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知識歸納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7: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知識歸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知識歸納

篇1

一、非謂語動詞 

“非謂語動詞”可分為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和分詞。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很多:除了不作謂語外,它可以充當主語、賓語、表語、定語、狀語與復合賓語(主語補語或賓語補語)。有些及物動詞后面接不帶to的不定式作復合賓語。這些動詞歸納如下:一感(feel).二聽(hear,listen to),三讓(have,1et, make),四看(see,watCh,notice,observe)。再加上help somebody(to)do something和美國英語look at somebody do somthing。還有“二讓”屬特殊:ge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與keep somebody doing。而有些及物動詞后面接動名詞(the -ing form)作賓語。這些動詞歸納為一句話:Papa C makes friends。這是由如下動詞的開頭字母組成:permit,advise, practise,avoid,consider,mind, allow,keep,enjoy,suggest, finish,risk,imagine,escape,need,delay,stand(忍受)。 為了容易記住,也可以編成順口溜:“允許完成練習,建議避免冒險,考慮延期逃跑,喜歡保持想象,需要反對忍受”。其相對應的動詞依次是:permit/allow,finish,practise; 

advise/suggest, avoid,risk: consider, delay, escape/miss; enjoy/appreciate, keep, imagine; need/want/require,mind. can’t help/can’t stand。 

二、復合句 

1、學生最容易混淆的是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的區(qū)別。 

例如:A、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 (同位語從句) 

B、The news that he told us surprised everybody here. (定語從句) 

關鍵的區(qū)別在于連接或關系代詞that:有意義的是定語, 無意義的是同位。因為引導定語從句的that在從句中作主語或 賓語,而引導同位語從句的that只起到連接詞的作用。 

2、接著容易混淆的是引導定語從句的關系代詞that與 which:that之前是不定(代詞)、序數(shù)(詞)、(形容詞)最高級:which之前是介詞短語與逗號(非限制性)。 

例如:A、All that we have to do is to practise every day. 

B、The first lesson that I learned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C、I have lost my pen,which I like very much. 

D、The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there is a garden is my home.  

三、It的用法 

1、It除了代替人和物以外,還可以作形式主語。而真正的主語(不定式、動名詞或從句)則放于謂語或表語之后。 

例如:It is nor eas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然而有少數(shù)表語之后接動名詞作真正的主語。這些表語是:無助(no help)、無用(no use)、沒好處(no good);工作(hard work)、費時(a waste of time)、又危險(a danger)。 

例如:A、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B、It is a waste of time waiting for him. 

2、It還可以作形式賓語。通常下列動詞后面可接it作形式賓語:2f2tcjm(find,feel,think,take,consider,judge, make)。 

篇2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課堂教學導入時,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時間,拉近教師、學生、教材的心理距離,盡快調整學生學習狀態(tài)。在教學導入時,教師要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與學生認知水平、學生興趣吻合的情境,引導學生隨情入境,將情感融入課堂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主要有語言引入法、視覺引入法、聯(lián)想啟發(fā)法和實驗法。如《荊軻刺秦王》教學前,教師以視覺引入法創(chuàng)設視頻和問題情境,為學生播放《荊軻刺秦王》電影片段,并向學生提出問題:“荊軻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對荊軻刺秦王失敗的事實,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沉浸在視頻片段和問題情境中,邁出學習第一步。

二、先學后教,學案引導,師生互動

先學后教,學案引導是指學生在課前明確教學目標,結合教師的預設問題、自學提綱、導學案等預習課文,把握課文結構,自主完成課文預習內容,記錄學習疑惑,初步掌握課文內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高中語文“三環(huán)五步”教學的大環(huán)節(jié),也是課堂一大亮點。在教師的調控下,學生對預設問題進行討論交流,落實學習情況,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性,通過交流、探究、質疑,列出課文學習問題清單,整合學習知識。

如《鴻門宴》預習目標: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史記》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及有關知識;歸納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斷文言特殊語法現(xiàn)象,辨析詞義;通過梳理沖突矛盾,體會對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學生預習中,提出問題:“鴻門宴”是一次怎樣的宴會?劉邦和項羽在宴會中各自顯示出怎樣的英雄本色?教師指導學生預習時,使用導學案,突出預習重難點,讓學生在預習時置身在課文的內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況,在問題的引導下和文本生成對話。

三、精講點撥,指點迷津

教師要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習,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時給予精講點撥。在精講過程中,教師要對疑難問題的解題思路、答題方法、答題規(guī)律、答題規(guī)范等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延伸拓展,旨在引導學生自主、深度思考,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分析解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有爭議、疑惑的學習內容進行正確規(guī)范和引導,聚焦語文知識生成的合理化和準確性,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學習的知識網(wǎng)。

如《荊軻刺秦王》教學中,學生經(jīng)過自主學習,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內容的邏輯思路,多形式朗讀課文,并以小劇場形式呈現(xiàn)課文內容, 在聽讀后按照課文結構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四、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在合作交流基礎上, 學生要生成一定的學習目標,歸納整理所學知識,串點成網(wǎng),形成課堂知識整體結構,全面、完整、系統(tǒng)地把握所學

知識。知識體系是高中語文課堂的延伸,落實重點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構。如《荊軻刺秦王》知識體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敘述“荊軻刺秦王”一事,贊揚了荊軻反抗、扶弱救困、機智勇敢,表達了作者反抗統(tǒng)治的思想。

小結人物形象:荊軻人物形象為果敢機智、剛烈忠義、視死如歸、有勇有謀的俠義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為義勇剛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為謀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為貪婪怯弱;秦武陽人物形象為外用內怯。

主要藝術特點:寫人善于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對話、動作;善于通過對比突出人物性格。寫事善于描寫場景,渲染氣氛;敘事有張有弛,波瀾起伏,有詳有略。

五、練習鞏固,堂堂落實

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多樣化課堂練習,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水平和學習興趣,設置相應的練習題,在當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目的。如《荊軻刺秦王》課堂練習中

文言知識的梳理(學生整理展示):(1)通假字;(2)一詞多義;(3)古今異義現(xiàn)象;(4)詞類活用現(xiàn)象;(5)自主歸納文言特殊句式;(6)成語典故。

篇3

一、靈活運用提問技巧

對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整體把握。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提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閱讀文章中的重點、難點詞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與不解。

首先,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在分析閱讀文章中的重、難點詞句的過程中,應積極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文中詞語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詞句進行對比分析,實現(xiàn)“提出疑問―創(chuàng)立設想―分析設想―理解設想”的良好轉變。通過實施這樣一種引導式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閱讀技巧的逐步養(yǎng)成,為后續(xù)閱讀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其次,注重文學內容的提問。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通過提出有關文學作品主要內容的若干疑問,提升學生對于作品內容的重視度,激發(fā)學生對于作品內容的質疑,進而主動探究?!疤釂枿D質疑―探究”這一教學過程的有序實施,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內容,提升快速提煉文學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從而順利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

二、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

基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存在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語文教師應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讓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趨于多樣化、豐富化、靈活化與高效化,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落實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歸納法”“小組討論法”與“話劇教學法”是最能體現(xiàn)“生本理念”的先進教學方法。

1探究歸納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探究歸納法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并未預先告知文學作品的相關內容(如作者特點、寫作背景、作品內涵等),而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文學作品,然后帶著問題展開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復推敲,對作品的精華之處進行歸納。通過“探索―推敲―歸納”的活動過程,逐步深化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觀點、體會與感悟,促進分析、探究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組討論法

基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的顯著不足,小組討論法被廣泛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各小組成員之間在課外針對文學作品展開討論與思考,對于一些小組內無法解決的疑問,在課堂上提出,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解決。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討論中來,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與良性競爭,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實現(xiàn)“不教自學”。

3話劇教學法

正處于身心高速發(fā)展時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與強烈的表現(xiàn)欲,如能善加引導,將會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效果。當前,一些高中語文閱讀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鮮明、情節(jié)生動等特點,十分適合進行話劇表演。通過表演話劇的形式重現(xiàn)文學作品,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讓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現(xiàn)主人公的行為表現(xiàn)與內心世界。在學生表演完話劇之后,師生之間可就表演展開討論,探討作品內涵與角色特點是否有良好的展現(xiàn),在一種愉悅的交流與對話中,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學作品內涵,讓學生愛上閱讀。

三、積極擴大閱讀量

傳統(tǒng)閱讀教學多為“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的“閱讀”權利被剝奪,而這顯然是與生本理念相違背的。

首先,建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秉承“一切以學生為本”的生本教學理念,高中語文教師應建立閱讀教學重在學生的“讀”,而非教師的“教”的閱讀教學觀,充分重視學生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自身閱讀、思考、感受和領悟,學生才能更正確地理解文章內涵,更真切地獲取生活領悟,更真切地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其次,積極擴大課外閱讀量。課外閱讀能在形式與內容上補充、發(fā)展和完善課內閱讀,還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培養(yǎng)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對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提高對于課外閱讀的重視度,積極擴大課外閱讀量,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正確度與深刻度。

一方面,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延展學生的閱讀深度。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能夠獲取除教材(教本、讀本)之外的大量信息與知識,促進了閱讀技巧的養(yǎng)成和閱讀能力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從旁輔佐,發(fā)揮引導作用,避免學生閱讀的隨機化、不健康化。在深層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教材文本閱讀的有效遷移,良好掌握語文閱讀的“內引”與“外連”,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生活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所謂“內引”,就是將課堂上所積累的閱讀經(jīng)驗遷移至課外閱讀中,從而正確把握課外讀物的中心思想;所謂“外連”,則是將課外閱讀過程中所總結的閱讀技巧運用至課堂閱讀中,從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內涵。

另一方面,增大教師的閱讀量。教師同樣應增大閱讀量,拓展自身的閱讀視野與閱讀深度。在日常工作中,應有意識地注重從各種媒介(報紙、刊物、網(wǎng)絡、廣播等)中獲取信息與知識,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不斷增大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通過課外閱讀量的持續(xù)增大,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能夠從廣度與深度上透徹分析教材文本重點、難點,從學生特性與閱讀材料特點出發(fā)靈活調整教學方式,進而實現(xiàn)高效閱讀教學。

篇4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新 高中語文 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8-0100-01

常規(guī)性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多數(shù)還停留在“上傳下達”的層面,沒有真正用于研討教學方式及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尤其像“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中所呈現(xiàn)出的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討與交流方式。雖然平時也圍繞課程改革開展一些評優(yōu)課及說課等比賽活動,但大多數(shù)還是一個人的舞臺,沒有充分體現(xiàn)集體的智慧、團隊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僅僅為了年底工作總結時有內容可寫。專業(yè)教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缺乏提升課改實施水平的真正平臺,急需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校本教研路徑[1]。

1 情景創(chuàng)設模式教學的內涵

情景創(chuàng)設簡言之,就是尋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規(guī)律(事理)的研究行為過程。具體說來,就是這樣一個行為過程:針對高中專業(yè)教師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現(xiàn)實問題,分步選擇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課上有目的地嘗試實踐解決方案,再通過課后集體反思、綜合評價,總結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學方案,再在下一堂課或相關的課上進行深入的實踐解決,課后集體進行再反思、情景創(chuàng)設。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入,從而總結出符合本土特點的、具有高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初步架構出具有高色的“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理論,進而達到發(fā)展專業(yè)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因此,從根本目的上來說,情境創(chuàng)設是發(fā)展專業(yè)教師教學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徑。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情景創(chuàng)設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設為:上課創(chuàng)設再上課創(chuàng)設……如此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其中的“評價”,不是簡單的下結論,而是對課改理念、課改思路和課改原則在教學層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繹性質和功能。

“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的特點:“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不僅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一體化,也是教師在知識、技能、教學能力上的一體化,同時,還包含教學場所的一體化。因此,“情境創(chuàng)設”絕不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在形式上的簡單組合,而是從學生技能技巧形成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2]。

2 高中語文課程情景創(chuàng)設模式教學的案例分析

在學習語言的教學,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階段,尤其是對原始來說,這些都是表面的高中意義理解文本更深層意義的轉換過程,在這一階段,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將不可避免的文本文字變形和誤解[2]。所以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理解的狀態(tài),選擇正確的回應方式能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從而他們的獨立的正確的中存在的問題。和深化我們理解文本知識和思想的掌握和理解,情境創(chuàng)設實際就是大腦對已存儲的表象施以改造加工,產(chǎn)生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它是人腦所特有的,哪怕沒有已有事物或符號呈現(xiàn)于眼前,人類也一樣可以不受約束地構造出新的符號、事物和關系,極大地阻礙了高中語文課的發(fā)展。思維必須以人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只有扎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建立以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為基礎的“直觀因子”,引發(fā)契機,促進實踐從低級的感觀直覺上升到高級的理性直覺,對解決高中語文課程問題或進行創(chuàng)造性探索具有積極作用。

情境教學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應用中分成四個步驟:教學流程是指課中“四步”,即情景問題導入、互動釋疑探究、歸納總結拓展、練習鞏固提高。

(1)情景問題導入。該步驟明確“學什么”的問題。教師設置契合教學內容的鮮活情景,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極大興趣,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該步驟大約需要5分鐘[3]。

(2)互動釋疑探究。該步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解決“怎么學”的問題。首先班內每個小組進行組內合作學習,對大家在自學中存在的疑問互相進行解答。接著,各小組選一名代表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組學習成果展現(xiàn)給全班同學,也可以將在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放到全班進行更廣泛的討論交流。通過全體同學的互相釋疑和點評,相互借鑒啟發(fā),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該步驟大約需要20分鐘。

(3)歸納總結拓展。該步驟主要解決“怎么用”的問題。在課堂上對剛剛學會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形成知識網(wǎng)絡結構;閱讀導學案上的“認知拓展”、“經(jīng)典史料”,開拓思維、擴大視野。該步驟大約需要10分鐘。

(4)練習鞏固提高。該步驟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解決學得“怎么樣”的問題??梢赃x擇課堂習題反饋,課后作業(yè)反饋或者章節(jié)、單元達標測試,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最后分層布置適量的自習作業(yè)。該步驟大約需要5分鐘。

學生們總結進步時說:“以前大家都是‘獨行俠’,學習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問題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沒興趣探究;現(xiàn)在分組學習,大家成了‘利益’共同體,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幫助其他組員共同進步。團隊意識促使我們誰也不想拉小組的后腿。而且現(xiàn)在課堂上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使我們由被動接收知識變?yōu)橹鲃訉W習知識、消化知識。我們心里很明白:只有學好了、消化了我們就可以像優(yōu)秀學生一樣在組內、在班級自信地展示自己!堅持到現(xiàn)在,我們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我們的小組很優(yōu)秀,我們全班都很優(yōu)秀!”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程情景創(chuàng)設模式教學過程中,只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才能使課堂真正達到“教學做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祝浩.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2:201-202.

篇5

(一)學生學習知識的遷移

高中語文的學習知識主要是對于作品的賞析與體會,在初中階段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基本的文學類型,所以在高中時期,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誦或者默寫,只是要求你理解,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再用以前學習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了,這樣容易造成前遷移,而且在高中語文的學習知識過程中,針對一個知識點,要歸納總結,將這個知識點的所有概念都連接起來,這才是高中語文學習知識的遷移。確切的來說,是正遷移,就是高中學習的知識對以前所學習的只是有促進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高中語文學習知識的遷移將初中等以前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串聯(lián),實現(xiàn)了知識的凝結和加強,對于我們理解相關的概念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學習借景抒情這樣的文章,高中語文課本往往是一章有兩三節(jié)課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過對這三個文章的講解和閱讀,學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點和相關的概念,這樣在關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學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運用到的主要的修辭手法、主要的語言描寫、主要的背景和環(huán)境等等,都是將以往學習過的零散的知識點匯集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使知識融會貫通,實現(xiàn)學習知識的遷移。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

高中生的學習能力的遷移主要是指通過學會分析的方法和寫作的特點來讓學生擺脫課本的束縛,讓學生跳出語文書本的條條框框,培養(yǎng)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自主學習,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學生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不再依賴于老師的引導與講解,而是在學習了老師的基本課文講解過程之后,自己可以結合老師的經(jīng)驗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獨立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同學分享,大家互幫互助,共同成長,這也是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一節(jié)課老師只是簡單地做個開講和結語,其他的部分由學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遷移理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就是讓學生由單純地從課本中汲取知識遷移到學生自己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分析與研究,這就是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不再是學習的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動者和引導者。

(三)老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遷移理論不僅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于老師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高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求學生學會教材和課本知識,而是通過對教材和課本的學習來讓學生領悟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就是我們高中語文課程的重點項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僅局限于課本內容的講解和闡釋,而是在課堂上恰當?shù)倪w移策略讓學生來進行自主學習,比如說在講到文言文中“之”這個字的用法時,可以鼓勵學生站起來發(fā)言,或者在講臺上組織全班學生踴躍發(fā)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對這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遷移策略隨著知識結構的變化而變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自身的敏銳性,能夠在教學中展開聯(lián)想,讓遷移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語文老師不僅要精通語文課本,還要把課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帶入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之中,因為高中語文與各門課程之間的連接非常緊密,作為老師,只要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廣泛學習知識,這樣才能為提高遷移技巧和遷移能力做足夠的準備。

二、結語

篇6

針對上文分析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偏低現(xiàn)象,我們給出以下策略。下面我們對此進行探討。

1.1重視思維能力培養(yǎng)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對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思維能力與學生學習成績有直接關系。課堂上,高中語文教師要開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為學生提供鍛煉思維能力的機會,加強和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讓學生進行公平合理的競爭。語文課堂上的知識性、生動性、科學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較強,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放學生思想,讓學生對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大膽質疑,對書本知識進行研究和感悟及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發(fā)展。

1.2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高中學生在思維能力、學業(yè)水平和寫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優(yōu)秀生和普通學生教學方法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把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當做主要目標,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對中下層學生的學習情況引起重視,多關心下層學生學習情況。部分語文教師一直給優(yōu)秀學生上課,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思維定勢,在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方面積累很多成功經(jīng)驗,講課過程中速度快、內容深。當優(yōu)秀生和普通生在一個教室上課時,專教優(yōu)秀學生教師的教學方法明顯不適合普通學生。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處理和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充分考慮普通學生的要求。教師不能忽視普通學生,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科學綜合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如演示、講授、歸納和練習等。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正確指導,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由知識向學習能力轉變。

1.3保證學生練習時間和自主思考時間

高中學科教學要求高、內容多、難度大,給很多高中學生帶來學習壓力,很多學生覺得學習時間不夠,渴望充分利用有限時間。對高中生來說,時間就是速度、機會和效率。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盡量少獨占學生時間,將時間歸還給學生,保證學生練習時間和自主思考時間。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3]。

2.結語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一、明確目標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沒有明確的目標,猶如“盲人騎瞎馬”,到處亂撞,其結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在教學每一單元前,我們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和單元教學的內容,確立教學目標。確立單元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記游散文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閱讀方面:了解課文所寫景物的不同特點;體會文章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寫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傳情的特點;學習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比喻、擬人、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狀物寫景的方法。

2、 寫作方面:學習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蹤順序狀寫較多的景物,學會寫較復雜的游記。

3、 聽說方面:能口頭向全班同學介紹一個地方、一處風景,突出特點,明確方位,仿到口齒清楚,表達明白。

對以上教學的總目標不僅教師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因此在開始教學之前,我首先將這一目標告訴學生,使學生心中有數(shù),在學習過程中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二、學習知識

學習知識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單元理論知識

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都是按文體劃分單元來編排的,每一單元都由教學要點、課文和單元知識與訓練組成。單元知識與課文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單元知識有統(tǒng)馭課文、幫助學生正確閱讀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學課文之前,應指導學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歸納知識要點,再運用單元理論知識去分析理解單元課文。如,教學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四篇古典小說時,因學生對古代小說的特點還較生疏,所以在教學肘,除了幫學生溫習小說的三要素外,還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進而歸納出有關我國古代小說的知識要點:

小說起源于勞動,古代神話傳說可以說就是小說的淵源。

古代小說的發(fā)展階段:先秦兩漢的萌芽狀態(tài)――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唐傳奇――宋“話本”――明“擬話明清章回體小說。

3、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A、注意人物言行和細節(jié)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現(xiàn)人物形象。B、情節(jié)曲折,故事完整。C、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D、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這樣,通過學習知識短文,梳理知識要點,學生對我國古代小說的有關知識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這就為下一步古典小說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三、教讀示范

教讀示范就是在教師帶領下,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的單元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講讀課文,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閱讀的具體實踐活動。教讀示范,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教給學生一把分析、鉆研同類課文的鑰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讀示范必須做到三點:(1)要突出重點,體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2)要落實知識,用課文印證單元理論知識,揭示知識的規(guī)律性。(3)要側重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具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讀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兩篇講讀課文《景泰藍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研究以下問題:①兩文抓住了景泰藍和荔枝果實哪些特征來說明的。②理清兩文的說明順序。③分析兩文綜合運用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④分析兩文準確、簡明的語言特色以及科學小品兼用文藝筆調的寫作方法。結合課文實例,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研究;落實說明文的有關知識,教給學生讀寫說明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學生就會自學說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讀深化葉圣陶指出“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

自讀是學生由老師講解到個人自學的過渡階段。所謂白讀深化,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在教讀課文中示范講解的方法去自學單元自讀課文。通過自讀實踐,使單元知識得以進一步的鞏固深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這一步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作點撥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自讀課文,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啟發(fā)誘導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課文。

例如,教學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兩篇白讀課文《為了的囑托……》和《火刑》,根據(jù)單元理論知識和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①兩文表現(xiàn)了吳吉昌和布魯諾兩位科學家怎樣的精神和品質?②兩文各采用了什么樣的線索來組織材料?③ 兩文各按什么樣的順序記敘的?④兩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的?以上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采用討論的方式去完成。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鞏固深化單元知識,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五、習作訓練

篇8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完成知識傳授,還要進行語文能力訓練與情感培養(yǎng),這就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筆者闡述了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探討了新課改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

一、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筆者認為新課改下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方面:

1、正確看待課程改革,樹立對新課程改革的信心

新課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師的教學壓力,因為他們要改變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探索新課程的新模式,還要面對家長和同事的質疑。并且很多家長的觀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只關注考試結果,對新課程改革缺乏應有的信心。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嚴重地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進度。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轉變以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側重于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將學生的健全人格、綜合素質作為新課程教學的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老師要辨證地看待學習方式

一般老師會局限于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即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自主性學習只有對話和提問才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其實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靈活地選擇探索、接受、體驗或者模仿等多種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因此老師要辨證地看待學習方式的改善。

3、具備全面、開放的知識結構

語文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個大千世界,涉及各種領域,重視各種觀念的交叉與共存,語文與思想道德、社會生活、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學等有密切的關系。這些都要求語文教師要具備全面、開放的知識結構。

4、要有獨立鉆研教材的能力

提高獨立鉆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師憑借教學參考書去教課,教死書。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教活的知識,培養(yǎng)活的能力,教師必須提高獨立鉆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結構,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語言特點、藝術特色等。

二、新課改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

1、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了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讓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書中各類注釋,研究課前提示、課后習題,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語言特色。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會思考,依據(jù)學習要求以及提示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開展閱讀,課文中有答案的劃出來,養(yǎng)成作批注,做筆記的習慣,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活學活用,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我國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被動的接受知識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已經(jīng)成了一個普遍的問題。高中生在經(jīng)過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下,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獨立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將學生引入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之中。自學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把知識內化的重要途徑。自主學習能力關系著學生能否在學習的道路上行走的長短。因此,學生應在課堂聽課基礎上,全面系統(tǒng)認真閱讀課本,并利用各種資源(上網(wǎng)等)獲得相關的輔導資料。

在課堂上,筆者結合教學目標設計足夠數(shù)量的探究題目,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開展學習活動,自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組間巡視,對后進生開展輔導,對其他學生進行思維方式上的點撥、啟發(fā)、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按照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用自己的思維獲取知識,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認知,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存在學習基礎與認知能力上的差異,采取因人而異、因需而導、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開展分層施教,使全體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內得到發(fā)展、提高。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統(tǒng)籌考慮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區(qū)別對待,在課堂提問設計上既要有拓展性較強的問題,也要有難度一般、基礎性的問題,既要考慮優(yōu)等生的認知能力,也要兼顧后進生的學習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實際,盡量兼顧更多的學生,在開展分組探究時注重優(yōu)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課堂提問時向優(yōu)秀生提問一些難度較大的思考題,并要求他們講述自己的思考過程,供其他學生借鑒。對于優(yōu)秀生,可以在課堂作業(yè)以外專門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練習,防止他們在學習中出現(xiàn)“吃不飽”的現(xiàn)象,學困生則注重基礎知識訓練。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因生夯實語文基礎,注重課本知識理解與語言文字基本運用,對中等以上學生強調靈活運用與深入理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

4、注重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xiàn)代電教媒體,在聲、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的優(yōu)勢,活化了教育方法,優(yōu)化了教學結構,提高了教學效率。

5、重視課堂互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占據(jù)課堂全部時間,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課。這種教學方法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應該重視課堂互動,開展課堂討論,積極啟發(fā)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

結束語

高中階段作為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中語文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精神文明進步的步伐。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是教學的統(tǒng)一體,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因此,高中語文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進,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還應繼續(xù)努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已經(jīng)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有自己的教學策略。

一、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存在的難點和問題

1.虛詞、活用詞成為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難點。首先,對于注重文言文教學的老教師來說,虛詞的教學是一大難點。比如,《師說》這篇文言文,幾乎是每個版本教材的必學篇目,也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要篇目,短短五百余字的文章,共有28個“之”,14個“其”,虛詞的應用令人難以招架。對剛進入高一的高中生來說,文言文虛詞的應用可真是霧中的花,虛無朦朧。其次,很多虛詞的用法還存有爭議,如“句讀之不知”中的“之”,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還是“提賓標志”。最后,活用詞的用法也是令很多學生頭痛的問題。比如《師說》中開篇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與“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蓖瑸椤皫煛弊郑梅ㄉ蠀s截然不同。

2.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弊端。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最燦爛的部分,文言文被沿用了兩三千年。文言文教學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一直堅持“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教學方法。建國以前文言文的教學強調誦讀,方法主要是文言文的閱讀訓練,突出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指導基本由教師掌控。改革開放至今,文言文的教學仍以教師講授、學生識記的方式進行,這種方法重誦讀和感悟,輕講解和分析。雖然新課程標準已經(jīng)頒布,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所改變,文言文教學涌現(xiàn)了誦讀教學法、比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評點教學法、讀寫結合法、討論式教學法等方法,但學習文言文仍然是以教師為主的誦讀講解法,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教學僅滿足高考需要,忽視了人文教育。一方面,文言文教學的功利性太強,很多教師往往在教授文言文時秉持著“是高考重點就講,高考不考就少講或者忽略”的原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也變成了“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很多優(yōu)秀的文言文篇目沒有被學生很好地吸收。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注重文言字詞句的講解,忽視了對優(yōu)秀文言文整體的理解。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人文精神的傳承方面做的不夠,導致新課標所要求的人文性質未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二、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探究

1.以學生為主,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文言文有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教師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歷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軼事等穿插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從而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提高聽課效率。其次,文言文很講究格律和音調的起承、轉合變化,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誦,語言感覺就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教師可以注重挖掘語言特色,引領學生自主感悟文章中的獨特風格。最后,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解讀,文學活動是作家、作品、讀者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2.授人以漁,注重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舉一反三能力?!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起到的是組織和引導作用,學習中歸納和總結主要還是靠學生完成。文言文里很多內容都是相通的,知識具有相關性,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與聯(lián)想性思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知識點的總結歸納能力,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此外,文言文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課后加強對文言文的廣泛閱讀。往往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越豐富,考試的時候閱讀分析、得分能力也就越強。

3.注重先進設備的引用。多媒體等設備,可以作為文言文教學的輔助工具。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官沖擊,使得學生的全部身心為多媒體設備所展示的內容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學習興趣也將得到提高。這樣的方式能夠獲得學生的認可,并且為學生所喜歡。堅持下去,就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不斷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欲望,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面對我國當前學生文言文能力良莠不齊、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模式難以帶動學生積極性的現(xiàn)實,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教師的組織和領導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達到教和學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郭曉茜.淺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教育科學,2011,(03).

篇10

關鍵詞:文本互涉理論;閱讀教學;促進作用;實施策略

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逐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F(xiàn)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文本互涉理論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實踐證明文本互涉理論不僅開啟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大門,同時也使得閱讀教學的模式日趨多樣化,改變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單一死板的教學現(xiàn)狀,是今后高中語文閱讀發(fā)展的主流趨勢。

一、文本互涉理論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

文本互涉的本質涵義在于指涉和映射兩個層面,在對單獨文本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尋找到不同信息之間的參照點,在交互指涉中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文本互涉理論建立在文本信息關聯(lián)性基礎之上,這對高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及實踐指導。閱讀內容與知識本身存在著聯(lián)系,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本互涉理論指導下形成必要的發(fā)散性思維,在閱讀中探索不同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加深對內容的感知和理解。

高中閱讀教學中文本互涉理論的引入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是體現(xiàn)文本、編者、讀者三個層次內在聯(lián)系的有效途徑,這一聯(lián)系并非閱讀所得,而是在感受文本情境的同時對自我感覺的一種歸納。文本互涉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對于學生自身文學修養(yǎng)以及閱讀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這對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有裨益。

二、文本互涉理論指導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文本互涉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誘導階段、融合階段和鞏固階段。不同階段閱讀教學中文本互涉理論的研究內容自然不盡相同,需要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策略。

1.準備階段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互涉理論的準備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閱讀教學的備課與預習環(huán)節(jié)。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根據(jù)特定的閱讀教學內容來對教材及實施手段進行仔細研究,體現(xiàn)不同閱讀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性,類似文本的主題、人物、事件等都可作為對學生課堂引導的有效手段。預習作為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必要的問題意識,對教師的課堂指導作出回應。

2.誘導階段

誘導階段是文本互涉理論對于閱讀教學的一種意境呈現(xiàn)與營造效果。從文本細節(jié)出發(fā),教師應為學生呈現(xiàn)出與閱讀內容相對應的閱讀氛圍和意境,體現(xiàn)對文本字句的有效剖析,創(chuàng)設最佳的文本閱讀空間。此后便是從文本內容中尋找特定的關聯(lián)點,實現(xiàn)對閱讀內容的互涉和映射,這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文本互涉理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3.融合階段

融合階段是文本互涉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核心階段,也是體現(xiàn)文本互涉理論實施效果的關鍵程序。融合階段教師需要正式將文本內容與目標文本進行體系構建,實現(xiàn)不同文本間的內容互涉,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文本的隱秘涵義。生活文本是對文學文本的有效升華,將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理解提升至審美境界,進而領悟更加深刻的人生寓意。

4.鞏固階段

文本互涉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鞏固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課內外閱讀任務的布置,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應當將自我總結貫穿于閱讀始終,在對文本進行有效解讀的同時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課外閱讀任務布置時應盡量引導學生回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文本互涉引導程序,讓學生掌握必備的語文閱讀技巧,并在今后的文本閱讀中注重自我閱讀方法的完善。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實施環(huán)節(jié),在學生綜合素質形成方面意義重大,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是語文學習水平的顯著提高。文本互涉理論對于閱讀教學的啟示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閱讀手段方面,而是從閱讀教學的形式與內容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全面干預。從文本互涉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四個實施階段來看,文本互涉的目的旨在從深層次閱讀中發(fā)展學生潛在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這對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效果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安玫.語文課程文本價值研究報告[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