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糾紛的起訴狀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糾紛的起訴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因 年 月 日收到貴院送達起訴書副本的 訴我(單位) 糾紛一案,現提出管轄權異議,理由如下:(根據案情選擇)
1.《民事訴訟法》第22條規(guī)定,“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蔽业淖∷卦?,不屬貴院轄區(qū)。(或)我雖曾因經商/學習常居 ,但自 以后就一直在 , 已不是我的常居地,本案應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2.《民事訴訟法》第24條規(guī)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問題的規(guī)定》第3條規(guī)定,“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蔽遗c原告根本就沒有合同關系,原告的起訴狀也沒有提到書面合同,即使原告以購銷合同關系起訴我,也因沒有書面合同,只能按口頭合同,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3.……
鑒于上述事實和理由,貴院對本案沒有管轄權,我特依《民事訴訟法》第38條的規(guī)定,提出管轄權異議,請依法裁定將本案移送 人民法院審理,是為公允。
篇2
論文摘要:要想積極妥善地解決國際經濟糾紛,必須了解國際經濟訴訟文書的獨有特征及制作的基本要求,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國際經濟訴訟,也稱涉外經濟訴訟,是依據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由人民法院以庭審的方式審理,裁判國際經濟活動糾紛的一種活動。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是在人民法院主理、審理國際經濟糾紛案件中為實現訴訟行為而由人民法院及其他訴訟主體制作和使用的司法文書。隨著國際經濟不斷蓬勃發(fā)展,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同國家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交往也越來越頻繁,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因為國際經濟活動而產生的經濟糾紛也在所難免,要想積極、妥善地解決國際經濟糾紛,必須了解國際經濟訴訟文書的獨有特征及制作的基本要求,本文就以上兩大問題論述如下:
一、國際經濟訴訟文書的獨有特征
1.涉外性。所謂涉外性是指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所要解決的訴訟案件具有涉外因素。所謂涉外因素是指案件的當事人至少有一方是外國人、外國法人或者外國的組織,或者案件中法律關系的客體在國外;或者引起案件中法律關系產生、變更、終止的法律事實發(fā)生在國外。由于這樣的涉外性,法院在審理此類訴訟案件時所遵循的法律,案件本身所適用的法律都與純粹的國內案件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多數國家的法律都有專門適用于涉外訴訟案件的特別訴訟程序,而且,各國法律都有規(guī)定,涉外案件可以按照一定的法律規(guī)則來適用外國法,這樣的一種變化,要求訴訟文書也要有其新的特點。
2.送達方式的復雜性。由于國際經濟訴訟中的當事人、標的物或者法律事實是在國外,而一個國家的主權又不允許另一個國家的司法機關在本國主權范圍采取司法行為,這樣,在有關訴訟文書的送達方便就需要兩國之間的司法協(xié)助。須在兩國訂有雙邊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或基于平等互惠的情況下,才能按照法律或協(xié)定所規(guī)定的方式和遵循進行送達,這種送達的程序要比國內訴訟文書的送達復雜得多。
3.文字的特殊性。國際經濟訴訟文書的文字使用,既要維護國家的主權,又要方便當事人的訴訟。在涉及不同文字國家的兩個當事人進行訴訟時,就可能涉及兩國文字的使用。一般而言,在訴訟文書中,法院以本國文字寫的文書為正文,其他文字的翻譯文書須與正文原意一致。在中國,國際經濟訴訟文書中以中文文書為正文。一切文書以中文本為準。
二、國際訴訟文書的制作要求
所謂制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在寫作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時所需滿足的基本要素和條件,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格式。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是一種規(guī)范化、程式化的文書,有較為固定的格式。在制作時須嚴格遵循其格式要求。國際經濟訴訟文書的格式化具體表現為:(1)各類國際經濟訴訟文書的結構從總體上言,可分為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具體、固定的內容。(2)有些國際經濟訴訟文書,尤其是由法院制作的文書,如法院判決書、通知書等中的一些文字是程式化的語言,有些內容及有關事項的交代說明,都是較為固定的文字。(3)國際經濟訴訟文書中有許多要求具體寫明的事項,而且,這些事項一般都是依法律規(guī)定寫明。因而,這些事項必須完備齊全。如在起訴狀中有關當事人身份事項,如是自然人就要求寫明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務、住址等事項;如是法人則要求除寫明法人的全稱、地址、企業(yè)性質、經營范圍和方式、工商核準注冊號、開戶銀行等事項外,還必須寫明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2.主旨明確,選材精當。制作國際經濟訴訟文書必須有明確的文書目的和文書的中心意見。所謂目的就是指制作訴訟文書要在訴訟過程中解決什么問題。事實上,每一份訴訟文書的制作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訴訟文書應當準確明了地體現這個目的。所謂中心意見就是指解決前述問題的事實根據和法律理由。這是訴訟文書的靈魂。必須以主旨貫穿于整個文書,統(tǒng)領全文,因而主旨必須鮮明集中,觀點突出。為了使訴訟文書的主旨鮮明突出,就必須合理、恰當地圍繞主旨選取材料,選材料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材料必須客觀真實。國際經濟文書中的材料主要是指案情事實材料。這些材料必須真實可靠,它在訴訟文書中所反映的事實應當絕對客觀、真實,這是訴訟文書對事實材料的第一要求。(2)材料不僅能夠反映案件的事實,還必須能夠說明當事人爭議的性質,即必須能夠說明案件的性質,如是違約還是侵權等。這樣,就要求在眾多的材料中有所取舍。(3)材料必須具體。事實材料必須具有行為的目的、產生、發(fā)展、結束的全過程,最忌籠統(tǒng)抽象。有時還必須寫清楚行為發(fā)生過程中的細節(jié)、情節(jié),往往有些細節(jié)最能反映行為性質。只有具體地寫清事情發(fā)展的全過程,甚至其中的每個細節(jié),才能從中看清問題的性質,從而才能分清當事人的責任,準備事實基礎。
3.敘事清楚,說明充分。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是解決爭議的工具,在訴訟文書中清楚地敘事,充分地說理是解決爭議的前提。(1)敘事清楚。在國際經濟訴訟文書中,凡涉及案情事實必須敘述清楚。這不僅是因為案情事實是制作文書的基礎,而且因為文書是法院著手處理當事人糾紛的前提。敘述案件事實必須注意兩個要求,一是法律上的要求,這就是注意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的構成要件,在敘述案件事實時要圍繞構成要件把事實敘述清楚;二是語言表達上的要求。這就是通過語言文字把案件事實表達清楚。為此需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寫清事實要素。案件的事實要素因案件的不同類別而有所不同。對于國際經濟糾紛而言,其案件事實主要應圍繞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爭執(zhí)的事實來記敘。具體要素應寫明糾紛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糾紛涉及的各方。糾紛產生的起因、過程、結局、后果,各方對所做行為主觀狀態(tài)以及說明證據等。二要寫清關鍵情節(jié)。所謂關鍵情節(jié)主要是指決定或影響案件性質、當事人的法律責任以及影響問題嚴重程度的情節(jié)。這幾類事實情節(jié)都必須具體祥盡地記敘清楚。三要寫清爭執(zhí)焦點。敘述案情事實就是為闡述案件爭執(zhí)的焦點和理由。爭執(zhí)的焦點和理由是案件事實的組成部分。抓準雙方爭執(zhí)的焦點,具體明確地敘述清楚,這是制作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應當注意的。四要寫清因果關系。在國際經濟訴訟中,因果關系是確定當事人承擔責任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國際經濟訴訟文書中敘述案情事實時就必須把“目的行為后果”三者之間關系交代清楚。五要寫清主要證據。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根據,是事實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證據,事實就難以確定。在國際經濟訴訟文書中說敘述的每一個事實,都應當有充分的證據來加以說明,因而,在寫清每個案件的事實后,都必須寫清能夠足以證明事實存在的主要證據,而且要求書寫的證據應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能夠說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2)說明充分。敘事清楚僅僅是為了認定案件事實與確定案件性質準備了基礎,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任何案件事實的認定,都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在認定事實后,還需要對當事人行為的性質加以分析確定。通過分析已定事實,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確定案件的性質。說理充分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認定事實有據。認定案件事實需要確鑿、充分的證據。在國際經濟訴訟文書中要具體寫明證據,并且通過分析證據,證明所述事實的確鑿性。二是分析事理切實。無論是認定事實的理由或是適用法律的理由,都必須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恰如其分地說明事實理由,切實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三是適用法律準確。法律是闡明理由和做出處理決定或提出處理意見的準繩。因此,在闡明理由時必須注意準確地適用法律、援用法律條款時,應力求明確具體。法律條款分款分項,在援用時應有針對性地引用某條某款某項,并且盡可能地將法律條文的原文引出或寫出原條的第幾條、第幾款、第幾項,以達到表達意思完整,闡述有力。四是論證前后一致。國際經濟訴訟文書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必須做到首尾一致,前后貫通。對事實的認定和法律選用的論證說明不能前后矛盾。案件事實、法律適用需要經過論證正確,然后,再依據確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來確定處理的結果。
篇3
一民事訴訟價值論與當事人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價值論問題涉及到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實體法(私法)的關系和民事訴訟的獨立存在價值問題。從權利的救濟角度上看,私權的保護經歷了一個從自力救濟到國家救濟的歷史過程,但即使在現代法治國家,合理性的自力救濟仍未泯滅,民事訴訟只是在私權無法自力救濟時,求助于國家強制力保障的制度安排。因此,通說認為:實體法是內容和目的,訴訟法是形式和手段。“程序法是作為實體法的保護法和輔助法而存在的,離開實體法,程序法并無獨立的存在價值,不能獨立地發(fā)揮功能和作用”。②此種處理實體法和訴訟法關系的主導觀點被稱為“重實體輕程序”傾向問題,并困擾著理論界和實務界。在私法的早期,例如,羅馬法都是實體和程序合為一體,甚至作為一個法律規(guī)范出現的。著名法學家耶林在考察實體法生成過程中就指出“實體法最初與訴訟法合在一起,后來才逐漸松懈了結合的韌帶”,③只是到了近代,肇始于1804年《法國民法典》才將實體法與訴訟法分離,但在一些國家民法典,如《瑞士民法典》還可以看到實體法和程序法借助于訴權形式結合成為一個法律規(guī)范。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關系猶如體育競賽中的比賽規(guī)則和游戲程序,二者統(tǒng)一于同一體育競賽過程中,缺一不可。因此,民事訴訟法學者認為“不論是私法還是民事訴訟法,都是法院進行民事訴訟并作出裁判所必要的規(guī)范。實體法和形式法(程序法)如同一輛車的兩個輪子,對訴訟都起作用,在它們之間不可能存在主從關系”。④即使是私權自力救濟,也要有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例如,人身傷害中“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同態(tài)復仇規(guī)則和神明裁判程序。據此,實體法和程序法都同為保障私權而存在,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程序法具有獨立的存在價值,在此程序不再作為“工具”而存在,具有自己獨自的“法益”,民事訴訟實質上是一個揉合性地實現“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的過程。程序價值與程序利益的關系是“心素”和“體素”的關系。程序價值諸如程序自由、程序公正、程序效率、程序秩序都會以一定的程序利益形式體現出來。由于程序價值觀的多維化,民事訴訟中存在著各種程序利益的沖突,例如,訴訟經濟與公正裁判的沖突,當事人的處分權與公共利益維護的沖突。當事人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有權支配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自由,是程序自由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由于其處分的客體包括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其法律依據分別為實體法和程序法。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此原則上界定了意思自治和程序自由的邊界,使民事訴訟成為一個當事人訴訟行為和人民法院裁判行為的集合體。
二民事訴訟目的論與當事人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目的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保護私權說。該學說認為既然國家禁止當事人自力救濟,那么,一旦民事權利被侵害,國家應當有義務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因此,民事訴訟的目的就是保護民事權利,而訴訟只不過是手段。第二階段是維護私法秩序說。該學說認為民事訴訟目的不僅僅是保護私權更重要的是維護整個私法秩序。第三階段是解決糾紛說。該學理是由日本學者兼子一首倡的,兼子一通過研究當代羅馬法以來民事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史后得出結論:在實體權利產生之前就有解決糾紛的訴訟和審判制度,因此把維護私法秩序和保護私權作為訴訟目的是本末倒置的。兼子一認為,民事訴訟也如仲裁、調解一樣是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從既存的實體權利出發(fā)來確認當事人之間原有的權利關系。因此,民事訴訟目的是解決糾紛而非達到案件的客觀真實”⑤。但此說只是一種傾向性趨勢,正如權利救濟從自力救濟上向公力救濟,法律本位從個人本位走向社會本位的趨勢一樣,所謂公力救濟一直沒有消滅自力救濟,社會本位也絕不可能泯滅個人本位,相反的是,后者是以前者為基礎的,是對前者的辯證否定,是一種“揚棄”。在民事訴訟中,由于存在著當事人訴訟行為和法官裁判行為的交錯,存在著實體價值和程序價值的交叉,民事訴訟目的也并非單純的是“保護私權”,“維護私法秩序”或者是“解決糾紛”,而是具有“(一)實現個人權利或維護實體私法體系的作用”和(二)解決糾紛的作用“。⑥當事人處分原則中蘊涵著實體價值和程序價值的保障和促進以及實體(權利)利益和程序利益的實現。其處分權內容也是由民事訴訟目的所決定的,因各種訴訟類型不同,民事訴訟目的也各有側重。例如,在物權和人格權等絕對權訴訟中,民事訴訟目的主要是保護私權(物權),在合同等相對權訴訟中,民事訴訟目的主要是維護私法秩序。而在一些權利義務界定的不清的訴訟中,民事訴訟目的主要是解決糾紛,在此法官根據司法自由裁量權創(chuàng)制規(guī)則來解決原無法律界定自然權利之間的爭端。例如,相鄰關系糾紛、環(huán)境權糾紛便是法官通過價值判斷和利益衡量來界定權利和解決糾紛的。在日本,法官通過民事訴訟逐漸創(chuàng)造、確立了一種新的權利”日照權“。此就是通過司法自由裁量權從土地所有權或人格權等法定權利上引申解釋,形成”日照權“的法律權利和利益關系范疇。民事訴訟目的多維結構中的主要方面決定著當事人處分原則的結構。在主要以維護私權的目的中,法官只是”中介“人,當事人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在1806年的法國民事訴訟中,法官完全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法官的基本作用就只是訴訟的旁觀者,單純地為當事人雙方平等地提供訴訟進攻和防御的‘武器’。19世紀末,法國對1806年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對當事人和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調整。1935年法國了加強法官在民事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法令。該法令的名稱就叫做《監(jiān)督訴訟程序的法令》,這一法令,規(guī)定了法院有權對訴訟進行監(jiān)督和控制,但這一法令卻遭到失敗,法院無法在訴訟中對當事人的處分行為進行過多過分的干預,法官的積極作用頂多就是要求當事人回答所提出問題“。⑦在主要以維護私法秩序的目的中,強調的是維護國家的整體私法秩序,個人權利不再是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權利,而是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自由權,以不侵害和妨害他人權利和私法秩序為前提。當事人處分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受到一定范圍的限制。單純從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之規(guī)定上看,其結構類似維護私法秩序目的下的當事人處分原則的規(guī)定。但由于我國民事訴訟法整體體系是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因此也對當事人處分原則作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此雖也是法律范圍內的限制,但相對于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需要轉變職能的訴訟法治的歷史任務上看,有些法律規(guī)定明顯有”超職權“的痕跡,并非時代性的”良法“。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并未有”民本“社會的主導意識,民事訴訟在人民法院的慣常表述上自然是”民事糾紛“和”經濟糾紛“,并以此進行案件歸類,在當事人處分權和法官(法院)審判權中,后者遠遠比前者居于十分優(yōu)越的地位,法官自始自終是程序的主導者,其職權行為決定或影響著訴訟程序的發(fā)動,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的分配,訴訟中止和終結,當事人處分應經法官準許,并采取批準性裁定方式,而對很多裁定都是最終性的法官職權,沒有形成當事人處分權和法官審判權相制衡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目前我國的民事訴訟目的論主要是”解決糾紛“。今后,在加強私權保護和維護私法秩序的法律變革過程,應對”超職權“解決糾紛傾向的民事訴訟目的適當地加以弱化。
三訴訟法律關系與當事人處分原則
法律關系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民事程序主體間的訴訟權利義務關系?!皩υV訟法律關系的性質,即這些訴訟關系是誰與誰之間的關系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產生了三種學說:一面關系說;二面關系說;三面關系說。其中一面關系說認為訴訟法律關系是原告與被告的關系。法官只起仲裁者的作用。二面關系說認為訴訟法律關系為公法關系,原告與被告之間沒有直接的訴訟關系存在,訴訟法律關系只能是法院與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兩面關系。三面關系說主張法院與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彼此之間形成的訴訟法律關系”。⑧在一面關系說中,由于訴訟法律關系是私權關系,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得以絕對化,法官不加以干預。在二面關系說中,由于訴訟法律關系為公權關系,任何私權的處分都必須得到公權的批準和確認,當事人之間不可能形成直接有效的法律關系。對當事人的法律效力只能是人民法院公權行為的后果,從而排除當事人之間的訴訟行為和訴訟契約存在的可能性。在三面關系說中,由于既存在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公權關系,又存在當事人間基于實體權利的私權關系。形成審判權和當事人處分權二者相互分工、相互制約和監(jiān)督的復合法律關系,在我國超職權訴訟模式采取的是二面關系說,隨著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和民事訴訟模式從超職權主義逐步地走向弱職權主義乃至當事人主義,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始由雙面關系說轉向三面關系說,以保障當事人的實體利益和訴訟利益得以充分實現,當事人處分原則在訴訟法律關系上表現為訴訟行為(訴訟契約),1991年我國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確認了當事人間的訴訟行為,訴訟行為可分為雙方訴訟行為和單方訴訟行為,例如,《民事訴訟法》第25條規(guī)定“合同雙方的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xié)議選擇被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所在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guī)定”。第51條規(guī)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第211條規(guī)定“在執(zhí)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xié)議的,執(zhí)行員應當將協(xié)議內容記入記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xié)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zhí)行”。此都可以視為當事人間合意的訴訟行為(訴訟契約)。單方訴訟行為有,《民事訴訟法》第50條規(guī)定有“當事人有權委托人,提出回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zhí)行”,第52條規(guī)定“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上述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中所承認的訴訟行為合法性和自由性,實質上是承認當事人間存在著某種訴訟法律關系和當事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處分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對于訴訟行為,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中,無論是單方訴訟行為,還是訴訟契約,均在體系上有突破。例如,關于答辯的訴訟行為,《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fā)送給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不提出答辯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據此,答辯訴訟行為沒有約束力,不在期間內答辯,也不當然發(fā)生訴訟法上的負效果?!蛾P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則明確“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從而答辯既是訴訟權利也是訴訟義務。對于不答辯所產生的訴訟法律后果,有待《民事訴訟法》之修改明確。
四民事訴訟模式與當事人處分原則
關于什么是民事訴訟模式,由于判斷標準不同,有不同的定義和說法。在人民法院審判行為(職權行為)和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之間關系上,由于民事訴訟立法上采取不同態(tài)度或傾向,可以按人民法院職權或當事人訴訟行為的作用將民事訴訟模式劃分為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據此標準,“可以將當事人主義定義為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實行意思自治的民事訴訟模式,職權主義則為注重法院職權并以此限制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民事訴訟模式”。⑨關于當事人主義主要包括以下二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民事訴訟程序(包括民事訴訟中各種附帶程序和子程序,例如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zhí)行程序等等)的啟動繼續(xù)依賴于當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動依職權啟動和推進民事訴訟程序;其二、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賴的證據材料只能依賴于當事人,作為法院判斷的對象和主張只能來源于當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之外,主動收集證據。按照大陸法系訴訟理論的一般認識,還把當事人應當在民事訴訟程序啟動,訴訟終了和訴訟對象的決定等方面擁有主導權的原理稱為處分權主義,當事人對訴訟程序繼續(xù)擁有主導權的稱之為當事人進行主義,作為法院判斷的對象的主張受當事人的限制,證據材料只能根據當事人的法理則稱為‘辯論主義’(作為廣義的辯論主義包括處分主義)。處分主義加辯論主義是當事人主義的核心和基調”,⑩職權主義是當事人主義的對立面,在大陸法系的民事訴訟理論中,關于職權主義一般認識是“承認法院在民事訴訟中擁有主導權的原則總稱為職權主義。具體為(法院)對(1)程序的進行,(2)程序的開始、終了以及訴訟對象的決定,(3)訴訟資料的收集等方面有主導權。對(1)的主導又具體稱為‘職權進行主義’,對(2)(3)的主導稱為職權探知主義”。11但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職權主義?!霸诖箨懛ㄏ得袷略V訟中,訴訟的進行采取職權進行主義,而程序的開始、終了和訴訟對象的決定以及訴訟資料的收集和提出則采取處分原則(處分權主義)和辯論主義(廣義的辯論主義包含了處分原則)”。12據此論述,我們可以斷定,當事人主義包括了當事人處分原則,而職權主義必然排斥當事人處分原則。在我國1982年3月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對訴訟的開始、發(fā)展和終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故又稱之為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13其在處分主義上的表現主要有,(1)對訴訟程序的開始進行職權干預,該法第90條規(guī)定”起訴或者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第91條規(guī)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該法第149條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必須全面審查第一審人民法院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不受上訴范圍的限制“。(2)、在訴訟程序中對當事人處分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進行強制調解和批準(準許)手續(xù)。該法第97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能夠進行調解的,應當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協(xié)議“;該法第114條規(guī)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同時,當事人和解、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提起反訴,認諾都要經過人民法院審查認可,(3)、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的職權性程序裁定,不具有對抗性的自主救濟權。該法第22條規(guī)定”裁定適用于下列范圍:(一)駁回起訴;(二)關于訴訟保全和先行給付;(三)準予或者不準撤訴;(四)中止或者終結訴訟;(五)補充判決書中的失誤;(六)其他需要解決的事項。對(一)項裁定可以上訴“。而對大部分裁定都不準上訴,從而大大地限制了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范圍,此種超職權訴訟模式是我國歷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經濟(體制)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其顯然不適應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的需要。為此,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其進行了修改,弱化了法院職權,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職權干預規(guī)定,在處分權主義上主要表現為:縮小了人民法院主動通知或追加原告沒有追訴的人為第三人或者被告的規(guī)定范圍;將原二審法院全面審查第一審法院的裁判,不受上訴范圍的限制改為《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的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將原法院調解必經程序改為第85條”依當事人自愿的原則進行調解“;該法第140條規(guī)定”裁定適用于下列范圍,(一)不予受理;(二)對管轄權有異議的;(三)駁回起訴的;(四)財產保全與先予執(zhí)行;(五)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六)中止或者終結訴訟;(七)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八)中止或者終結執(zhí)行;(九)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十)不予執(zhí)行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對前款(一)、(二)、(三)項裁定,可以上訴。“在此擴大了當事人對裁定上訴的范圍。其他有關體現當事人處分原則的新規(guī)定有:(1)、增設了當事人對合同糾紛的協(xié)議管轄制度;(2)、在《民事訴訟法》第2條民事訴訟任務中增加了”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原則規(guī)定;(3)、執(zhí)行程序和財產保全的啟動方式,由法院的職權移送改為當事人申請為主,先予執(zhí)行(先行給付)只能因當事人申請而開始;(4)、在證據制度上,摒棄了原來人民包攬取證的做法,實行當事人舉證和人民法院調查相結合的制度。即由原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地收集和調查證據“改變?yōu)椤比嗣穹ㄔ簯敯凑辗ǘǔ绦?,全面地、客觀地地審查核實證據“。法諺云”無救濟、即無權利“,但《民事訴訟法》并沒有從整個體系上貫徹當事人處分權原則。具體表現如下:關于當事人承認、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撤訴、撤回上訴等處分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仍然采取人民法院依職權批準(裁定)制度,而且對眾多裁定,只許對不予受理、對管轄權有異議、駁回起訴三種情況進行上訴,對其他與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實現或者損害緊密相關的財產保全、先予執(zhí)行,中止或終結訴訟,不予執(zhí)行等訴訟裁定,則剝奪當事人訴訟權利(上訴權)。對地域協(xié)議管轄也只限于合同糾紛,對其他民商法中可以自由處分和領域不允許協(xié)議管轄。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和解,雖然法律上加以規(guī)定,但沒有賦予其作為訴訟行為的法律效果。隨著人民法院審判方式改革和司法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對現行《民事訴訟法》的職權主義訴訟模式進行實質性修改,并促使其轉化為以當事人主義為主的訴訟模式,切實使當事人處分原則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