技術保證和支撐,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在我市開展食品檢測能力驗證活動。我疾控中心領會文件精神,積極響應號召,支持工作,參加能力驗證,現(xiàn)將能力驗證結果分析討論如下:
1.樣品和方法
吉林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下達質控樣品,5個玻璃安瓶盛裝,樣品已通過均勻性檢驗和穩(wěn)定性檢驗,包裝完好,樣品無泄漏無污染;檢驗方法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衛(wèi)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一)》GB/T5009.1~5009.100—2003進行操作。具體,(見下表)。
3.分析討論
本次理化實驗室食品檢測能力驗證結果全部合格,緣于實驗室得力的領導、科學化的管理和強有力的人員組成,還有賴于合理的組織結構、明確承擔的任務和良好的儀器設備,最重要的是全體檢驗人員常規(guī)工作中按操作規(guī)程認真負責地進行操作并經(jīng)常進行質量控制,才保證了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
3.1 強有力的領導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各項因素的標準化管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制度,人員職責分工、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儀器設備的應用。
3.2 分析質量控制的內容很多,沒有萬能的方法,必須對所有引起不確定度的因素加以控制,一般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 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驗室環(huán)境:實驗室的環(huán)境包括光線、溫度、震動、用電、空氣等,這些都可以使實驗室產(chǎn)生不確定度,必須予以注意。特別是實驗室空氣,其中經(jīng)常含有來自化學試劑的各種無機及有機物,及易造成污染,需格外注意。使用揮發(fā)性試劑時,要在通風廚內進行,互相干擾的項目,不在同一實驗室中進行。
3.2.2 避免因儀器和用品產(chǎn)生的不確定度。對所用的儀器(如天平、比色計、及其他分析儀器)定期進行核對(至少每年一次)。玻璃儀器也進行校準,用后徹底清洗干凈。純水及化學試劑保證合乎要求。
3.2.3 樣品采集及保存按規(guī)定進行。
3.2.4 有完整的原始記錄,必要的數(shù)據(jù)處理,以及核對、簽發(fā)報告的制度。
3.2.5 根據(jù)樣品情況及測定目的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例如有適宜的靈敏度,良好的精密度和準確度,不受樣品中可能有的共存物質的干擾等。
3.2.6 配制合格的標準溶液,定期與權威單位的標準溶液進行比較。
3.2.7 制備合乎要求的標準曲線,并經(jīng)常進行核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查找原因加以解決。
3.2.8 測定空白試驗、平行雙樣以及一定數(shù)量的回收試驗,例如抽取10%—20%的樣作回收試驗。發(fā)現(xiàn)問題時必須找出原因重新測定。平行雙樣的減差值用RC臨界值來控制;回收率按方法的準確度來控制,相對誤差不超過±10%。
3.2.9 定期繪制各測定項目的—R控制圖。
3.2.10 經(jīng)常性的在分析樣品的同時測定標準參考物質。這是簡便而有效的控制分析質量的方法。在同樣條件測定,如果標準參考物質的測定值在標準值范圍之內,則樣品的測定結果一般是可靠的。反之如標準參考物質的測定值超出標準值的范圍,所作樣品的測定結果廢棄,查找原因,重新測定。
3.2.11 不定期進行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
3.2.12 工作人員都按操作規(guī)程認真負責地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1~5750.13—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200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