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0:1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概念隱喻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種解釋說,概念隱喻是以主客觀相結(jié)合的經(jīng)驗主義語言觀為基礎,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投射。前者通常是人們較為熟悉的概念,而后者是人們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這是由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方位隱喻,即以表述空間方位的概念來組建一系列隱喻;實體隱喻,即人們將抽象的事件、活動、情感和思想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結(jié)構(gòu)隱喻,即借助一種事物的概念結(jié)構(gòu)去理解或認識另一種事物。另一種解釋說,概念隱喻是通過一個概念域來理解另一個概念域,即通常以具體的常見的事物A代表抽象事物B。而這些概念有的來源于人類對世界認知的直接經(jīng)驗,有的來源于人類對世界認知的間接經(jīng)驗,有的來源于人類主觀感知的兩個概念的相似性。這些抽象的和具體的概念儲存在人們的概念系統(tǒng)里。也就是說,概念隱喻就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基礎上,由人們已存在的意識自然認知的過程。
1.2概念隱喻理論在國內(nèi)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就中國而言,應用語言學的隱喻研究一直落后于西方國家的研究。漸漸地,隨著概念隱喻理論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意識到概念隱喻在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意義。從此不再認為隱喻只是一種單純修辭手法,而是對它有了新的認識---隱喻也是一種認知機制。一些應用學家和外語教師開始嘗試尋求一條用概念隱喻促進日常語言以及多義詞學習的通道。雖然,概念隱喻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切實的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卻不是很多。整體看來,大學詞匯教學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機械模式,一個一個單詞,手把手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詞匯義項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性以及邏輯性,無法讓學生系統(tǒng)牢固的掌握英語詞匯,不僅浪費了學生太多的學習時間,也沒有讓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可謂“費力不討好”。
2概念隱喻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2.1使用概念隱喻學習新詞匯
隱喻詞匯的存在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無論是英語還是中文,都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例如,英語中,stone-hearted意為鐵石心腸的,snow-white意為雪白的等。中文里,微博上發(fā)帖子的稱為樓主,偶爾在qq群里說話的人稱為冒泡等。這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隱喻詞匯的發(fā)展。如果脫離了它的背景意義,單單考量這個新詞匯,是怎么也無法理解這個詞的含義的,只有培養(yǎng)并運用這種隱喻思維,結(jié)合當時的情境,才能充分理解這個新時代下新詞匯的現(xiàn)實意義??梢?,使用概念隱喻學習新詞匯是當下時代的要求與需要。
2.2使用概念隱喻理解多義詞
大家都知道,英語詞匯中一個單詞往往被賦予好多意義,這在專業(yè)術(shù)語里被稱為一詞多義。本來大家對于生疏的單詞就很難對上號,而一詞多義更大大增加了學生記單詞的難度。但是,如果你知道概念隱喻理論,并且知道運用這種隱喻思維。這時,概念隱喻的優(yōu)勢就顯現(xiàn)出來了。詞的義項分為兩類,一種是基本義,一種是引申義。而引申義就是根據(jù)原始物通過隱喻延伸出來的,從而有了一詞多義的存在。
2.3使用概念隱喻理解詞匯運用
學生對于詞匯的把握不清,不僅在于詞匯的一詞多義,還有詞匯的詞性。如fly作為名詞意為“蠅子”,而作為動詞具有“飛”的意思。如果單獨來記,這就好像是兩個詞,可是如果運用概念隱喻理論,這就簡單多了,完全可以看作一個單詞的基本義和引申義。但是很多人都不會這樣輕松地聯(lián)想到這一個單詞的兩個義項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或者邏輯性,更不會想到將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性或者邏輯性挪用到其他詞匯的學習。如此看來,培養(yǎng)一種隱喻思維并使用概念隱喻來理解詞匯運用是有必要的,它確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基于概念隱喻對詞匯教學的思考
3.1注重基本詞匯的隱喻意義
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學方式應不同于往日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正如英文詞匯也有著基本義與延伸義的存在,應在學習它的基本義的同時,更注重對引申義的理解與分析,也就是它的隱喻意義。在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應通過講述隱喻義從基本義的引申過程來幫助學生認知詞匯的多項含義,引導學生采用概念隱喻理論聯(lián)想一個單詞的引申含義,從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學起來更加快速有效,而且樂在其中。
3.2注重隱喻理解,記憶英語多義詞
語言是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產(chǎn)物。這種創(chuàng)造性與人類的認知互相促進與發(fā)展,使語言豐富而富有規(guī)律性的變化。認知語言學指出,多義詞的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以概念的隱喻與概念轉(zhuǎn)喻的關(guān)系為基礎的。老師讓學生認識到概念隱喻的重要性,逐步培養(yǎng)出隱喻性思維,對于記憶英語多義詞是很有幫助的。
3.3注重中英隱喻異同,切實理解詞匯意義
篇2
論文關(guān)鍵詞:習語,框架理論,概念隱喻
1. 引言
習語,作為人類發(fā)展的產(chǎn)物,大多來自于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及日??谡Z等各種形式,并由于受到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習語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長期以來,人們對習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習語詞條的收集、編纂以及習語的文學以及文化特征的研究等。本研究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來分析習語理解、詮釋以及運用。
2. 習語和隱喻的定義
2.1習語的定義
在漢語中,習語又被稱作熟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98)將熟語定義為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gòu)詞法來分析?!睹绹曊Z字典》(2005)將習語定義為固定短語(”set phrases” or “fixed phrases”)?!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1997)則將習語定義為不能依據(jù)其字面拆解的意思獲得其含義、須要作為整體來理解的短語或者句子(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2.2 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1987)所建立的概念隱喻理論強調(diào)人們的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文學藝術(shù)論文,提出了經(jīng)驗主義的語義觀。他們認為,隱喻可以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tǒng)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論文開題報告。他們指出,“我們的許多概念系統(tǒng)是由隱喻構(gòu)建的”(1980)。這種隱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經(jīng)驗,二是基于具體到抽象域的映射,即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3. 概念隱喻與習語
3.1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的闡釋
Lakoff和Turner(1989)曾通過一般層次隱喻的假說解決兩大問題——擬人和諺語。根據(jù)這一假說,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后者的方法運用于習語的認知研究和闡釋。例如:
(1) 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到這句話人們的腦海中首先出現(xiàn)一個屋頂漏雨的房屋的圖式,一直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房屋是一個讓人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但是假如房子漏雨了,偏偏還恰逢連夜雨,那么這樣的房子便稱不上棲身之所了。
由此特殊場景圖式我們映射到一個一般場景圖式。
一件事情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困難重重的地步,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再遭遇到連連的障礙,便會使整件事情幾乎陷入舉步維艱、難以進行的絕境。
由于萬事萬物間的聯(lián)系性、依存性,由這個一般場景我們又可以映射到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人類行為的圖式:
一個人身處困境,在這個時候又遇到更多新增的麻煩,由此陷入無所適從的絕境。
這樣一個與人類行為有關(guān)的一般圖式可以適用于各種具體的情景,因此,可以實現(xiàn)該習語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例如,
Lakoff和Turner將這種具體領域與一般領域之間的關(guān)系稱作普遍即特殊隱喻(GENERIC IS SPECIFIC metaphor),即通過一個特殊領域到一般領域的映射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3.2 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闡釋的不足
概念隱喻理論通過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為我們理解習語并運用習語提供了方便的途徑。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該理論的解釋大多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釋,在解釋一些具有跨文化差異甚至矛盾的習語時便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深入地對該習語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層含義進行闡述和理解。例如:
在漢語中,出門在外我們常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在家靠父母文學藝術(shù)論文,出門靠朋友”,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卻更多地流傳著這樣的習語,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preservation is the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這些關(guān)于同一問題的習語卻體現(xiàn)出了較大的差異性甚至矛盾,是我們無法單獨地借助概念隱喻理論解釋的。
4.Lakoff的框架理論與習語
4.1Lakoff的框架理論
“框架”(Frame)這一術(shù)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Bateson(1956)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美國人工智能專家Minsky(1975)首先提出了框架理論(frame theory),并將其運用于計算機心理學,F(xiàn)illmore(1975)首先將框架理論引入了語言學。在這一背景下,Lakoff(2004)在《了解你的價值觀并構(gòu)建辯論》一書中將認知科學以及社會學中的“框架”(frame)運用到了政治學等領域中論文開題報告。
他認為,心理結(jié)構(gòu)即框架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我們的心理框架可分為表層框架和深層框架。在我們平時的活動中,所見、所聞會激活我們的表層框架,并喚起代表了最根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深層框架,只有當我們所見、所聞的事物所代表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契合時(即所見、所聞的事物所構(gòu)建的框架與我們的心理框架相契合時),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反之則無法產(chǎn)生認同。也就是說,框架構(gòu)建了我們的觀念,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繼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如:
又如:
(2)tax relief
Lakoff認為,tax relief是布什使用最成功的詞語。他認為,tax relief是一個隱喻,relief這個單詞喚起了人們內(nèi)心這樣一個框架——一個無辜的人,由于受到一些外力的因素影響而深受苦難,而relief所傳達的意思則是解除痛苦和煩惱(taking away of the pain or harm)。眾所周知,在美國文化中,稅收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guān)的,大到買房產(chǎn)、買地皮文學藝術(shù)論文,小到買一支牙膏都需要付稅。因此,當布什的tax relief通過演說、報紙傳達到全家萬戶時,勢必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中喚起了上述心理框架,為他贏得大選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心理框架決定了我們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和看法,從而左右我們的決定。反之,心理框架也主導了措辭的選擇和使用,即不同的措辭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框架。而習語,作為長期流傳于民間,為人類所用的語言,必然集聚了深厚的社會文化氣息,因此也就必然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習語的內(nèi)涵且為自己所用,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該習語的字面解讀,而要深入地解讀和理解,因為只有當該習語所反映的價值觀與使用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時,才可能產(chǎn)生預期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使用Lakoff的框架理論分析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自相矛盾的習語。
4.2 框架理論與相互矛盾的習語闡釋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自然對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換言之,不同的習語也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比如:
(3)a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 (我們的罪和債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b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習語都是關(guān)于人性的,前者闡述了人性原罪說文學藝術(shù)論文,而后者則強調(diào)人性本善的觀點。而究其根本,還是由于兩個習語來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督文化信奉原罪說,而中國儒家思想則認為人性本善,因此對人性也就構(gòu)架了不同于基督文化的框架,見諸于文字;反之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習語反映了架不同的心理框架。又如下例:
(4)a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難聽的話不會傷筋動骨論文開題報告。)
b 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
前者認為別人的流言蜚語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而后者則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人們極其注重品德品行。西方文化認為,只要行得正,沒有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不重要。而在東方文化中,由于長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人與社會環(huán)境是密切相關(guān)甚至一體的,人在社會中得到的評價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尺。
因此對心理結(jié)構(gòu)即框架的了解為我們跳出字面意義的局限性,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習語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4.3 框架理論與習語的使用
Lakoff的框架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了字面表述不同甚至矛盾的習語的深層含義,反之,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構(gòu)建不同的目標框架,選用相應的習語,以達到傳達的目的。比如,作為老師,我們常常要勸導學生好好學習文學藝術(shù)論文,積累知識,使用“知識多,不壓人”;在和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不思進取,不愛學習的學生交流時,我們可以說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而對于那種將時間過度用在學習上,而忽略生活的學生,我們則需提醒他們勞逸結(jié)合,則可以說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5. 結(jié)語
習語作為文化、思想知識的傳承,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財富,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字面的局限性,闡釋了部分習語的深層含義、文化背景以及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并為這一部分習語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根據(jù)個人的目的和想法,使用習語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ornby A S, Li Bei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Z]. The Commercial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teson G. “The message ‘Thisis play’”. In B. Schaffber (ed.). Group pre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Second Conference. New York: Josiah Jr. Founation. 1956
[3]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5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Turner, M. 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Don’t Think of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M]. Chesea GreenPublishing, 2004
[7]Minsky M. “A Framework forPresenting Knowledge”. In P. H.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8]Ortony, Andrew. Metaphor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Spears R.A. Dictionaryof American Idioms [Z] Mc Graw-Hill Company, 2005
[10]鄭勛烈鄭晴.中國習語[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11]中國社科院詞語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刷館,1998
篇3
[論文摘要]隱喻是一種常見的語言表達形式,是人們熟知的語言信息載體。概念合成理論在認知語言學界得到普遍關(guān)注,其理論核心概念合成成為諸多語言認知活動的理論模式。本文以該理論為視角,對情感隱喻的意義建構(gòu)和概念形成軌跡進行探討,以了解情感隱喻的認知特點,論證利用概念合成理論對其進行闡釋的可行性。
一、引言
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離不開聯(lián)想。隱喻也正是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得以創(chuàng)造并被接受的。隱喻(metaphor)是一種神奇的語言現(xiàn)象。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筆把一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特點和內(nèi)涵轉(zhuǎn)嫁于另一事物之上,觸動讀者的心弦,在讀者身上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隱喻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機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哲學家、語言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從公元前300 年到20 世紀30 年代的2000 多年中,隱喻一直被僅僅看作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是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長期以來局限在修辭層次,但近年來隱喻的認知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隱喻真正被納入認知語言學領域的主要標志是萊考夫和約翰遜在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他們認為,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為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也基本上是隱喻性的。
當代隱喻認知理論認為隱喻的對象包括人類情感這一概念,情感是人類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體驗,由于情感看不見摸不著,缺乏物質(zhì)形象特征和聯(lián)系,為了準確理解生動表達抽象情感,人們經(jīng)常將它們具體化,范疇化,即隱喻化。
二、概念合成理論框架
弗科尼爾和特納的概念合成理論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解釋隱喻工作機制的理論之一。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現(xiàn)的心理空間網(wǎng)絡并以各種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間。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間有機組合的結(jié)果,其實質(zhì)是人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活動時普遍存在的一種認知過程,至少包含兩個屬于不同認知域的輸入空間和一個能抽象概括的類指空間以及一個復合空間。兩個輸入空間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射聯(lián)系,將輸入空間中的成分和結(jié)構(gòu)有選擇地進入復合空間,形成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區(qū)別于原輸入空間的概念結(jié)構(gòu)。概念合成理論認為,隱喻是一種普遍而又特殊的認知過程。其主要依賴于源域和目標域這兩個輸入空間的跨空間映射,進而產(chǎn)生類屬空間和合成空間。下文試以此理論對情感隱喻的意義構(gòu)建及理解進行分類研究。
三、情感隱喻的認知分析
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其中某一領域被用來說明另一領域。被說明的領域是目標域,說明的領域叫源領域。其意義就是將源領域的經(jīng)驗映射到目標域,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英語中的隱喻,按其不同認知功能可分為
(一)空間隱喻
即用諸如上下、前后等空間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tǒng),根據(jù)good is up ; bad is down 這一隱喻概念,經(jīng)濟中的發(fā)展或不景氣常用“上”“下”來表示。
(二)結(jié)構(gòu)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把用一個已被高度結(jié)構(gòu)化、清晰描繪的概念來建構(gòu)另一個概念的隱喻稱作結(jié)構(gòu)隱喻。例Time is money金錢是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概念,其中蘊含了a limited resource 又蘊含了a valuable commodity。
(三)實體隱喻
即把行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實體或物質(zhì)的隱喻。分為跨感知域的情感隱喻化,即通感隱喻;相對于通感隱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態(tài)物化。
1.通感隱喻,某個感知域里產(chǎn)生的感覺,由于受到某種刺激而轉(zhuǎn)到另一個感知域,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就是語言修辭的通感,也稱“移覺”。如:漢語中“冷言冷語”賦予言語以溫度(冷熱)顯然是通過各感官之間的溝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產(chǎn)生的隱喻式表達。
2.實體隱喻,是人類利用自身對現(xiàn)實世界里的實體及物質(zhì)經(jīng)驗,將已知概念系統(tǒng)映射到未知領域,以獲得對較為模糊抽象的情感這一新概念領域的認知和理解,其認知途徑是將無形的情感、思想等進行情態(tài)物化,表達理解為“實體”,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
首先人們借助自己熟知的身體實體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類情感。(1)把情感引起的人體的不同生理反應隱喻為相應的情感,如“眉開眼笑”。(2)用人體器官構(gòu)成表達情感的詞語,實現(xiàn)隱喻化。如“滿腹惆悵”。
其次人們把抽象情感隱喻為人體以外的具體實物或特定概念,以激發(fā)聯(lián)想。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
最后人們利用空間方位幫助實現(xiàn)情感的隱喻化。它以人的身體經(jīng)驗為基礎,
直立的姿勢與正面的情感狀態(tài)相伴隨;低垂則相反。如英語中表達積極正面的情感為上,消極負面的情感為下。
(四)容器隱喻,即賦予某種事物以邊界,視其為容器,故可以量化。如描述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概念隱喻“市場是容器”。
隱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一致的整體,并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中起著主要和決定性作用。不同文化中一件事物或概念與另一事物或概念之間的聯(lián)想意義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有的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漢語中“鴛鴦”指恩愛夫妻,但按字面意思譯成“mandarin duck”,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怎么可能把它與恩愛夫妻聯(lián)想到一起呢?
情感隱喻在英漢語言中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情感是人類最重要的人生體驗,為了更準確生動地表達人類有些抽象的情感,人們往往將它們隱喻化。如關(guān)于愛情就有:“愛情為旅程”,“Love is a journey”等。
四、英語隱喻翻譯對策
(一)直譯法:
筆者認為:英語隱喻的最佳翻譯方法當屬直譯法。如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its economic development.低工資是這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階段的一張王牌?!癟rump card”是指可以蓋吃任何一張別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二)意譯法:
由于文化、社會、歷史和認知環(huán)境等的不同,在讀者無法理解隱喻涵義時,就只能譯出其喻義。例What foreign businessmen find encouraging is that ideology is no longer inthe driver’s seat.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識形態(tài)問題不再左右一切了。
(三)換喻法:
當英文隱喻所內(nèi)涵的意思與中文的另一隱喻相對應時,轉(zhuǎn)換隱喻譯法則是最好的折中辦法True enough , but teething pains are natural非常正確,但陣痛是自然的。“teething 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嚴重,卻又讓人頭痛的問題,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經(jīng)歷的。按中文習慣,我們往往用“陣痛”來形容。
五、結(jié)束語
自然界如此復雜,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人們用隱喻思維,用更為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復雜的事物或情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概念系統(tǒng)、認知結(jié)構(gòu)、認知方式和習慣,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不同的價值觀和民俗心理,已成為人們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認知工具。概念合成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個普遍的認知機制制約著情感隱喻意義的構(gòu)建過程??梢姡拍詈铣衫碚搶η楦须[喻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解釋力。
參考文獻
[1]譚震華,英語隱喻詞語的翻譯[J ],上??萍挤g,2002 (4)
篇4
論文關(guān)鍵詞:認知語言學,隱喻,非范疇化,機制,理據(jù)
1. 引言
語言中的非范疇化現(xiàn)象進入到從認知角度統(tǒng)一解釋各種語言現(xiàn)象為理論目標的認知語言學視野當中是必然的結(jié)果。而從認知出發(fā)研究語言現(xiàn)象的認知語言學也對非范疇化給出了基于認知的適當解讀。將非范疇化置于認知語言學視角下進行研究的成果已然不少(沈家煊,1998;吳福祥,2003;胡壯麟,2003;王寅、嚴辰松,2005;劉正光,2005;劉正光,劉潤清,2005;朱永生,2006;劉露營,劉國輝,2008)。在認知上與非范疇化密切相關(guān)的概念是隱喻和范疇,而關(guān)于隱喻和范疇的研究成果在認知語言學逐漸興起的過程中也不斷涌現(xiàn)出來(林書武,1997;束定芳,1998,2000認知語言學,2001,2002;劉振前,1999;文旭,2002;吳世雄,陳維振,2004;)。本文旨在基于相關(guān)研究的基礎上,從隱喻和范疇化的視角出發(fā),對語言的非范疇化的實現(xiàn)機制做出描述,分析其背后的認知理據(jù),并探尋隱喻和范疇化在非范疇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各自的地位。
2. 何為非范疇化
本文所談及的語言演變現(xiàn)象――非范疇化(decategorization),與另一概念“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相關(guān),二者的關(guān)系作則認為應視作前者包含后者。沈家煊(1994)對語法化給出了一個定義:“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zhuǎn)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學稱之為“實詞虛化”。文旭(1998)《<語法化>簡介》一文中曾引用法國語言學家A. Meillet(1912:133)關(guān)于語法化的說法,稱研究語法化就是為了研究“自主詞向語法成分之作用的演變”。其后在下文中,文旭又解釋道:例如名詞和動詞可能變成像格標記、連接詞、助詞這樣的語法成分。這種變化過程就叫“語法化”。語法化所包含的語言變化范圍可以從漢語文法中的“實詞虛化”很清晰地看出來。
而非范疇化,相較于語法化對于詞語作用轉(zhuǎn)化的關(guān)涉范圍有所擴大,或者說,已經(jīng)包含了任何在語言中出現(xiàn)的詞語作用轉(zhuǎn)化的類型。劉正光,劉潤清(2005)曾將位于語言層面的非范疇化定義為:在一定條件下范疇成員逐漸失去范疇特征的過程。由此可見,語法化和非范疇化雖同為一種語言“過程”,但非范疇化的范圍已經(jīng)擴大到并包含了一切的語言范疇成員。
3. 隱喻和范疇
隱喻和范疇化都是重要的認知工具,在非范疇化的過程當中也起著核心的作用,那么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何者為第一性,或者說誰是誰的基礎的問題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隱喻和范疇對人們的認知所起的作用論文怎么寫。
在“論隱喻的認知功能”一文中,束定芳(2001)對隱喻的認知功能作了如下歸納: 1、隱喻是人類組織概念系統(tǒng)的基礎;2、隱喻是人類組織經(jīng)驗的工具;3、隱喻作為認識事物的新視角;4、隱喻作為類推說理的手段。Ortony(轉(zhuǎn)引自劉振前,1999)認為隱喻有如下功能:1、表達不可表達的事物和思想;2、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形式表達復雜的思想;3、增強表達形式的形象性。
關(guān)于范疇,Croft& Cruse (2004)認為有以下幾項認知意義上的功能:1、學習 (Learning);2、計劃 (Planning);3、交流 (Communication);4、經(jīng)濟 (Economy)。
由上觀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隱喻和范疇化這兩項認知工具在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時,隱喻和范疇在認知功能上又有相似和重疊的部分。如上面所列隱喻的認知功能之一“隱喻是人類組織經(jīng)驗的工具”和范疇化的認知功能之一“學習 (Learning)”就具有相當程度的重疊。“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形式表達復雜的思想”和“交流 (Communication)”這兩項認知功能亦如此。那么究竟隱喻和范疇化哪個是更為重要的認知工具認知語言學,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能?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找到一個人們尚未認知或了解的事物或事態(tài)。由于凡是我們能夠在腦海中找到的的事物或事態(tài)都已經(jīng)是被我們的意識接觸到的或者說被認知到的,而沒有被我們認知的事物或事態(tài)是不存在我們的意識當中的,是不能夠被我們從已有的知識當中提取的,所以在我們的過去的經(jīng)驗當中要找到“一個人們尚未認知或了解的事物或事態(tài)”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不妨想象一個我們不曾接觸到的世界,以測試隱喻和范疇化的不同的認知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假如我們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星球,那里的事物都是我們未曾見過也未曾想象過的,唯一可以辨認和確認的只是這些事物的物理空間形狀。那么為了想要盡快熟悉那里的事物和環(huán)境,我們會首先使用哪種認知工具呢?作者認為我們會首先使用隱喻思維。比如當我們初次見到不曾見到過的也看不出來其本質(zhì)和功能的事物時,我們會說(也只能說)這個東西像以前我見過的什么東西。但是除了二者形似之外,除了我們知道我們以前知道的東西的本質(zhì)和功能之外,我們對新接觸到的事物的本質(zhì)和功能一無所知,于是也就無從進行范疇化了。我們之前所已經(jīng)知道的事物的范疇對我們此時認識此事物基本談不上有什么實質(zhì)上的幫助,最多只能起到提供猜測的參照的作用,正如人們在思維的初期會將牙齒和珍珠視作同一種事物(束定芳,2000)。若由此進一步推論說范疇化其實是隱喻思維的使然不是沒有依據(jù)的,因為隱喻思維是利用了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每個范疇中的成員也是依靠相互之間的相似而聚合成一個類別,即范疇。當然,范疇在形成之后有其自己獨特的認知功能,這一點不能被忽視,如范疇的“經(jīng)濟 (Economy)”功能,在很多時候已經(jīng)超出了隱喻的功能轄域,其起始于隱喻思維,但是后來又超出了隱喻的功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認知功能,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4. 非范疇化的實現(xiàn)機制和認知理據(jù)
下文將要討論語言現(xiàn)象中的非范疇化的實現(xiàn)機制和認知理據(jù)。上文曾提到隱喻和范疇化在非范疇化的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但是并不是作出結(jié)論說隱喻和范疇化是在其中唯一起作用的認知工具或?qū)崿F(xiàn)機制。認知語言學將人類的語言能力包含在人類的認知能力的總范疇之中,認為各種能力不是自主而可以獨立運作的,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認知語言學,會調(diào)動一切需要的能力來完成認知行為,并且需要調(diào)動的往往不止一種能力,而是會要求各種相關(guān)認知能力協(xié)調(diào)運作,共同完成認知任務。從這種觀點出發(fā),我們不難想象出我們在對語言的非范疇化的過程中,使用到的并不止隱喻和范疇化思維,我們的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記憶能力等等都會在其間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不過,本文囿于篇幅,除隱喻和范疇化外,其它在非范疇化過程中起作用的認知能力將不在本文的重點討論范圍之內(nèi)。
沈家煊(1998)對什么是隱喻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明:隱喻就是用一個具體概念來理解一個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現(xiàn)在常說成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mapping)。那么在非范疇化的過程中,隱喻機制又是如何具體實現(xiàn)的呢?先從“實詞虛化”講起。前面說過,“實詞虛化”或“語法化”是“非范疇化”的被包含的內(nèi)容。關(guān)于“實詞虛化”的實現(xiàn)機制,沈家煊(1998)曾用情態(tài)動詞“may”來說明由實轉(zhuǎn)虛的過程。如句子“May I ask a question?”,這里的may表示允許;如句子“He may be a spy”,這里的may表示或許。沈家煊認為:這“就是由‘行’域投射到‘知’域的隱喻,因為允許別人做某事跟行動有關(guān),而對可能性的主觀推測跟知識有關(guān)。”
非范疇化除了“實詞虛化”外,另一個明顯的語言現(xiàn)象是名動轉(zhuǎn)化。劉正光(2000)在談及名詞動用的時候指出,因為名詞在指稱時可以引起意象,而動詞的隱喻用法同樣也能引起意象,于是這就為“名詞轉(zhuǎn)換作動詞使用時隱喻思維的發(fā)生找到了契合點”論文怎么寫。由上可知,語言自身的特點已經(jīng)為隱喻思維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于是由此進一步為非范疇化的實現(xiàn)提供了機制,即隱喻。
除名動轉(zhuǎn)化之外,“副詞+名詞”的結(jié)構(gòu)也引起了大家從不同角度的研究。下面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博客里找到的幾個例子,借用一下:
1、西方人更科學,東方人更情感。( 《多倫多之戀》, 《十月》1992、2)
2、他是非常細節(jié)、事事上手的人。( 《逆風飛揚》39 頁)
3、(她)眼神僵在場地中央做沉思狀,很知識女性的樣子。( 《趕場》, 《當代》1999、6)
在這幾個例子當中,我們很明顯地能夠看到原來的名詞失去了它們的句法特征,與之搭配的成了副詞:“更”,“非常”,“很”。這些名詞也從指稱范疇進入了特征范疇:“科學”表達的是“理性”的意思;“情感”表達的是“感性”的意思;“細節(jié)”表達的是“謹小慎微”的意思;“知識女性”表達的是“精致而有涵養(yǎng)”的意思。這些范疇的轉(zhuǎn)化即來自于隱喻映射。
5. 結(jié)語
在具體的語言非范疇化過程中,即便我們能夠找到某一詞匯的非范疇化的歷史軌跡,知道了最初(或盡可能的早期)這一詞匯的詞性或范疇,我們也不能把詞匯最初的詞性看做始源性的認知語言學,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為我們的思維是先于語言而存在的,很明顯的事實便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便已然對外界的事物有了反應,甚至還表現(xiàn)出情感的活動。而至于當人們逐漸掌握語言后,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則另當別論。這里想要說明的是,人類的思維是無限的,其與部分語言形式(包括詞語的詞性)的匹配往往具有相當大的任意性,一個詞語是首先創(chuàng)造出來形容事物還是描述過程并非有重大原因。正如所稱的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思維是根本的、主要的,語言是派生的,語言反映的只是是人類部分的思維。當思維有需要,語言大可為其做出改變,譬如經(jīng)歷非范疇化過程。這也是為了利用有限的語言資源表達無限思想的方便。總而言之,語言是思維的不完全反映,任何語言上的變化和改變都是服務于我們思想表達的需要,而我們擁有大量的認知工具來實現(xiàn)這種變化和改變,譬如隱喻和范疇化。
參考文獻:
劉正光.名詞動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0(5)。
劉正光,劉潤清.語言非范疇化理論的意義[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1)。
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的工作機制[J]. 外語研究, 2005(1)。
胡壯麟.語法隱喻[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6(4)。
胡壯麟.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J]. 現(xiàn)代外語, 2003(1)。
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1)。
劉露營,劉國輝.詞類范疇典型概念與動詞名詞化現(xiàn)象[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
劉振前.隱喻的范疇化和概念化過程[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9(4)。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4)。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 當代語言學, 1998(3).
束定芳.論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 外語學刊, 2002(2)。
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zhì)及語義特征[J]. 外國語, 1998(6)。
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2)。
束定芳.論隱喻的認知功能[J]. 外語研究, 2001(2)。
文旭.《語法化》簡介[J]. 當代語言學,1998, (3)。
吳世雄,陳振維.范疇理論的發(fā)展及其對認知語言學的貢獻.外國語,2004(4)。
吳福祥.關(guān)于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J]. 當代語言學, 2003(4)。
王寅,嚴辰松.語法化的特征、動因和機制――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法化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4)。
篇5
論文摘要: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重要的認知工具。文章闡釋了概念隱喻理論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自1980年Lakoff & Johnson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以來,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認知語言學家們對隱喻的闡釋不斷深化人們對隱喻的理解。隱喻的產(chǎn)生和使用是自然語言的常見現(xiàn)象,隱喻是交際語言中不可或缺的有機成分,基于此,對隱喻能力的掌握已成為外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通過隱喻來進行文化教學、傳授文化知識,是外語教學中文化導人的一個可行而又便捷的途徑。
概念隱喻理論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發(fā)表標志著概念隱喻理論的問世。根據(jù)這一理論,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思維過程)是通過隱喻來進行建構(gòu)的,而用于語言表達的隱喻則來自于具有隱喻性的概念系統(tǒng)本身(Lakoff,1980),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概念隱喻理論逐步得以完善。概念隱喻理論被闡釋為包括源域、目標域及其映射、理想化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和意象圖式結(jié)構(gòu)(imageschema)在內(nèi)的認知機制。該定義的具體內(nèi)容是指:隱喻是人類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和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理解,即理想化認知模式;隱喻是源域到目標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是意象式結(jié)構(gòu),即“衡定性假說(invariance hypothesis)”。概念隱喻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常規(guī)隱喻,根據(jù)源域的不同可分為實體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以及空間隱喻(Lakoff,1987)。
人們利用自身抽象思維能力與隱喻認知能力,便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隱喻語言并能合理的闡釋與認知所接觸到隱喻語言,通過“隱喻化”的過程加入到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中,成為我們概念系統(tǒng)的一種固定模式。這些縱橫交錯的隱喻關(guān)系構(gòu)建起一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隱喻概念體系以及相應的隱喻表達體系,發(fā)展了我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我們的語言,幫助我們共同完成對抽象事物和概念的較為深刻、全面、完整的認知和理解。
概念隱喻理論與英語教學
(一)隱喻與詞匯教學
隱喻對詞匯理解有指導意義,詞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具有隱喻。詞語產(chǎn)生的隱喻,是指詞語的創(chuàng)造性得益于隱喻。隱喻是人類創(chuàng)造新詞的重要手段,比如人類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通過隱喻產(chǎn)生的。許多復合詞和派生詞是通過隱喻產(chǎn)生的,如漢語中:鵝卵石、杏眼、柳眉、兔唇、羅圈腿、面包車、釘子戶、蝶泳、梅花鹿、鴨舌帽、火舌、雪花、黃金時代等等,同樣英語中也有很多詞匯是通過隱喻構(gòu)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childlike、mousy等等。詞語發(fā)展的隱喻性是指詞匯的多義性得益于隱喻,隱喻是詞義發(fā)展、變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在講解生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那些用隱喻方式構(gòu)成的詞語;在講解多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各個詞義之間的聯(lián)系,讓他們知道隱喻是詞義發(fā)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注意概念隱喻的教學并注意不同文化之間由于認知的不同而造成的概念隱喻的不同。
(二)隱喻與閱讀教學
語言的隱喻本質(zhì)及其隱喻概念是閱讀理解中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隱喻性語言是各類素材特別是文學作品中的普遍語言現(xiàn)象,對隱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與否關(guān)乎到提高閱讀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辭及意境。文化的烙印深深地映射在隱喻中,隱喻的表征隱含了文化的邏輯,隱喻的概念也存在文化的差異。在很多情況下,當喻體和本體之間無法找到任何相似之處時,語境對隱喻的判別和理解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英國著名詩人雪萊在《西風頌》里是這樣描寫西風的:
to quicken a new birth
thou breath of Autumn’ s being
drive my dead thoughts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要理解這些詩句,沒有相應的地理背景知識是不行的。英國地處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西風給英國人帶來的是溫暖和濕潤,是春天的氣息,這首詩是對春的謳歌。而漢語中的“西風”卻使聯(lián)想到寒冷、蕭瑟、凜冽、凋零等。從閱讀理解的角度看,語境對意義的獲取具有極強的揭示作用。閱讀者就應該利用語境因素對言語表達的制約作用來解讀文本,獲取意義。
(三)隱喻與文化教學
篇6
【關(guān)鍵詞】概念隱喻 學習者 學習詞典 詞典編纂 呈現(xiàn)
一、引言
在傳統(tǒng)修辭學中,隱喻是一種跟明喻、擬人等并列的修辭方式,認為隱喻是以一個詞語代替另一個詞語。隨著學者們對隱喻的進一步研究,他們逐步認識到隱喻并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認知方式。人類借助隱喻來認識世界,借助隱喻來構(gòu)建概念系統(tǒng)。這是認知隱喻學的觀點。他們認為,本質(zhì)上,隱喻是用一種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觀,他們強調(diào)隱喻的認知作用,認為隱喻植根于人類的概念結(jié)構(gòu)。我們認為概念隱喻理論不僅可以而且應該應用于詞典編纂當中。在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在研究概念隱喻理論與教學、認知學、心理學等方面的關(guān)系,但將該理論與詞典編纂結(jié)合起來的尚為數(shù)不多。
二、隱喻的定義
隱喻的定義一直備受爭議,也一直在發(fā)展著。不同理論家對隱喻從不同的角度看有著不同的定義。提起隱喻,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談到亞里士多德,他對世界的隱喻觀有著深遠的影響。他認為隱喻就是彼事物的名稱用于此事物。隱喻是用一個陌生的名詞替換,或者以屬代種,或者以種代屬,或者以種代種,或者通過類推,即比較。關(guān)于隱喻的本質(zhì),有著多種觀點,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替代論,比較理論,互動理論以及創(chuàng)新論。其中互動理論在近幾十年來受到較多的研究。里查茲首先提出隱喻的實質(zhì)是“互動”的觀點,包括1.語言實質(zhì)上是隱喻的,2.隱喻有兩個方面―本體與喻源,3.共同點理論。布萊克等學者在互動論的基礎上研究,提出隱喻中兩個詞項或概念的相似度不一定都是預先存在的,而是通過互動創(chuàng)建的,他們主要強調(diào)相似度的創(chuàng)新。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隱喻與認知的關(guān)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認知語言學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進行了重新的闡釋,即人類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類別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語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體意象來表達新事物、新經(jīng)驗,兩類事物間的聯(lián)系是通過類比和聯(lián)想來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某種相似性而建立起來的。
三、概念隱喻理論在英語學習詞典中應用的相關(guān)研究現(xiàn)狀
最近幾十年來,隱喻研究的相關(guān)專著和論文層出不窮。國外的主要著作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Lakoff,他和Johnson著作了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Lakoff還和Turner寫了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國內(nèi)有束定芳的《隱喻學研究》(2000),胡壯麟的《認知隱喻學》(2004)以及藍純的《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2005)等。胡的《認知隱喻學》討論了語言、隱喻和認知三者的關(guān)系,他進而論述了隱喻的實質(zhì),從隱喻與認知的關(guān)系又具體闡述了國外的幾種隱喻觀,包括傳導隱喻,概念隱喻,基本隱喻,詩喻以及根隱喻,另外他探討了隱喻的理解以及應用,最后論述了中國隱喻研究或者說中國的比喻理論。正如胡壯麟所說,就隱喻與認知關(guān)系來說,我們與國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是需要迎頭趕上的。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問世后,除了對隱喻理論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路子外,對認知心理學、外語教學等學科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胡壯麟在《認知隱喻學》中總結(jié)了卡爾頓提出的五大類隱喻群,包括視覺/光、平衡、運動、結(jié)構(gòu)和方位,即“具體的組成意念”。隱喻與語言教學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研究表明,語言學習者在利用隱喻構(gòu)筑目標語言的概念方面缺乏系統(tǒng)訓練,因而如何增強隱喻能力具有教育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隱喻與詞典的關(guān)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麥克米倫系列詞典直接地將隱喻理論應用于詞典中。隱喻與多義詞、詞組搭配以及習語等關(guān)系密切。隱喻能夠更好地解釋這些現(xiàn)象和意義。趙彥春和黃建華(2000)指出,隱喻是認知詞典學的眼睛。他們探討了如何在認知學習詞典中明示義項之間的隱喻關(guān)系,如何根據(jù)概念隱喻構(gòu)建詞匯模塊,以提高學習者的詞匯能力。他們認為認知學習詞典應提供語境效果,具體包括(1)明示二語的隱喻過程和(2)建立概念隱喻模塊。大多數(shù)學者對于概念隱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詞匯和搭配層面。對于概念隱喻在詞典中的應用尚不夠系統(tǒng),而概念隱喻在英漢學習詞典中的應用研究尚少。英語與漢語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概念隱喻有些是英語和漢語都存在的,而有些則是專屬英語文化的。這需要我們區(qū)分對待。如何通過英漢學習詞典提高英語學習者的隱喻能力,以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思維和應用能力值得研究者探討。
四、概念隱喻理論在《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應用
李娟和高軍(2008)對《麥克米倫高階英語學習詞典》,即第一版詞典中的隱喻專欄進行了評析。作者指出專欄介紹了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認知工具,但對其本質(zhì)未作深入說明,對隱喻的運作機制也未作深入表述,以及未對轉(zhuǎn)喻等其他相關(guān)概念做介紹等問題。這些問題確實存在。隱喻專頁有對跨文化現(xiàn)象稍作說明。該詞典指出一般詞匯的隱喻義可能在其他語言中有對應的翻譯,然而,對習語而言,更多時候是沒有相應的翻譯。這對跨文化翻譯和雙語詞典編纂有一定的啟發(fā)。正如該詞典所言,隱喻專欄下例句中的詞語與詞組和詞目詞的聯(lián)系一開始可能不明顯。然而,如果在詞典條目中查這個詞,你既會找到字面義又會找到隱喻義。這將有助于你理解@種聯(lián)系。麥克米倫系列詞典是最早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到詞典編纂中的。
《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第二版)》(2007)和《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一樣在Language Awareness中有METAPHOR專頁,詳細解釋了隱喻的定義以及隱喻機制,也隱喻專欄明示了隱喻現(xiàn)象,并提供多項例證佐助隱喻的理解。第二版的隱喻專欄在數(shù)量上比第一版有所增加。其他基本變化不大。
《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ACMILL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以下簡稱MECD)是《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的英漢雙解版本。對隱喻的處理和原版本一樣,只是多了漢語翻譯。MECD有其優(yōu)點所在,然而亦存在著弊端。
1.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MECD中值得英漢學習詞典借鑒的方面。MECD將概念隱喻理論吸納并應用于詞典中,把隱喻信息呈現(xiàn)在隱喻專頁和專欄中,值得借鑒。
(1)Language Awareness 語言提示下有Metaphor隱喻專頁。其中說明了隱喻的定義,隱喻的工作機制,習語和明喻,介紹了隱喻專欄并提供例子說明如何利用隱喻專欄,也提出了其他語言中同樣有著隱喻現(xiàn)象,和英語有著相同之處,也存在著差異,說明本詞典中哪些條目下附有隱喻專欄。
(2)詞典內(nèi)頁中有40個隱喻專欄(雖然專頁里面列出41個,但是sad詞條下并沒有,sad相關(guān)的隱喻用法列入了happy中)。這些隱喻專欄(如圖1.)明示隱喻過程,并提供了一些能說明隱喻過程的例句,并把相關(guān)的單詞,詞組,短語,習語做黑體加粗處理。在部分隱喻專欄末尾通過參見符號“”將相聯(lián)系的專欄聯(lián)系起來。
圖1 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appy詞條下部分隱喻用法
2. MECD中對隱喻信息的呈現(xiàn)的不足之處。
(1)隱喻內(nèi)容介紹不足。在Language Awareness語言提示部分的Metaphor隱喻專頁,雖然《詞典》對隱喻的定義等作了描述和補充,但其對隱喻的本質(zhì)描述不足,對隱喻的特征也沒有足夠說明。通過對隱喻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隱喻多數(shù)是以具體事物或動作來隱喻抽象概念。如Criticizing someone or speaking in an angry and unpleasant way to them is like hitting or injuring them. 批評或斥責某人就像揍(hitting)或傷害(injuring)他/她一樣(MECD 2005:486)。批評、斥責是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用hit out at..., lash out at, tore... to pieces, beat ... up等具體動作來隱喻批評等。
(2)參見系統(tǒng)不夠完善。參見系統(tǒng)不完善體現(xiàn)在中觀結(jié)構(gòu)和詞典詞條的參見以及內(nèi)參見。隱喻專欄尾部利用參見符號“”把該隱喻信息和相關(guān)的隱喻專欄關(guān)聯(lián)起來。比如sad一詞列在隱喻專頁的最后部分,但是在sad詞條中并未含有隱喻用法,其用法和happy的隱喻信息一起列在happy詞條的隱喻專欄中。詞典內(nèi)部的隱喻專欄的參見比較隨性,不夠系統(tǒng)。
(3)未能把中國學習者的獨特需求考慮在內(nèi)。MECD僅僅是《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的英漢雙解版本。對于有著較大文化差異的中國學習者而言,能夠說明隱喻機制的背后的文化沒能說明。
五、概念隱喻理論在英漢學習詞典編纂中的應用研究
概念隱喻理論具有以下特性,包括系統(tǒng)性、經(jīng)驗性、文化性。雖然MECD在應用概念隱喻理論的過程中給英漢學習詞典編纂很多好的啟發(fā),但也存在其不足?;诖?,下面列出幾種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英漢學習詞典編纂中的設想。
1.提供文化信息。對于中國學習者而言,英語有著異國文化,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隱喻不對等現(xiàn)象亦存在。通過提供相關(guān)文化信息,可以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隱喻現(xiàn)象。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習語的隱喻性中。比如angry的隱喻用法中有例句It made my blood boil.不少中國學生容易誤解為“它令我熱血沸騰”。而其實際意思是“這事兒令我非常氣憤”。蔡燕茹(2013)在其碩士論文《英漢學習型詞典中情感隱喻的呈現(xiàn)》中對比了英語的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和漢語的“憤怒是氣”這兩個隱喻。我們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于憤怒這一情感的兩種不同的隱喻映射過程。在英漢學習詞典中,明示這種文化差異信息,有利于學習者理解。
2.明示隱喻過程。在學習詞典中適當明示隱喻過程,可以快速加深學習者對隱喻的理解,牢固學習者對隱喻的記憶,更甚者,能夠促進學習者對隱喻的應用。
3.設立并完善隱喻專頁和專欄。這一點,麥克米倫系列詞典的做法值得借鑒。對語言教師或高級學習者而言,這些信息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習者的隱喻能力、系統(tǒng)性思維,乃至認知能力。隱喻專頁的信息應盡量明示隱喻過程和隱喻機制。并強調(diào)英漢兩種語言的某些隱喻差異。隱喻無處不在,發(fā)現(xiàn)這些隱喻,并將其系統(tǒng)地編輯起來。雖然MECD中隱喻專欄達到40個,但是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有些典型的隱喻,比如方位隱喻,顏色隱喻等還沒有列入其中。應該利用隱喻相關(guān)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英語語料庫進一步完善隱喻專欄,有利于構(gòu)建學習者的英語思維。
4.設立參見體系。構(gòu)建隱喻專頁和隱喻專欄的參見,以及隱喻專欄之前的參見,形成一個參見網(wǎng)絡,有利于構(gòu)筑學習者的隱喻知識網(wǎng)絡。
六、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概念隱喻理論及其在詞典中的應用作了一點回顧,并對概念隱喻理論如何應用于中國學習者使用的英漢學習詞典編纂中提了幾點設想。這給我們的啟發(fā)是要更好地將隱喻信息應用于詞典,首先必須對隱喻理論的研究做個歸納,對隱喻現(xiàn)象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分析、研究,將隱喻現(xiàn)象跟漢語做跨文化對比研究,接著對這些現(xiàn)象做分類、統(tǒng)計、篩選,最后才能將精華應用于詞典編纂中,更好地服務中國英語學習者。如何利用語料庫對隱喻信息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and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and Turner,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Rundell,M.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New edition).Oxford: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7.
[4]蔡燕茹.英漢學習型詞典中情感隱喻的呈現(xiàn)[D].廣東: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3.
[5]葛建民,鄒積.英語習語中的概念隱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
[6]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8]李娟,高軍.《麥克米倫高階英語學習詞典》隱喻專欄評析[J].文學語言學研究.2008(53).
[9]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S群.概念隱喻:體驗哲學意義建構(gòu)觀下詞典編纂的新視角[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11]趙彥春,黃建華.隱喻―認知詞典學的眼睛[J].現(xiàn)代外語. 2000(2).
篇7
論文關(guān)鍵詞:概念隱喻;詞匯教學;隱喻性詞義
一、引言
目前高職英語詞匯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方式單一枯燥;教師不厭其煩地帶領學生朗讀單詞,了解詞性,對與課文相對應的義項進行造句釋義。這種孤立講解詞匯的結(jié)果是學生每節(jié)課雖然學習了大量的詞匯,但對所學詞匯的理解缺乏具體感,在實際寫作和閱讀中往往不能活學活用;而且對詞匯的記憶也不牢固。加之,高職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薄弱,水平參差不齊,所以他們的詞匯量往往不能達到要求。
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及掌握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其英語水平的高低。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詞匯量的提高可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的發(fā)展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可見詞匯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長期以來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語言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作為語言諸要素之一的詞匯變化尤其顯著。對于每一種事物、每種感覺和經(jīng)驗,人們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完全獨立于其他詞匯的單詞。大量的詞義演變都是通過隱喻方式進行的;隱喻在詞義演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高職英語詞匯教學,可以使詞匯教學方法更加符合認知規(guī)律,并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擬從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現(xiàn)存的問題出發(fā),結(jié)合概念隱喻理論,探討其對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二、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首先出現(xià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 johnson 1980)一書中,而后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lakoff 1993)一文中得到系統(tǒng)的闡述。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過程主要是以隱喻為特征,所以人類的認知系統(tǒng)是隱喻構(gòu)造的。概念隱喻是從日常表達式中歸納出來具有典型性的認知機制, 可反映客觀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關(guān)鍵特征和本質(zhì)屬性。概念隱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一致的整體,即概念隱喻體系。在隱喻結(jié)構(gòu)中,人們利用對兩種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進行感知的交融,實現(xiàn)從源模型向目標模型的映射。
(一)概念隱喻類型
根據(jù)lakoff&johnson的分析,以認知功能為依據(jù),概念隱喻大致可分為三類:結(jié)構(gòu)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結(jié)構(gòu)隱喻指以一種概念的結(jié)構(gòu)來構(gòu)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種概念。例如,基于概念隱喻time is money,“money”是我們?nèi)粘I钪兴熘囊粋€概念,所有用于談論money的詞語都可以用于time這個概念。于是產(chǎn)生了“節(jié)約時間”,“花費時間”和“浪費時間”等說法,時間被視為象金錢一樣寶貴。
方位隱喻是參照空間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隱喻概念。空間方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前—后,上—下,中心—邊緣,里—外,深—淺等。通過方位隱喻,人們可以利用日常熟悉的空間方位來理解其他如情緒、身體狀況、數(shù)量及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英語中,用表示方位的詞語來表達抽象概念較為常見的概念隱喻有: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等。
在實體隱喻概念中,人們把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tài)等一些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而有形的實體。在這類概念隱喻基礎上,無形的概念可以被量化,分類,識別其特征和原因等,從而達到便于理解的目的。例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inflation(通貨膨脹)”是個無形的抽象實體,可被看作是具體的物質(zhì)(entity),于是就產(chǎn)生了概念隱喻inflation is an entity,也使以下表達方式不難理解:how can we deal with inflation?;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a corner[1]等。實體隱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
(二)跨域映射
跨域映射是理解概念隱喻的關(guān)鍵,是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在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形成一系列本體或認識上的對應,用源域的結(jié)構(gòu)和知識體驗去談論和思考目標域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將源域內(nèi)的概念特征投射到目標域上,使目標域內(nèi)的大量實體具備源域內(nèi)概念的特征從而達到認識理解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隱喻中,源域內(nèi)的概念為人們所熟悉且便于理解,而目標域概念較抽象、難理解。跨域映射關(guān)鍵在于確定兩個不同概念域的相似性。
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可作為探析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新視角的重要依據(jù)。為了更加客觀地了解其認知機制,下面用實例來具體說明。在英語國家,人們談論抽象概念“l(fā)ife”時,不自覺地會運用概念隱喻life is a journey。根據(jù)上文所述的認知機制,源域(journey)的基本結(jié)構(gòu)包含travelers, destination,changes, impediments等實體;而目標域(life)的基本結(jié)構(gòu)則包含people living a life,life goals,movements,difficulties等實體。
兩個概念域之間的實體可以構(gòu)成系統(tǒng)的對應關(guān)系。源域中的認知結(jié)構(gòu)可以粗略地描述成:一些旅行者跋山涉水前往目的地,途中經(jīng)過了一些不同的地方也遇到一些困難,有時難免會失去方向。通過跨域映射,我們就不難理解: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生活中他飽經(jīng)風霜。)旅途中,地點不停地變更意示著生活中的變化經(jīng)歷。通過概念隱喻life is a journey的認知映射,類似的表達可得到較好的理解,如give him a good start in life. 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 he’s over the hill. she’s without direction in her life. i was in dead-end job.
三、對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概念隱喻理論從認知語義學角度為高職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緯度。該理論對高職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了一些啟示。
(一)重視基本詞匯隱喻意義的教學
英語中基本詞匯使用頻率高,義項豐富,并且與其它詞匯搭配數(shù)量眾多。它們用于指代那些與人們有最直接接觸的基本范疇事物。人們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就不再滿足于對具體事物的認識與表達,而是不斷地認知、思考、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為了完成這一過程,人們并不是無止境地創(chuàng)造新的詞語,而是將新認識的抽象概念與已認知的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找出它們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來思考、表達新概念,于是產(chǎn)生了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投射,這種隱喻性思維發(fā)展了詞匯的語義。大部分隱喻性思維是由基本范疇等級發(fā)展而來。詞匯語義的變化使一個詞具有了多義性。sweetser(1990:19)曾指出,在詞義的變化過程中,隱喻起著主要的構(gòu)建作用。它直接導致語言新穎性的產(chǎn)生,間接導致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2]多義現(xiàn)象是一個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通過隱喻手段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
如上所述,大量的詞義演變都是通過隱喻的方式來實現(xiàn)。詞義的這種演變方式非常普遍。概念隱喻將詞義的擴展加以認知化、系統(tǒng)化。詞義的一系列隱喻性擴展是由兩個認知域的相似性所產(chǎn)生,根據(jù)其相關(guān)性由一個個概念隱喻統(tǒng)轄。[3]表示人體部位的詞語都有隱喻含義,部分隱喻含義可以由概念隱喻people are objects衍生而來。例如“head”在人的身體部位中位于最上端,通過隱喻引申為表示空間的詞語如head of stairs(樓梯頂端)、head of page (頁面頂部);再進一步通過概念隱喻延伸出蘊涵“重要、領頭”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以下表達:head of government (政府首腦) 、head of the family (家長)。除了人體部位的詞語,常見的動物名稱(老虎、獅子、狼、狗等)、顏色的詞語(紅、黃、藍、綠等)及花草樹木等也具有豐富的隱喻意義。
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能積極使用的詞匯量僅停留在高中水平。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向?qū)W生灌輸一種理念:詞匯不是任意獲得新的意義,而是通過人們的認知建構(gòu)獲??;建構(gòu)方式主要是概念隱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基本詞匯意義理解所蘊涵的概念隱喻進行分析,找出兩個概念域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意識,使其提高詞匯水平。
(二)重視英漢概念隱喻文化內(nèi)涵的分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意義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guān)。隱喻是世界上所有語言的共同屬性,所以隱喻與文化也存在著密切的關(guān)系。隱喻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概念隱喻的普遍運用一方面說明了隱喻認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認知間存在的共性;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很多表示抽象思維的隱喻表達法都是相同的。比如:人類在幼兒時期就形成了方位意識,在語言輸入中,表達方位的詞語很多也容易被理解,其中不乏隱喻的方位表達,這已經(jīng)形成了定勢思維。例如英語國家人們形成了這樣的概念隱喻“good is up;bad is down”,漢語中也不乏此類表達如“情緒低落、視力下降、身體每況愈下、地位提高”等。
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響,隱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理解隱喻不能脫離社會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中對概念隱喻的正確理解必須要了解目的語社會文化知識。例如對句子 “she spoke with a touch of vinegar.” 的理解關(guān)鍵在于vinegar的隱喻含義。漢語中“醋”的隱含意義是“忌妒”;而英語中vinegar的隱含意義卻不同,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興”。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漢中有關(guān)顏色的隱喻理解也不一樣。漢語中嫉妒別人常表達為“得了紅眼病”,而英語中則說green-eyed。
處于英漢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著不同的概念系統(tǒng)、認知結(jié)構(gòu)、認知方式和認知習慣,不同的價值觀和民俗心理,因此在隱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隱喻的理解文化背景尤其重要,它影響著對詞匯隱喻的理解,因而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應把跨文化知識傳授融入到詞匯教學的方方面面,只有學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知識,才能正確推斷詞匯的隱喻意義。
(三)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自主地構(gòu)建概念隱喻
由于概念隱喻是系統(tǒng)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統(tǒng)性,所以可對其進行分析和構(gòu)建。它的系統(tǒng)性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從語言層面上看,系統(tǒng)性是指由于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的部分對應關(guān)系,一個概念隱喻會衍生出大量的、彼此和諧的語言表達(如time is money可衍生出waste your time、spend your time、 save you hours等表達);從概念層面上分析,不同的概念隱喻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網(wǎng)絡體系,影響著人們的言語和思維。[4]它包括內(nèi)部和外部系統(tǒng)性。首先,概念隱喻之間的蘊涵關(guān)系(如time is money, time is a resource,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或同一目標域通過不同的源域?qū)崿F(xiàn)(如love is war, love is magic, love is a journey, love is madness等),從而構(gòu)建起一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概念隱喻體系。其次,對于由相同源域來實現(xiàn)的概念隱喻形成了系統(tǒng)的概念隱喻表達體系。最常見的例子是方位隱喻(如 happy is up, high status is up, ra tional is up, conscious is up等構(gòu)成了一個以up為中心語義網(wǎng)絡)。
學生日常閱讀中自主地構(gòu)建概念隱喻,形成豐富的積累,使單詞記憶趨向形象化,有助于提高詞匯習得能力。
篇8
>> 英語多義詞現(xiàn)象研究 中國英語學習者連接詞使用情況研究綜述 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totally一詞的語義韻 認知視角下英語多義詞習得研究 英語專業(yè)學習者寫作中連接詞的使用研究 原型理論下的英語多義詞教學 試析商務英語中多義詞的翻譯 英語中多義詞的運用和翻譯 概念隱喻應用高職高專英語多義詞教學的實證研究 基于詞匯概念與認知模型對英語多義詞的認知研究 認知理論下的英語多義詞教學研究 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中的韻律特點 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英語學習者學術(shù)英語詞塊使用情況對比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增強程度副詞使用研究 中國英語學習者情態(tài)動詞使用的語料庫研究 中國英語學習者話語標記語 “I think”的使用情況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近義詞使用研究 英語同形異義詞和多義詞概述 俄語多義詞研究 基于原型范疇和隱喻轉(zhuǎn)喻認知的大學英語多義詞教學的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Sinclair, John .2007.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1st edition) ed [M]. Collins. Glasgow: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5]柴艷,張金泉,2005, 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理論在英語多義詞深度習得中的應用[J],《咸寧學院學報》(5):180-182.
[6]里查茲,史密特等, 1992/2002/2005,《朗文語言教學與應用語言學詞典》[M],管燕紅,唐玉柱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7]李巖, 2004,EFL教學中隱喻地教英語多義詞 [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6):560-561.
[8]呂佳, 2005,詞匯多義性的認知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9]劉川,2007,基于原形范疇理論的英語多義詞習得研究[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4-16.
[10]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 2005,《中國英語學習者口筆語語料庫》[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吳雅萍 2005,中國大學生英語多義詞詞義習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2]左婷婷, 2006,英語多義詞的傳統(tǒng)和認知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7):145-147.
篇9
關(guān)鍵詞: 隱喻理論 德語詞匯 詞匯教學 文化差異
Hayness & Baker[1]認為,二語學習者最大的困難不是閱讀技巧,而是詞匯量不夠。如何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呢?傳統(tǒng)的教學辦法從語音、拼寫和固定搭配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筆者從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出發(fā)對詞匯教學闡述一些觀點。
“隱喻思維能力是隨著人的認知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認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認識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認識能力”[2]。隱喻作為人類重要的認知工具,是外語學習者了解目的語民族認知方式及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認知方式和歷史文化差異,各語言的概念系統(tǒng)也有差異,所以,幫助學生明確認識話語中的隱喻現(xiàn)象是實現(xiàn)外語教學中源文化與目標文化各種概念互相映射的一種重要方法,而詞匯教學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隱喻的工作機制是將始源域(source domain)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具體的經(jīng)驗或者概念的語義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上。隱喻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重要認知工具,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隱喻應該是詞匯教學中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一種手段。
1.范疇和范疇化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是在基本范疇層面開始認識事物的,而在此層面上所感知的范疇叫基本范疇。這里涉及認知語言學里的兩個基本術(shù)語:范疇和范疇化。簡單地講,一種事物及其類似成員可以構(gòu)成一個范疇,一類事物及其包含事物也可以構(gòu)成一個范疇。從嚴格意義來講,范疇是指事物在認知中的歸類。范疇化是人類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在此基礎上人類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語言符號的意義。范疇化的過程是復雜的、模糊的認知過程。隱喻思維的延伸在形成不同范疇之間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部分隱喻思維都是在基本范疇等級上發(fā)展的。基本范疇詞匯多是指代那些與人們有最直接的關(guān)系、最經(jīng)常接觸的、有單一完形的基本范疇事物。它們最早獲得了語言符號。受隱喻性思維的影響,當日常語言中缺少表達某一概念的相應詞匯時,人們往往會從已有的詞匯中借用描述同樣形狀或功能的詞匯來替代它。
根據(jù)萊考夫和約翰遜[3](Lakoff & Johnson)的調(diào)查,絕大多數(shù)的喻體詞不僅都是實體性概念的詞,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詞?;痉懂犜~比其他范疇詞有更多的隱喻用法,如Vogel,Pferd,Hund,Wolf等比,L?we,Taube,Drachen,Hase的隱喻用法更多。而且,由于基本詞匯使用頻繁,其義項豐富,與其它詞語的搭配數(shù)量眾多,因而在日常語言交流中擔負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這些詞匯掌握的熟練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對學生解釋基本詞匯的重要性,重視基本范疇詞匯學習的必要性,其次在課堂詞匯教學中應著重解釋每個基本范疇詞的詞匯知識、詞組搭配和各種引申意義等,為學生打好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詞匯量,定會取得良好效果。
2.隱喻是思維方式
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的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思維的基本特征是隱喻的,而且“所有的語言都具有隱喻性”[3]。隱喻在我們的語言、思想中無所不在,其實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隱喻不僅是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生存和認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語言文化和思維當中。而隱喻豐富的是基本詞匯,因此我們在重視基本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基本詞匯的隱喻意義的講解。
從認知的角度看,隱喻有兩種功能[4],一是創(chuàng)造新意義,另一個是給我們提供一個理解世界的新角度。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通過我們熟悉的概念學習我們不熟悉的事物。因此,詞匯教學能從隱喻理論得到很多靈感,教授詞匯的連帶意義最能體現(xiàn)。例如,“Highway”這個詞,學生形成一個概念:“主要的公共道路”。當他們被訓練形成隱喻思維方式以后,他們很容易理解“Informations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在“Information”這個域里來了解我們很熟悉的highway。在老師的進一步解釋下,學生很快就能理解“Wir sind auf dem Highway zu dem Fortschritt.”的意義。
隱喻在詞義的推論方面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例如,理解醫(yī)學領域里的“Virus”就能相對容易理解“Computer Virus”,是在電腦領域里和“Virus”相似的東西,自然理解出是“電腦病毒”。這說明通過隱喻思維模式,熟悉的單詞能被用于推論新詞的意義。
在每種語言中,都存在“死隱喻”,比如“vier Beine vom Tisch.(桌子的四條腿)”,“Zeit ist Geld.(時間就是金錢)”等。由此看來,隱喻顯示了人類語言、語言交流,以及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guān)系。
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項重要的認知工具,根據(jù)隱喻理論去研究外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使我們認識到,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很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思維也很重要。
3.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
從本質(zhì)上來說,認識隱喻就是要使用隱喻。隱喻是一種認知活動,它允許我們使用一個域的經(jīng)驗去理解并解釋另一個域。Lakoff & Johnson指出:隱喻是“概念系統(tǒng)中的一種跨域映射”。我們可以用數(shù)學上從原域到目標域的映射來理解。也就是說,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認知現(xiàn)象。
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對人類的思維模式和對語言的使用有巨大的影響。Michael Reddy 指出,隱喻在于思維,而不是語言;隱喻是我們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對世界進行概念化的方式;我們的日常行為反映了我們的對經(jīng)歷的隱喻理解。一般來說,原域要比目標域更熟悉,當隱喻產(chǎn)生時,比較熟悉的原域的特點反映到不怎么熟悉的目標域上,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目標域。這樣,隱喻產(chǎn)生了認知功能。如?konomie ist Maschine.(經(jīng)濟是機器)這個概念隱喻的表征功能在于它用我們比較熟悉的概念Maschine構(gòu)建了我們相對陌生抽象的概念?konomie的知識,符合語言中的經(jīng)濟原則,也就是借用比較具體的語義結(jié)構(gòu)來組織較抽象的概念,人類不用再創(chuàng)造單個具體單詞來表征抽象事物(如果那樣,人類的認知能力將不夠)。而概念隱喻的處理功能是它在我們處理、理解與抽象概念有關(guān)的隱喻性表達時起中介作用,例如我們能理解隱喻性表述“Die ?konomie ist economy is überheitzend.(經(jīng)濟過熱)”,這樣,在“?konomie ist Maschine.”這個概念隱喻下,我們也能理解比較新奇的表達“Inflation feinstimmen(經(jīng)濟微調(diào))”,詞義的擴展功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4.文化不同而產(chǎn)生的正負遷移
隱喻是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可是不同民族的不同認知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概念隱喻,產(chǎn)生文化的遷移問題。
4.1正向遷移
在英文文化和中文文化中,“Schlange(蛇)”都意味著“危險,邪惡”;“Schwein(豬)”意味著“懶惰,愚蠢”。還有其他例子:
Er ist so schlau wie Fuchs.Er ist Fuchs,du must auf ihn aufpassen.(他像狐貍一樣狡猾。他是狐貍,你必須提防他。)
Er hat keine eigene Idee.Wie ein Papagei plappert er alles nach.(他沒有自己的主意,他只是像鸚鵡一樣學別人說)
在這兩種文化中,還有其他相似性:鹿是溫馴的,綿羊可愛,猴子淘氣。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以隱喻文化為基礎的正向遷移,可使學生深刻明了詞義,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
4.2負向遷移
隱喻雖然無處不在,但是也不否定差異。不同的文化顯示不同的隱喻意義。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文化里,“Drache”(龍)都是神話傳說里的動物。而在中國文化里“龍”代表著至權(quán)勢、高貴、尊榮。因此,古代中國稱皇帝為真龍?zhí)熳樱实鄣囊路辇埮?,坐的凳子為龍椅……但是,在德國文化中的“Drache”卻是兇惡的怪獸和邪惡的代表。再如:“Hund”(狗)在德國人眼中代表著“忠誠”,德國人將狗視為他們最好的朋友。而在中文里,狗象征著“奴性”、“無知”等不好的意義。如“好狗不擋路”,“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5]
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由于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隱喻差別。從認知角度來看,了解目標文化就是了解其民族的思維方式,從了解隱喻去學習其思維方式,學生才能掌握一門語言。
5.結(jié)語
隱喻不僅是修辭現(xiàn)象,也是重要的心智和認知工具。隱喻思維對于掌握一種語言和提高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把隱喻理論應用于德語詞匯的教學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Huckin,T.(e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03-122.
[3]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篇10
關(guān)鍵詞:多模態(tài)隱喻;隱喻;教學
一.多模態(tài)隱喻的緣起
西方隱喻從研究的范圍和方法來看分為三個時期,其中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隱喻的多學科研究,分別從認知心理、哲學、語用學、符號學、現(xiàn)象學等角度對隱喻開始了多角度、多層次研究(束定芳,2000)。隨著媒體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多模態(tài)研究的快速發(fā)展趨勢,多模態(tài)研究獲得了技術(shù)支持,對隱喻的多模態(tài)研究開始為人所重視。(謝競賢,2011)
作為認知隱喻的新發(fā)展,人的認知基礎的多模態(tài)性決定了傳遞信息方式的多模態(tài)性。而在認知基礎上的隱喻也擁有多種多樣的模態(tài),而非囿于其一。有學者提出,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一種認知規(guī)律,自然也呈現(xiàn)出多模態(tài)樣式。(謝競賢 2010)Charles Forceville 在1996年出版的博士論文從分析單一語言層面的隱喻上升到分析視覺層面的隱喻,并對視覺隱喻的定義和理解做了研究。在此基礎上,2009年又出版論文集《多模態(tài)隱喻》,對多模態(tài)隱喻做了更為詳細的闡述。為隱喻研究開辟了新的空間,彌補了單模態(tài)隱喻的局限性。
二.單模態(tài)隱喻與多模態(tài)隱喻
一般認為模態(tài)與感官相聯(lián)系,對模態(tài)的界定是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來進行的,因此模態(tài)大致上可以分為圖畫或視覺模態(tài),聽覺或者音波模態(tài),嗅覺模態(tài),味覺模態(tài),觸覺模態(tài)(Forceville 1996),也包括語言、技術(shù)、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tǒng)(朱永生,2007)。
對多模態(tài)的定義,多數(shù)語言學家都肯定了多模態(tài)是幾種模態(tài)同時存在并綜合作用,使所表達的意義更形象生動或更豐富深遠(O’Halloran 2008:231)。Kress(2001:20)認為多模態(tài)就是運用幾種或綜合使用若干符號學模態(tài)來強化同種意義的表達,或行使補充功能,或進行有層次排序。O’ Halloran綜合多位專家的觀點,將多模態(tài)定義為“綜合語言、視覺圖像、其他符號資源,構(gòu)建紙質(zhì)、數(shù)字媒體和日常生活文本、事物、事件的理論分析與實踐?!?Forceville(1996)認為,隱喻可以分為單模態(tài)隱喻和多模態(tài)隱喻。單模態(tài)隱喻就是兩域僅使用一種模態(tài)表征隱喻意義,多模態(tài)隱喻就是其源域和目標域分別由不同模態(tài)表示的隱喻。他在《多模態(tài)隱喻》中,將多模態(tài)定義為源域和目標域全部或主要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來表征的隱喻。
三.研究現(xiàn)狀
隱喻研究的多模態(tài)轉(zhuǎn)向被認為具有必然性(胡壯麟,2007)。新媒體技術(shù)和語料庫的迅速發(fā)展為自然話語進行多模態(tài)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朱永生,2007)。
當今對于多模態(tài)隱喻的有限研究多集中于理論綜述及介紹性的研究。味覺、觸覺等模態(tài)相比語言,更難控制,所得數(shù)據(jù)難以精確收集,因此國外的研究僅限于Forceville(1996)等較少的研究分析的圖畫中多模態(tài)隱喻的表征方式。雖然Forceville在《多模態(tài)隱喻》最后一章采用了實證研究的方法,但參加人數(shù)僅為40人,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實驗和統(tǒng)計類實證研究。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是一種比較新的研究范式,處于起步階段,國內(nèi)的研究尚未開展,教學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仍是空白(李毅,2010;趙秀鳳,2011)。
多模態(tài)隱喻的提出彌補了只考察語言隱喻的缺陷(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19),但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只是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闡釋視覺圖像中的隱喻現(xiàn)象并描述多模態(tài)語篇中出現(xiàn)的隱喻類型(馮德正,2011),因此,對多模態(tài)隱喻的研究還任重道遠。
四.多模態(tài)隱喻教學研究意義
隱喻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同時使用多種形式可以彌補語言在表達上的局限性,使表意更加接近于本意。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將原本單一的語言模態(tài)和其他相關(guān)的意義資源整合起來。不僅可以看到語言系統(tǒng)在意義交換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諸如音樂、顏色等其他符號系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效果,從而使話語意義的解讀更加全面、準確,進而發(fā)現(xiàn)人類如何綜合使用多種模態(tài)達到社會交際的目的。(謝競賢,2010)
作為一項跨學科的研究,它可以推動我們對語言學的研究,同時也加深了對符號學的認識(胡壯麟 2007)。除此之外,對符號學、傳媒學等學科的涉及大大豐富了各學科的研究方向,使各學科相互融合交織,與當前科學發(fā)展的多學科狀態(tài)不謀而合。
多模態(tài)隱喻教學研究還擁有其獨特的教育理論實踐意義。從多模態(tài)的角度研究分析隱喻,發(fā)展了隱喻理論和教育理論。隱喻是應用于現(xiàn)實的,而現(xiàn)實中的教學往往不是由單一模態(tài)構(gòu)成。從多模態(tài)的角度考察隱喻不僅完善了隱喻理論,也提高了在教學時對隱喻的解讀能力。多模態(tài)隱喻調(diào)動了人的多重感官,有助于完整的傳遞信息,便于人們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使用多模態(tài)隱喻,可以使學生更準確形象的學習新知識,尤其是抽象知識。相比于單模態(tài)隱喻,多模態(tài)隱喻的意義潛勢大大增強,因此,意義的產(chǎn)生成為在行動中的動態(tài)的和共生的過程。具體的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多模態(tài)的應用豐富了隱喻的實現(xiàn)過程,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五.教學研究中存在的挑戰(zhàn)與前景
在隱喻的理解過程中,背景知識與語境對理解隱喻起著很大作用。多模態(tài)隱喻教學除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教師創(chuàng)設的語境,還要考慮到傳遞形式的多樣性,不僅在實踐中實施有難度,進行實證研究時,從技術(shù)設備到可控性來講,操作性仍不強。除此之外,許多學者也提出了發(fā)展中的問題,比如,沒有形成一個適用于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尚不完善(趙秀鳳 2011);對多模態(tài)研究的理論基礎較少考慮到認知學,沒有相應的分析軟件等(李毅 2010)。然而多模態(tài)隱喻教學的研究在面臨挑戰(zhàn)的同時,也正迅速發(fā)展。當前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極大推動了多模態(tài)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充分調(diào)動了感官的協(xié)同作用。異質(zhì)感官符號的沖擊使文字在表達意義方面的符號壟斷地位正逐步被削弱(趙秀鳳 2011),作為新生事物的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其重要性慢慢凸顯,更深層次的研究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fā)展——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 [J].外語研究, 2011,(1).
[3]謝競賢.論隱喻研究的多模態(tài)轉(zhuǎn)向 [J]. 大家, 2011,(19).
[4]謝競賢.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隱喻 [J]外語學刊,2011,(5).
[5]朱永生.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J]. 外語學刊,2007,(5).
[6]李毅,石磊.教學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 [J]. 外語電化教學,201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