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風俗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風俗差異

篇1

關鍵詞:冬至;風俗差異;南北

一、冬至的來源

冬至,又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在冬至這一天,由于白天達到最短,黑夜達到最長,因此,國人認為此刻陰氣達到極點,陽氣即將回升。所謂“氣始于冬至”就是這個意思,預示著陽氣或者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過漢代以后,冬至成為一個官方的節(jié)日,《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顧賀?!痹谶@一天,官員要放假去相互慶賀,又稱為“賀冬”。過了冬至這天,各個地區(qū)就進入了最冷的一段時間,俗成“進九”。到了唐宋時代,冬至在節(jié)日中的地位與元旦近乎平起平坐,在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十一月冬至,警示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次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jié)。”足可見冬至在民間的地位。到了明清時代,冬至的地位更上一層,皇帝要親自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兜劬┚拔锫浴分斜阌涊d了人們歡度冬至時的盛況:“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于衡,一如元旦?!?/p>

二、南北方冬至的食物差異

南北方在紀念冬至這天所吃的食物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南方以湯圓為主,還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而北方主要以食餃子餛飩為主。

湯圓又名湯團,冬至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清代的地方志記載,南方人用糯米飯包裹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有俗語“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毕鄠鳎糯鷭D女在冬至這天的清晨就早起開始制作湯圓,然后全家人食湯圓為早餐來昭示太陽即將回歸,白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除此之外,湯圓中圓又取團圓之意,冬至過后的大節(jié)就是春節(jié)了,因此又有團團圓圓相聚一堂的含義。現在,人們多用第二個來解釋,即團圓之意。

而吃赤豆糯米飯是來自民間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

然而在北方,特別是在河南地區(qū),不論家庭富?;蜇毟F,都要食用餃子。在河南,人們在冬至吃餃子俗成“捏凍耳朵”由于冬至的來臨意味著要進入更冷的階段,為了保護耳朵不被凍掉,就食用長相類似耳朵的餃子予以保佑。更有民間俗語相傳:“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因此,不論身處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度過這個冬天,迎來新的一年。而吃餃子的傳說來源于南陽醫(yī)圣張仲景,當他在長沙做官結束告老還鄉(xiāng)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置鍋中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凍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進九,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因此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

而吃餛飩的風俗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倍吝@天,京城的人家大多吃餛飩。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而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再一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大為贊嘆,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因與“混沌”發(fā)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便規(guī)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此外,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辟地者黃帝,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南北方在冬至這天吃的食物不一樣,也能用地理原因來解釋。由于氣候、地理地勢的不同,南北方就逐漸形成了南米北面的局面。因此,在南方制作食物都偏向采用稻米,北方則用小麥制作面食。而共同點則體現在都采用肉食,這在于冬至后要進九,天氣越來越寒冷,要多吃肉,能夠強身健體。

三、差異原因及其冬至的意義

不論南方吃湯圓赤豆飯,還是北方食餃子餛飩,這些節(jié)俗活動的產生需要三種內動力。

一是自然崇拜。遠古的先民以農業(yè)為本,農業(yè)的發(fā)展就是生存根本,因此,人們都對自然有著超凡的崇拜。希望自己的農作物有好收成。而冬至的確立就是人們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得出的歷法來確定農事的發(fā)展。

二是靈魂崇拜。泰勒的萬物有靈論就能來做解釋。即萬物都是有靈魂的,人死后只是肉體的消逝,靈魂依然存在。人們把歲時節(jié)日與神話故事聯系起來。而在漢代以后,祭祀祖先成為定例。不論是統(tǒng)治者對祖先或天神的祭祀,還是大眾食餛飩對黃帝等開天辟地者的紀念,都是對靈魂的崇拜。

三是節(jié)日習俗與古人的迷信、禁忌、巫術觀念密切相關。就好比河南人吃餃子能治療凍耳朵,現在餃子的制作并不像流傳張仲景制作餃子的餡料那樣,并沒有治療凍耳朵的功效,因此,吃餃子只是一種形式。

由此看來,冬至從形成到確定為官方的歲時節(jié)日直至流傳至今,不僅與農業(yè)有密切的聯系,還存在著其他的因素相關聯。

神話傳說的嵌入。歲時節(jié)日之所以能夠形成,在于原始古人對自然能力的崇拜,冬至這一節(jié)氣之所以能夠被確立,在于人們對日月晝夜更替以及長短的觀察記錄形成一套較為標準的系統(tǒng)的歷法。由于漢代是一個歷史和傳說相當活躍的時期,因此各種上古神話傳說被廣為流傳,歲時節(jié)日也被賦予了神秘的神話色彩。就好似北方吃餛飩的習俗被賦予了紀念黃帝的神話故事。

上層統(tǒng)治這的參與和提倡。從冬至被確定為官方節(jié)日到最后地位上升至與元旦平起平坐,這就離不開統(tǒng)治者對冬至的重視與提倡。當朝統(tǒng)治者在冬至這天放假讓官員互相慶賀的規(guī)定,以及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要親自祭拜天地,祭祀祖先的行為。這都大大的促使了冬至的發(fā)展。

民眾歷史情感在節(jié)日風俗中的積淀。南方居民在冬至這天食湯圓,取團圓之意,就是民眾渴望家人團聚歡聚一堂在冬至此項節(jié)日風俗中的感情沉淀。對民眾來說,冬至已經被賦予了團圓的含義。

冬至這一節(jié)氣自從被確立到目前為止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不僅有鮮明的農業(yè)文化特色,還具有濃厚的倫理觀念與人情味,隨著時間的推移,節(jié)俗的內容由單一性向復合型發(fā)展,呈現多樣性。南北方的節(jié)俗差異使得文化現象的多樣性,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博大精深。了解南北方的文化差異能夠使得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對方,相互理解才能減少矛盾。雖然冬至現在仍然具有教化作用,但是教化的功能已經弱化,年輕的一代已經不在關注這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習俗,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正在呈現消逝的現象。因此,我們現在仍然要關注節(jié)俗節(jié)日,發(fā)揚我們的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五章歲時節(jié)日民俗,第131頁

篇2

對于中西方國家來講,由于地域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思維模式等的差異,導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別。但由于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深,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人們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英美文學作品的漢譯工作,必須以中西文化差異為視角,正如我國當代語言翻譯大家王佐良先生所說:“翻譯理論的研究,必須考慮文化與語言兩個方面。”基于此,對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英美文學作品漢譯進行思考分析極為重要。本文在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對英美文學作品漢譯進行思考。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為相關人員進行英美文學作品漢譯提供借鑒和參考。

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1.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指的是一個人對某事物整體把握之后作出的心理評價。西方人的價值觀主要重視個人,主要傾向于英雄主義。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英雄救國或者是英雄在逆境中孤軍奮戰(zhàn)的作品特別受歡迎,譬如佐羅、蝙蝠俠等都是美國經典的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中國人最重視集體主義的構建,中國的文化主流便是“為人民服務”,代表作品則是以雷鋒、焦裕祿等為原型的紅。但這些作品在歐美國家則不受歡迎。因此,對于英美文學作品漢譯的工作者來講,必須重視由于價值觀差異所引起的翻譯差異。

2.中西文化風俗文化的差異

風俗文化是各民族內在的集中體現,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社會習俗。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風俗文化,全世界具有很多的民族,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風俗文化,這使得翻譯不同風俗文化的文學作品時存在很大的困難。

中西文化風俗文化的差異,使得翻譯人員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遇到很大的困難。譬如中西方語言中同一文字具有不同的意義,在進行翻譯時,單純對詞語進行翻譯,會使文章存在偏差。因此,對英美文學作品漢譯的工作者來講,必須重視由于風俗文化差異所引起的翻譯差異。

3.中西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

對于文學作品來講,其表現的重要依據便是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物質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中西文化的差異最主要在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從文化來講,極小的思維差別便可能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實際上,思維模式對文化影響極大,由思維模式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不可忽略。在西方文化中,更多重視邏輯思維,更多側重于對事物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然后對這一見解進行反復試驗驗證。在中國文化中,則更多表現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更多側重于中庸之道。在中國文化中,萬物都被認為有可取之處,因而中國文化屬于中性共性優(yōu)化決策理論。對于中西方來講,其思維模式已融入骨髓,因此其創(chuàng)作的文化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對英美文學作品漢譯的工作者來講,必須重視由于思維模式差異所引起的翻譯差異。

基于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英美文學作品漢譯

1.西方文化作用下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既受到基督教思維的影響,又受到古希臘以及古羅馬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所以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者來講,要對西方文化背景有相關了解。只有了解了相關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才可以更透徹地了解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古希臘以及古羅馬的傳說中,存在很多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望以及說明善惡有報的哲理。受這些文化熏陶,英美文學作品中也存在很多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都有很深厚的情感表達。譬如,英美主要文學作品《維納斯與阿多尼斯》,作為莎士比亞的長詩的主要代表作,便是基于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

《圣經》作為基督教的巨作,對英美文學作品影響巨大。英美文學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圣經》,譬如《失樂園》,彌爾頓的代表作以及拜倫的《該隱》均來自于《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特別是《圣經》中的一些名詞,比如所羅門、猶大之吻等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應用廣泛,如果對其不了解,翻譯人員便很難對其翻譯。

因此,翻譯者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要充分了解古羅馬古希臘文化,要充分了解基督教,了解《圣經》。

2.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英美文學作品漢譯

在所用語言中,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地位最重要。與此同時,英美文學作品地位變得舉足輕重。英美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西方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翻譯英美文學作品,從本質上講,屬于文化傳遞。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主要是為了明確作品內涵,了解作品的意境,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時,由于影響因素多,如果不充分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內涵,不了解西方文化特點,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漢譯時,并不能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表達?,F今,很多翻譯人員采用單字或者是單個詞語的翻譯模式,對于詞語的意境描述不足,無法讓讀者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境。這樣翻譯出的文學作品缺乏生氣、文字也比較枯燥。這將降低翻譯的質量,影響英美文學作品的價值,也降低了讀者對該文學的認知度。

現今,基于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英美文學作品漢譯有兩種翻譯模式,即異化和歸化,也就是意譯和直譯兩種模式。但這兩種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模式也不存在獨立性,在具體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都是兩者相互結合,共同進行英美作品翻譯的。

譬如,張谷若先生在翻譯《德伯家的苔絲》的時候,便采用了異化與歸化互為補充的模式。比如對這句話的翻譯:The May-day dance for instance, 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ernoon under notice, 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 or“ club-walking” as it was there called.(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譯文為:譬如現在所講的那個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節(jié)舞的舊風以聯歡會(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會)的形式出現。

同時張谷若先生還對五朔節(jié)舞作了注釋,即五朔節(jié)舞是一種英國風俗,在五月一日的時候,吹奏樂器,吹響號角,并用樹枝和野花進行門面裝飾,還在草地上豎立五朔柱,人們?yōu)槲逅分璧?,然后選取最好的舞者作為五朔后。

(1)歸化翻譯。歸化翻譯指的是將源語本土化,將目標語或者是譯文的讀者視作歸宿,翻譯的語言模式采用目標讀者慣用的表達方式,也即是說,讓作者向讀者靠攏,從而提高譯文可讀性,又助于讀者了解譯文。

歸化翻譯主要有省譯、解釋以及替換等方式。在“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pleasant king”中,郭沫若便將其翻譯成“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堯舜”。其中king一詞本來不存在特殊含義,堯舜意義深遠,郭沫若先生通過堯舜形象地表達了春天的美好。這便是歸化翻譯。

(2)異化翻譯。所謂異化翻譯指的是讀者向作者靠攏的模式,也就是說讀者對外來語進行遷就,接受其表達模式的翻譯方式。異化翻譯的特點在于:能夠保留異域的民族文化,譯文的異國情調更加濃郁。異化的翻譯模式有音譯、注釋以及直譯等。

譬如對“Blue Toyota Camry, it’s all I saw”的翻譯。在這句話中,Toyota Camry代表的是豐田公司的凱美瑞品牌,如果采用歸化模式進行翻譯,則譯文變成為“我只看見輛豐田凱美瑞款的藍色汽車”,很繁瑣,但采用異化翻譯策略,譯文便成為“我只看見輛藍色豐田凱美瑞”就很簡潔。

結 論

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思維模式等,因此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特別是英美文學作品時,如果不考慮中西文化差異,譯文意思可能造成極大反差。所以,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漢譯時,必須考慮中西文化差異。本文首先介紹了中西文化差異,包括價值觀、思維模式以及風俗文化的差異,其次對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英美文學作品漢譯進行思考分析,指出兩種翻譯模式,即異化和歸化。

參考文獻:

[1]姚璋:《芻議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英語廣場(下旬刊)》2012年第11期,第52-53頁。

[2]李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華章》2013年第27期,第156-157頁。

[3]李金濤、孫艷潔:《歸化與異化――以〈楚辭〉典籍英譯為例》,《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4]遲慶立:《文化翻譯策略的多樣性與多譯本互補研究》,學位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 翻譯工作 影響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翻譯界出現了一個文化流派。他們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本質上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是不同文化的移植,與整個民族的背景知識、風俗習慣、文化因素等有很大關系。王佐良說過:“翻譯的最大困難在于兩種文化的不同?!?/p>

二、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民族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民族的思想觀念也呈多樣化發(fā)展,文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語言的表達上也不盡相同。翻譯本質上是兩個語言社會交際過程中的交際工具,它可以很好地把一個作品中的現實世界及邏輯關系和藝術影響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通過此種方式促進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進步。

但是由于當前翻譯過程中,中外文化表達上存在的差異,僅僅從文字技巧和文字表達上難以看出文字內容所表達的具體含義。我們需要從文化背景上來分析中外文字對于同一事物表達上的不同,找準所表達的內涵。

三、文化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具體影響

1 歷史文化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影響

歷史文化是歷史發(fā)展進程定的社會遺產的沉淀,各民族及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不同,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相同,特別是典故。典故其結構簡單,但意義卻非常深遠,不能單純地拿字面意思來進行翻譯和理解。比如漢語典故“東施效顰”,若僅僅靠字面意思翻譯為“Tung Shih imitates XI Shih”。這樣就完全沒有體現出古代典故的含義,讓西方人看得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同樣對于英語也有很多歷史典故和習語在翻譯時需要我們注意結合歷史背景進行理解,比如“Pandora's box”翻譯為“潘多拉之盒”,沒有一定的西方歷史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這個典故的意思,它表述的意思是“災難禍害的根源”。

2 宗教文化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影響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同時也決定了兩種語言表述存在差別。我國是一個信佛的國家,佛教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佛的形象根深蒂固。但是放在西方國家他們就難以理解,不知道佛在中國人眼里代表著什么。而西方國家又大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主宰一切,比如“Oh my God”長掛嘴邊。在翻譯“阿米陀佛”時被譯為“God bless my soul”,這就讓很多西方人認為中國人也信奉上帝,極大削弱了中國文化的內涵??梢哉f翻譯者若缺少宗教文化的理解難免會出現翻譯的失誤。

3 地域文化差異對于翻譯工作的影響

語言及文化的產生及發(fā)展都與人民的生活和勞動的地域有著直接關系。地域的差異是指所處環(huán)境及地域的自然條件和特殊環(huán)境形成的差異文化。在我國大多數人的祖輩生活在陸地上,土地是我國人民的生存根本,但是在英國他們海岸線狹長,航海事業(yè)有名,他們的文化自然離不開海。比如英語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英語中是花錢如流水但在漢語中多翻譯為揮金如土。同樣漢語中的“東風送暖”,“送暖”的應是east wind,而在西方,東風是帶來寒冷的風,west wind才能帶來溫暖。所有這些差異都因地域環(huán)境差異而產生,進而帶了翻譯上的難題。

4 風俗習慣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影響

中西方的風俗習慣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拿節(jié)日來說,在中國有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這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講求團圓,家人們聚在一起吃飯聊天,不能回家的家人則相互思念。但是對于西方國家來說,他們有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等。他們喜歡獨來獨往。在節(jié)日中他們接受別人禮物時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表示感謝,而中國人則表示推辭,并不當面打開禮物。在西方國家豬、狗等作為寵物受到歡迎,常用來形容人可愛等,表示褒義,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你是個幸運兒”。但在中國用動物形容人常含貶義,如狐朋狗友等。

5 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影響

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發(fā)展過程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注重綜合思維,其思維方式講求整體優(yōu)先,而西方國家則喜歡分析思維,講求部分優(yōu)先。在語言表達上也有明顯不同,排列順序有明顯差別,時間排列時,漢語為年、月、日,而西方則為日、月、年;地名排列時漢語一般是由大到小進行表述,西方國家則是由小到大排列。在翻譯時就需要我們合理調整句子順序和結構,增加關聯詞等。

篇4

【關鍵詞】國際貿易;商務談判;中西文化差異;應對策略

一、前言

隨著國際貿易活動日益頻繁,相關的貿易摩擦問題必然會增多,于是就需要通過相應的商貿談判來,進而完成相應的貿易活動。通常,商貿談判最終的目標就是雙方意見在一致前提下的共贏??墒遣煌瑖业钠髽I(yè),由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在談判時,這種文化差異往往會造成談判障礙,而且這種文化上的障礙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在國際商貿談判過程中,如果強化文化差異的管理,那么就能夠有效提升談判效率,使得談判主體雙方盡快達成相應協(xié)議。我國在加入WTO之后,相關企業(yè)的國際商貿談判也開始增多。為此,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研究國際商務談判特點就顯得極為重要,這是我國企業(yè)在這種談判事務中,占據主動地位的有效措施。

二、國際商貿談判中中英文化差異表現(一)語言及非語言交流方式的沖突

在談判時,語言是雙方溝通的關鍵要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對應的價值觀念就會不同,于是雙方在交流時,就很容易出現語言理解的偏差,進而引起雙方的不快。例如,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13是一個不祥數字,在談判時就需要避免使用。如果不注意應用,必然會使得對方不快,雙方尷尬。而且,文化背景不同,一些非語言形態(tài)也有會所不同,尤其是在商貿談判場合,當事人的各種肢體動作都會傳遞相應的信號,甚至是表情、體態(tài)等,因為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最為常見的一種肢體動作,如搖頭和點頭,在我國以及大部分國家,基本上表示的為“否”和“是”,但是,在南非一些國家,點頭為非,搖頭為是。而在談判過程中,這類非語言形態(tài)時常都會呈現給對方,如果不加以注意,必然會導致談判的障礙。

(二)風俗習慣沖突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因為問題的嚴重性,談判時間往往較長,這期間會伴隨各種非正式的交流,比如座談會,或者在宴會上進行互動等。在相關的社交領域,大家都深受各自的風俗習慣的影響。比如中西方的餐桌文化,就存在著顯著差異。無論是餐具的應用,以及用餐的利益都有著顯著的不同。那么在差異的風俗習慣之下,如果不注重沖突的處理,那么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談判障礙。

(三)思維方式的沖突

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必然會讓民眾的思維模式出現差異。比如一些研究資料顯示,西方國家由于自身文化因素,考慮問題都具有顯著的理性化,只有符合邏輯才能夠得到認可。但是我國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崇尚中庸之道,樸素辯證統(tǒng)一。這種思維模式的不同,在具體的談判活動中,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產生思維上的沖突。所以,在開展商務談判之前,就需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效的促進談判的成功。

三、國際商務談判中解決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一)準確應用談判語言及非語言形式

第一,充分尊重談判對手,在基礎上,了解對方語言特點,能夠在談判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優(yōu)勢。第二,為了能夠確保談判成功,并且占據主導地位,在談判過程中,需要可以選擇相對科學的談判語言,比如盡可能的應用We或者我們這樣的詞匯來表達。這樣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談判的誠意。總之,在國際談判過程中,必須要結合談判對象以及相關的語境,靈活選擇相關語言以及相應的非語言形式。

(二)培養(yǎng)文化差異的靈敏性

因地制宜,是人們長期總結并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策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同樣也可以應用這種策略。這就要談判者增強自身文化差異捕捉能力,能夠及時的在談判時,規(guī)避這些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讓自己成為推動談判進程的重要主體。通常,本國文化會對談判者帶來顯著影響,為了規(guī)避這種影響,在談判前需要開展一系列的文化差異研究工作,了解對方所處國家的相關文化背景,然后分析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差異,然后將其談判突破口。

(三)認識并尊重思維差異

思維,是組織人類活動的關鍵元素,在談判時,思維活動會左右談判進程。這意味著,思維對談判而言極為關鍵。不過,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各自國家民眾思維模式出現不同。為了確保談判過程順利,并達成最終目標,就需要談判主體充分審視自身的思維特點,在談判中有意識的規(guī)避思維差異,從而實現最終的談判目標。另外,談判雙方需要對各自的思維差異給予正確的認識,理解對方的思路,彰顯自身的誠意。只有充分理解對方的思維特點,盡可能規(guī)避思維上的差異,才能夠有效提升談判的成功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障礙在國際商貿談判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影響要素,這些障礙主要體現在語言和非語言形式,思維模式,風俗習慣等。為了能夠提升談判成功率,就需要充分規(guī)避文化障礙問題,充分尊重對方的語言特點,思維模式以及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國際商貿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娟.論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語言交際技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3). 

篇5

關鍵詞:中西方語言;中西方文化;語言詞匯

差異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曾有語言學家指出,語言是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之間的淵源很深。每一個民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都通過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神財富來完成歷史與文化的延續(x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可以通過語言得以呈現。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日常飲食、日常生活、民族禮儀等,這些都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語言詞匯可以將這些差異呈現出來,是體現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載體,但同時,語言詞匯本身也體現出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而且詞匯本身是語言中最基本、最活躍的一種因素,語言中的一些特殊詞匯,除了其本身的含義之外,往往還含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內涵,因此加強對語言詞匯的分析,也可以加強對文化的窺探和了解。

一、語言詞匯的作用

語言詞匯是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時必須要使用的一種重要工具,語言可以表達出人們的基本想法,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順暢的溝通與交流,從語用學的角度來講,語言就是一種交流工具。語用學研究的內容側重點是語言的交際,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工具,在語言的交流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應該與交際的主旨相關。比如兩個人在交流的時候,是為了要商量一個確定的出行時間,因此兩個人在交流的時候,語言應該與之相關,要與出行的時間規(guī)劃、出行的計劃等多方面的內容相關,從而才能實現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不同的背景下,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語境會對人們的交際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時候,不同的人所產生的語境是有沖突的,這些有沖突的語境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話語之間的矛盾。隨著語言學的研究逐漸深入,有的學者開始利用語用學的相關理論對語言進行研究。關于語用學的研究,應該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在語言學基礎上產生了一門獨立的新學科,有語言學者指出,當一個人說話時,他的語言包含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語用學研究的重點是人們實際使用的各種語言,這些語言必須要是真實情景中產生的句子,使用的是一些比較常用的語言內容。這些語言中產生的意思十分豐富,往往會有很多其他延伸的意思,語言的言外行為是語言學家關注的中心,而很多語言詞匯本身含義之外的延伸意義,就是體現文化內涵的重要內容。

二、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主要指一個社會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等內容。概括地講,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共享的一種產物,指的是一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民族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對于任何一個民族而言,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形成不同的文化。語言則是交際過程中所用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多個內容,具體來講,語言指的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說出的具體的話語和寫出的具體內容。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一種辨證的關系,一方面,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決定了語言的形式,決定了語言的內容,所以說文化是語言的根基,是在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符號,文化上的差異也必然會導致語言上的差異;另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具體體現,不同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對這種語言的特征進行分析,就能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講,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三、中西方詞匯中體現出的文化差異

(一)動植物詞

動植物是自然界中的常見生物,人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也離不開周圍的動植物。在人和動植物相依共存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詞匯,這些詞匯不僅有其表象的含義,還有很多象征意義和比喻意義。由于不同的語言受到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宗教以及歷史的影響,因此在動植物詞匯的體現上也不盡相同。比如在漢語中,狗這個詞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貶義,比如很多形容詞都將狗的地位降低,如豬狗不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等,從這次詞語中可以看出,狗這個詞語在中國文化中并不屬于一種高貴的動物;但是在西方人看來,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人們喜歡用狗來表示忠誠、可靠、勇敢、聰明等品質,而且經常用狗來指代人,表示的是對人的良好品質的贊美。與中國人的文化相比而言,狗這個詞語在英語中不僅沒有貶義,反而是一個褒義詞,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也會使語氣比較風趣,比如“aluckydog”的意思是幸運兒、“atopdog”指的是優(yōu)勝者。再比如貓這個詞語,中國人是比較喜歡的,認為貓是一種比較高貴的動物,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表示“可愛的精靈”的含義,比如“饞貓”這個詞語就是一種比較親昵的稱呼,指的是人比較貪嘴。但是在英語文化中,貓是魔鬼的化身,經常用來比喻那些內心十分陰險的人,尤其是女人,比如“Sheisacat”就不能直譯為她是一只貓,而表達的是她是一個陰險的女人。再如龍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表示的是一種尊貴的力量,但是在西方社會中卻是一種邪惡的代表,是一種比較猙獰的怪獸,所以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如果將一個人形容成龍,則表示這個人的品行并不是很好。再比如bear這個詞,在中國人的眼中,根據一些詞匯的組合,給熊賦予一種窩囊的含義,比如“你看他那熊樣”,表示的是一個人比較窩囊。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bear”對人是一種稱贊,“Heisabearatmath.”這句話表示的是一個人是一個數學天才。除了一些動物詞匯,有很多植物詞匯也有差異,比如Rose這個單詞,在中國其花語被理解成為愛情,到那時在英語中,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義,比如“undertherose”表示的是保守秘密和保持沉默,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含義。

(二)色彩詞匯

色彩詞匯本身的含義是表示顏色,但是除了表示顏色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含義。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色彩詞匯表達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比如yellow這個詞在中國代表的是一種皇族的顏色,古代的皇很喜歡黃色,所以在我國的民族文化中,黃色表示的是吉利、好的意思,比如我們常說“黃道吉日”,同時,黃也表示一種失敗,比如“黃粱美夢”“這樁生意黃了”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yellow表示的含義完全不同,一方面這個詞語表示一種正義、堅定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表示一種反叛和懦弱。與不同的詞語搭配在一起,表達了不同的意思,比如“yellowdog”表示的是卑鄙的人,“yellowpaper”或“yellowbook”并不是直譯為黃色書籍,而是表示一種征服報告,是一種比較嚴肅的內容。再比如red表示紅色,在中國是一種喜慶的顏色,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都崇尚使用紅色,新娘要穿紅色衣物、家中要粘貼紅色對聯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紅色是一個貶義詞,象征著一種兇殘、危機,比如“redrevenge”表示的是血腥復仇、“aredbattle”表示的是血戰(zhàn)。再比如在表示眼紅某個人的時候,漢語中一般會使用眼紅某人來表示,但是在英語中經常使用“greenwithenvy”來形容一個人的妒忌之心。由此可見,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代表了不同的含義,表示同一個含義時使用的語言不相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三)風俗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因為自然條件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風俗文化,這些風俗文化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西方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逐漸增多,中西方的民俗文化的交流也逐漸增多。從風俗文化的詞語表達上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稱呼的差異。稱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會使用到的一種語言,在溝通和交流過程中十分常見,但是中西方國家之間的稱呼差別很大。在漢語中,稱呼的語言有很多種,根據職業(yè)、職位等方面的不同,稱呼也不相同,比如王老師、李老板、趙醫(yī)生等,從這些稱呼中都可以看出被稱呼人的身份。但是在西方國家中,稱呼的詞語比較少,比如對于張老師、趙醫(yī)生,人們不會將其稱呼為“TeacherWang”“DoctorZhao”,而一般將其成為“Mr××”“Mrs××”“Miss××”,根據其身份的屬性加上一些基本的詞匯表示尊敬。另外,在中國文化中,稱呼人的時候一般先稱呼姓,再稱呼名,但是西方人的稱呼則是恰好相反的,在西方人的眼里,名比姓重要,所以會先稱呼其名,再稱呼其姓。第二,問候上的差異。問候是一種基本的人際交往行為,中西方的文化詞語也體現出文化上的差異。比如英語常用的問候語是“Hi/Hello”“Howareyou”“Goodmorning”等,但是在中國文化中這種問候相對較少,中國人見面的時候常問“吃飯了嗎”,這種問候在西方國家就很少見。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都是對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文化與語言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表現,文化是語言產生的根本,不同的語言體現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在使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時候,應該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以防交流過程中出現誤會,從而促進雙方之間的順暢溝通。

參考文獻

[1]付蘭梅.對外漢語口語課程詞匯教學過程中文化因素的導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江曉悅.從習語中的動物喻體看英漢文化差異[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6(2).

[3]司彩玲.從動物詞的文化內涵看英漢文化的異同[J].安康學院學報,2009(5).

[4]侍中.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說辯難[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1).

篇6

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地位的不斷抬升,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對外交往日益頻繁,世界大國的實力不斷得到顯現。在這樣的一個國際背景之下,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較強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知識面廣,視野開闊,既了解本國歷史文化同時又能善于吸收的借鑒外國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交際人才成為了當前英語教學的迫切任務。然而,縱觀目前英語教學現狀,情況不容樂觀。許多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采用過時的“語法+翻譯”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用在了單詞的解釋和語法現象的分析上。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辛辛苦苦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卻在工作,生活中連最簡單的日常英語都不能掌握,聽不懂,不會說。造成典型中國式的“啞巴英語”或者“聾子英語”。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廣大的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忽略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缺乏所學語言的相關文化背景,對國外的風土人情,西方人的社會價值觀等等知道的少之又少。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強調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

中西方人們在思維方式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人是線性思維(linear thinking),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可以歸結為螺旋式思維(spiral thinking)。中國人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總喜歡拐彎抹角,“是”的時候不說“是”,卻說“不是”?!安皇恰钡臅r候不說“不是”,總說“是”。相較之下,西方人更喜歡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國人表達意思是總是令他們費解。比如在開會時,西方老板會在會議的開始直接告訴大家今天開會的主要議題有哪些,而按照中國人的螺旋式思維,一些領導喜歡開場先寒暄幾句,再泛泛的談一些瑣事,最后才談到開會的主題。

語言交際

人們的交際方式與其文化背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風俗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交際方式也便各不相同。典型的例子便是中西方人在對待贊美之詞時的態(tài)度有著鮮明的對比。中國人喜歡貶低自己,尊敬對方,因此在接受贊美之詞的時候往往謙虛謹慎,并以此為美德。相比之下,西方人則更加的自信,在接受贊美的時候,通常會面帶微笑,回答道“thank you”。中國人覺得西方人過度驕傲,不懂禮讓,而西方人則覺得中國人不誠實,不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如中國人在開始發(fā)言或者講演時,大多要謙虛一番。他們通常會說自己在很多方面還不如別人,說的不好的地方,請他人多多指教。而在西方,發(fā)言或演講的開場和結束語中并沒有這樣的客套話,并且這樣的話會讓西方人覺得非常的反感,認為如果沒有準備好就不要發(fā)言,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

生活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導致其各自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中國人非常喜歡熱鬧,走到哪里總是喜歡呼朋喚友,不亦樂乎。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私人時間。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并十分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感覺。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沒有任何計劃的,僅僅是為了陪伴而陪伴他們的話,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私人空間受到了侵害。

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得知,中西方文化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了不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我們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要采取如下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課文背景知識及相關文化知識的講授,多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閱讀有關文學作品。讓學生循序漸進的了解西方文化常識,風俗習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相關的文化差異問題。

2、加強“第二課堂”的建設。由于時間的限制,不能在課堂內完成對西方文化的傳授。因此,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利用空閑時間組織課余活動,如英語角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和文化有關的作品或報刊雜志,吸收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7

(一)語內遷移

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語內遷移,是指母語與第二語言之間語言規(guī)則的相互轉換。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容易將第二語言的結構系統(tǒng)進行簡化處理,對其規(guī)則進行錯誤運用或過度概括,將第二語言習得的使用規(guī)則或使用環(huán)境向母語靠近,甚至超出第二語言的語言結構范疇,創(chuàng)造出其他的語言結構,這都是第二語言內部轉移的表現形式。

(二)文化遷移

文化遷移是指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所帶來的影響與干擾。在大學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商務英語學習的方法和基本原則,學會熟練的應用商務英語,就需要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識。通過英美文化知識的灌輸,讓學生清楚東西方文化差異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如果不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學生就很容易將母語學習中的一些規(guī)則、習慣套用在第二語言學習中,這將給第二語言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大學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第二語言的文化遷移。

(三)語際遷移

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負遷移稱為語際遷移。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點會產生這種遷移。

1.口音遷移

漢語作為母語,其區(qū)分語句含義的依據是詞語聲調;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英語,其區(qū)分語句含義的依據是語氣和語調。漢語與英語在詞語結構與表達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英語教學者更好地區(qū)分漢語與英語之間的語氣、語調、詞語結構以及表達方式。

2.句法遷移

由于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在語言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也形成了中西方完全不同的語言形式。中國人對連接詞語的運用沒有過分依賴,而西方人對連接或過渡詞語則過度依賴。中國人學習語言注重語法的運用、結構的整合,可以根據不同的表達需要,通過不同的詞語組合形成特定的句法;西方人學習語言注重詞語的結合,通過語法、關聯詞等的不同結合,使語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英語學習、教學過程中,對于過渡詞的應用,就存在著易于忽略的現象,導致語法不準確、語句的不通順的問題。在漢語語言結構中,通常有多個動詞出現在一個語言句式中;在英語語言結構中,則只能出現一個或多個并列關系的動詞。在漢語語言結構中,沒有主語的句式較為常見,通常都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以及語義來判斷出主語;而英語語言結構中,此類情況出現較少,一般情況下,每個句子都有固定的主語,且被動句式的出現頻率則遠高于漢語語言結構中出現的頻率。在英語語言學習和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這種漢語負遷移現象,以免給英語語言學習和教學帶來困擾。

3.詞語遷移

受到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漢語和英語語言在詞語使用、表達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作為語句的基本元素,詞語的學習和掌握對語言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語語言中,英語詞語的最大特點是一詞多義,正是由于一詞多義也帶來了各種詞語的負遷移問題,主要表現在詞語搭配與語意表達上。受此負遷移影響,學生在掌握詞語含義方面將產生較大困難,簡單的套用或處理使得學生很難學好英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詞語的含義,就需要從英語文化、風俗等方面全面了解和掌握英語詞語。漢英詞語文化不同的背景可以導致詞語認知的不同,如:紅色,在漢語語境中代表吉利、喜慶;而在英語語境中則代表著暴力、災難。因此,對于詞語的學習和掌握,還要注意文化、風俗等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克服英語遷移帶來的影響。

二、商務英語教學策略

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語言文化知識,又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化背景。英語教學者應該明確商務英語教學的任務,自身要熟悉商務英語教學所涉及到的母語文化和第二語言文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增加文化差異方面的介紹和講解。商務英語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把第二語言文化意識培養(yǎng)作為教學、學習的目標,強調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具體采取的商務英語教學策略如下:

1.培養(yǎng)學生商務文化意識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將商務文化知識滲透到語言知識的學習中,加強學生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將語言遷移理論引入課堂教學,注重語言遷移方面的教學及其商務專業(yè)知識的講授,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商務英語使用中所需注意的問題,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商務交際能力。通過語言遷移理論方面的傳授,并穿插真實的語料,使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西方的稱呼語、訪問接待、告別、宴請以及介紹方式等商務交往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能力。利用一些商務文化方面的經典案例,使學生熟悉和掌握語言遷移方面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全面提升學生跨文化意識。利用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學生參與到商務英語的交際中來,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全面理解商務英語應用中的英語文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強調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提升教師自身文化素質。一方面教師需要加強語言遷移理論的深入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使自己具有較強的目的語商務文化意識。通過不斷地更新商務知識,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以及管理、商業(yè)等理念,才能更好地傳授學生西方國家的商務文化知識及其中西方差異等。

3.克服語言遷移問題在商務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漢語習慣遷移到英語學習中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克服漢語負遷移現象,充分認識到漢語與英語在詞語、句式、語法等方面的不同,加強英語文化學習、注重語感培養(yǎng)、強化英語溝通與交流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克服漢語遷移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及時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習慣。在教師指導和糾正這類錯誤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還要避免因指導不當引起學生厭煩。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三、結語

篇8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的平臺,旅游業(yè)在近些年來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這也引發(fā)了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需要,而翻譯則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項重要手段[1]。翻譯,可以理解為信息的語際轉換過程,也就是將一種語言形式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形式,歸根到底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旅游文本是人們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對外宣傳資料。旅游文本的漢英翻譯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不同地方的旅游文本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這就在翻譯的過程中制造了巨大的困難。那么,就要求翻譯人員在翻譯實踐當中,應當充分辯識旅游文本中所包含的中西文化差異,充分考慮到不同的文化類型因素和語篇結構,積極采取音譯、釋義、意譯、直譯、增譯等不同的翻譯策略,最后還要對譯文進行適當的處理[2]。

一、旅游文本中的中西方文化

旅游文本的翻譯過程中尤其多見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錯誤發(fā)生,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譯者沒有徹底的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是對中西方旅游業(yè)所包括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沒有做到清楚的認知和深層次的分析與理解。因此,從旅游文本中探索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然后將這些差異加以消化,最后融入到新的翻譯當中。周而復始,既可以使旅游文本得以升華和優(yōu)化,也能讓使用這些文本的游客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中國,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風土人情賦予了旅游文本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因此,旅游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吸引旅游者,激發(fā)他們對旅游的興趣,與此同時還能夠傳播旅游文化。但是,能否做到用英語精確的傳達全部的旅游信息,同時又使中國文化特色保持相對的完整絕對可以稱作是旅游漢英翻譯中的一大難題。一般來講,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量越大,那么在雙語轉換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礙和不可譯性也就越大,這些就是翻譯工作者需要克服的困難。所以,只有在對中國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有相當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利用自身優(yōu)異的語言功底,將譯文準確、完美的呈現在游客面前。

同樣的,在西方國家,由于其發(fā)達的先進生產力,優(yōu)越的生活水平以及西方國家的人們崇尚自由和信仰的影響,他們對旅游的要求也自然不一樣。他們沒有我們文人騷客般的暢飲詩意,卻多了幾分對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大千世界的無盡向往。從他們身上,流露出來更多的是對旅游的狂熱的喜愛。那么,在這里,旅游翻譯的目的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需要更加人性化的翻譯來滿足游客的需求。此時的旅游文本翻譯,不僅需要囊括所有的內容和細節(jié),還需要大氣而不失嚴謹;在游客閱讀時汲取鋪面而來的信息量的同時,還要給游客美的享受和盡可能廣闊思想漫游的空間。

二、中西文化差異和旅游文本翻譯

中西方文化分別產生于中國和歐洲,屬于不同的文化,因此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就是此文化區(qū)別于彼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的差異即是文化的個性,是某種文化在其特質和模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導致文化差異性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文化異質性的層面來看,由于不同語言背景的民族其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哲學思想、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上的差異,使各民族文化在具有普同性的同時,又體現出來強烈的異質性[3]。文化的普同性或者同構現象使得語言具有可譯性,進而使翻譯成為現實;而文化的異質性則造成了翻譯的障礙,導致了不可譯性的發(fā)生。但是不可譯性既具是絕對的,又是相對性的。

旅游文本中的原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的差異會導致語義(所指意義、實用意義和語言內部意義)的非對應。譯者不僅需要掌握原語和譯入語的語言系統(tǒng)知識,而且還要了解、熟悉其文化系統(tǒng),并且要在旅游文本翻譯中對文化因素的相關性保持高度的意識和敏銳的嗅覺[4]。

旅游文本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因素,由此所導致的翻譯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空缺而導致的語言空缺,即譯入語所處的文化傳統(tǒng)中缺乏原語所隱含的歷史、文化因素,因而很難在譯入語中找到與原語等值的詞語,從而使兩種語言的詞匯出現非對應和非重合的現象[5]。他們之間沒有語義共鳴,有的只是語義空缺或錯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產生的詞匯空缺以及文化沖突所導致的詞匯沖突。

另一方面,是由語篇層面上的行文習慣和修辭手法的差異所引起的。中外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審美觀念和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中就是修辭方法、謀篇布局等行文習慣的差異。中國人一貫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在書畫、建筑和詩歌上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形成了簡雋空靈的風格,反映在語言文學上就有了漢語行文所固有的辭藻華麗,情感橫溢,講究音韻和美,聲律對仗的特點。除此之外,由于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美學觀念別強調平衡美,除了極為頻繁地使用對仗這一修辭手法,還大量地運用四字詞組,特別是前后兩部分有并列或遞進關系的四字詞組。在這些方面,西方民族則不相同,西方哲學著重強調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維,在主客觀物象關系上,更多的注重摹仿和再現 [6]。這種現象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體現了英語重形式、重理性、重寫實的特點,形成了其所特有的句式構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

以上的這些文化因素,既是從翻譯中來,最終也要回到翻譯中去。只有經過時間的積淀、知識的積累和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在差異的文化因素下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篇9

論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很多日常行為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交往的順利進行,并使交往雙方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這種跨文化環(huán)境中相互交際之前,必須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發(fā)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勢不可擋,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沖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發(fā)展。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yè)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著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傊?,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后,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的發(fā)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于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fā)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于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于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盡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煉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匯文化對比研究》,陜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聶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9.

篇10

關鍵詞:中西方婚禮;對比;差異;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婚禮是一種宗教儀式或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于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防止重婚,幫助新婚夫婦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要求,準備承擔社會責任。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有其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繼承途徑,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儀式?;槎Y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屬于生命禮儀的一種。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導致婚禮也會有所差異,本文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比中西方婚禮的差異。

一、結婚儀式

中國的傳統(tǒng)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jié)。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蝴蝶雙飛)、痰盂(子孫桶)、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銀包皮帶(腰纏萬貫)、花瓶(花開富貴)、銅盆及鞋(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而現代中國婚禮一般和婚宴結合在一起,通常新郎家會租用車隊,迎娶新娘。

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新、借、藍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而在進行婚禮時,西方亦有大量的習俗。比如,在結婚時新娘總要帶著一方手帕,西方人認為白手帕象征好運。根據民俗說法,農夫認為新娘在磨擦婚當天所流下的淚能使天降甘露,滋潤家作物。后來,新娘在新婚漢天流淚,就變成她將有幸?;橐龅暮谜最^。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說,古時候,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于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婚晚宴時,要特別定制結婚蛋糕,根據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面包的材料――小麥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則代表著幸運。新人必須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結婚蛋糕了。西方傳統(tǒng)婚禮一般新娘挽著父親手臂進入教堂,父親將新娘交給新郎,牧師致詞,新人宣誓,交換戒指,祈禱,詠唱詩歌等。

二、婚禮服裝

20世紀初,傳統(tǒng)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跑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屬于清代誥命夫人的規(guī)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征。因為其上布滿了珠寶錦繡,雍容華貴,因而逐漸演變成好夢閨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事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中國傳統(tǒng)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都穿紅色的禮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預示在結婚后日子紅紅火火。龍鳳在中國的神話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龍主陽鳳主陰,而陽則代表男子,陰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鳳表示。所以在紅色的禮服上繡著鳳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西方的新娘則穿白色的禮服。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歡慶。1850年到1900年之間,白色亦是富貴的象征。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西方認為白色與童貞有關。古羅馬的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蒙著鮮橙黃色的面紗,象征著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tǒng)里,白色代表著快樂;其他一些地區(qū),白色在他們的婚禮和葬禮里指示各種各樣的通路典禮和意義。例如,在安達曼群島,白色代表一種地位的變化?!皞鹘y(tǒng)”的白色結婚禮服,在早期是貴族的特權。在多利亞女王時代,大多數的新娘只能穿傳統(tǒng)的國家服裝,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代表權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紗。一直到近代,貴族階級的特權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紗才成為普通新娘的禮服。而相對于西方白色婚紗的歷史,

三、婚禮地點不同

在中國,結婚是一件大事,其氛圍要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在以前,人們會選擇大型空曠的場地來舉辦婚禮,鞭炮聲聲,震耳欲聾,無論是新人還是雙方的父母,還是前來祝賀的賓客?,F在,風俗仍然沒有改變,人們會選擇比較高檔的酒店舉辦婚禮,氣氛同樣熱鬧。

在西方,人們一般會選擇教堂這個安靜而神圣的地方,在牧師的主持下,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隆重而神圣的完成婚禮儀式。

四、總結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種種的差異,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維的差異有直接的聯系。中國人比較保守,喜歡熱鬧,思維較古板,所以在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時間里整個婚禮的習俗并沒有多大的變化。西方人的思想則比較開放,對于婚禮的要求也比較低,他們婚禮的則是在教堂中:隨著神圣的《婚禮進行曲》步入鮮紅的地毯,嬌美的新娘手挽著父親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親將女兒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將女兒的一生托付給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視著這對新人,幸福洋溢在他們的臉上。另一個造成中西方差異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國是以佛教為主,而西方則是基督教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禮是在教堂中舉行而主婚人則是神甫。中方的傳統(tǒng)婚俗中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禮成了。

中西方婚禮差異的深層誘因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不同,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中西方婚禮差異的根本原因,所以了解中西方婚禮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跟有助于加強中西方的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 倪麗珠,淺談中西方婚禮差異[J],文化園地,2008(2)

[2] 吳國華,蒲軍,中西方婚禮服飾文化研究[J],美與時代,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