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校長推薦信范文

時間:2023-03-25 04:3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主招生校長推薦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主招生校長推薦信

篇1

您好!

作為一名校長,能夠看到自己心愛的學生走進世界知名大學去深造,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愿望,我想,也許沒有再比這更讓人快樂的事了。正是出于這種美好的愿望,同時,也是更重要的,為了能讓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將來真正能夠有所作為的學生獲得一個發(fā)展自己、成就事業(yè)的最好的機會,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地向您推薦我校優(yōu)秀學生XX同學。

XX在我校讀高二和高三,是我校幾年來為數不多的優(yōu)秀的學生之一。我如是評價XX同學,一點也不夸張,她所具備的多元化的素質和能力、超群不凡的學業(yè)成績和所獲得的眾多獎項,令人敬佩和贊賞,這正是我向您推薦她的最直接的理由。

我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是在學校新年晚會上,當時她擔任主持人,她灑脫的主持風格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來在老師們和學生的口中,提起她名字的次數逐漸多了起來,在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使我能夠關注她、認識她、了解她、培養(yǎng)她,臨近畢業(yè)時,她已經成了校園里的“名人”了。

作為轉校生,XX同學與眾不同,她能以自己善于理解、善于包容和樂于助人的獨特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環(huán)境,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距離,最先與大家打成一片,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

XX同學是一個有著濃厚的參與意識、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的學生,參與校廣播站的工作,她標準的普通話和清新的嗓音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加入校鋼琴社,校園里回落著她悠揚的琴聲;主持多種文藝晚會,美好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發(fā)起和組織藝術節(jié)演講和合唱比賽活動,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意識和組織能力;參與英語辯論賽,彰顯了她堅實的英語功底和出色的論辯口才。

盡管XX同學在各種集體活動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學業(yè)成績,她勤奮好學,勇于拼搏,各門功課成績優(yōu)秀,均衡穩(wěn)定,成績在班里穩(wěn)居第一名,她在年級也遙遙領先。她以其特有的英語天賦,參加了XX市英語大賽,榮獲二等獎。

這就是XX同學,一個極具才華和無限發(fā)展前途的女孩兒。

此時此刻,我謹以一個中學校長的身份和一顆對學生的無限關愛之心,向您鄭重推薦我校學生XX,倘能如愿,相信她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謝謝!

篇2

最要感謝的自然是xx中學。學校對我,就像父母一樣。給了我很多機會,給了我在校團委和學生會工作的機會,給了我做校廣播站播音員的機會,給了我做經典誦讀活動和元旦文藝晚會的主持人的機會,給了我參加演講比賽的機會,也給了我去上海參觀世博會的機會。

感謝校長,記得在自主招生期間您在我的各種推薦材料上簽的字,記得在每一次月考和診斷性考試后您幫我認真的分析原因總結經驗,也記得您特地跑到雙桂堂幫我燒了一炷香祈求我高考好運,還記得您在填志愿時不厭其煩的為我分析和指導,各種銘記,各種感動。您是教育專家,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不過固執(zhí)的我仍然堅持自己對中國高考和應試教育的看法,雖然我無法抵抗和改變。

郭老師,感謝您三年來對我的各種照顧,信任的把各種重要的事情交給我去做,鍛煉了我的能力;感謝您在楊校長的辦公室不厭其煩的聽我闡述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各種事情的理解感悟與困惑,整整兩節(jié)課。

李老師,感謝您對我的教育,表面嚴苛,卻透著慈父般的淡然。少抽點煙,少上點課,把清中的中流砥柱累垮了,王校情何以堪嘛。順便,老師還有多余的草稿紙嗎?要不然再發(fā)我點兒,清中牌兒草稿紙,確實好用,呵呵。

林老師,您不知道,您在我們眼中就是一特先進的中國人。面對自由和民主,您深切理解,高聲宣揚,碰壁而不悔;面對南海的局勢,您痛心疾首,慷慨陳詞;面對難題,您眉頭緊鎖,咦,這個問題很有走斬性的這個,這個不好整啊,這個

張老師,在我們剛接觸高中物理的時候,您在我們心里,跟神的形象沒有兩樣的,遇見什么難題一概秒殺,我們集體表示,壓力很大。對象、過程、模型、規(guī)律,等效的觀點加微元的思想。物理學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不知道以后當我面對各種糾結的物理難題的時候,這些東西還是否適用。還有一件事我不得不提及,那就是我在申請圓夢行動的資助時,您給我的無私幫助。

廖老師,您是我在高中見到的性格最為平和的老師,可能是因為家有高三孩子的緣故吧,您就特能理解高三學生的困苦和無助,說話也十分小心地不傷害到任何同學。感謝您對我的教育,您每一次都會萬分用心的批改我的作業(yè),有時連我都不好意思不認真做,責任感之重,莫過于此。有時我會想,您是哪兒來的那么好的記憶力,記得一兩個月前的某一套試卷上出過同一類型的題,記得誰犯過相同的錯誤。直到現在,我仍覺得,理綜里的化學是我最有底氣的學科,題目多難都如此。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謝謝。

易老師,一件短袖,一條短褲,一雙拖鞋,鏡片厚如酒瓶底,開口皆是故事,張嘴都成文章,人生常笑,萬事隨緣,平平淡淡,有滋有味地生活,勒個不叫瀟灑,撒子才叫瀟灑?易老師,最喜歡你吹牛皮了。教書教得不錯,但毫無疑問,吹牛皮的水平比教書的級別高得多。你說,高考是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你說,記得同學的去向,以后好翻院墻。你吹牛時,總是帶著一種曾今滄海的成熟和大氣,帶著一種登高遠眺的超然和豁達,聽你吹牛,就會覺得生活充滿光明,生命一片絢爛,感覺就是好。不過麻煩您老也注意一下,不要老記錯數據好不好,這樣很削弱吹牛的說服力的,我都找到十幾處了,淡定,淡定。

當然,還要感謝各位親愛的同學們,你們陪我走過了人生中最充實、最勞累、最迷茫、最黑暗、最快樂、最刻骨銘心的時光。還記得我們在元旦文藝晚會上表演的那個節(jié)目,當我站在一旁,看著你們在舞臺上,

歌唱著我們的青春,舞動著我們的青春,評說著我們的青春,盡情的揮灑著我們的青春,心中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欣喜和激動。你們說,我們的青春和花兒相比,誰更燦爛?

感 謝的人還有很多。那些假期里舍棄一部分休息時間,給我們補課的老師;自主招生期間幫我寫了一封長長地推薦信并打電話幫我聯(lián)系的老師,在考試期間幫我安排照應的楊興國校長、張青瓊老師、周毅老師;在主持方面給予我諸多指導的文傳江老師,帶我去參加演講比賽的張珊老師;在團委工作中給予我指導的王慶老師。還有那些未提及的但默默幫助過我的老師們,這里我一并謝過了,麻煩你們了。

篇3

從普林斯頓打道回府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籍貫云南大姚。父母都是大學畢業(yè)生,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給他取名施一公,希望他“一心為公”。自出生到上大學之前,他都在河南駐馬店度過。施一公稱 “不僅是地道的河南人,更準確點說,我是駐馬店人。”

18歲那年,施一公從河南實驗中學畢業(yè),獲得中國數學會全國高中數學聯(lián)賽一等獎,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后的首屆本科生。在清華園學習時,施一公學習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一。198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yè)。在出色地完成生物系所修課程的同時,他還獲得了數學系學士學位。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7年之后,在他還沒完成博士后研究課題時,被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頓大學為他提供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近50萬美元的啟動基金。在9年的時間內,他成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癌癥,研究的課題為細胞凋亡和癌癥發(fā)生的分子機理。

施一公有他的學術夢,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夢。在美國生活了18年之后,施一公于2008年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放棄了美國國籍。在回國時,他給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寫到:“我回到清華,對普林斯頓大學的貢獻會比身在普林斯頓大得多。我希望將來能進行更多的學生交流活動,使普林斯頓、耶魯、哈佛等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機會到清華來,到中國來。因為這三所大學的學生很多都是美國未來的領導者,我希望美國的這些優(yōu)秀人才在年輕的時候能在中國呆上一段時間,真正了解中國?!?/p>

選擇專業(yè)就像選擇人生

施一公沒有參加高考,因為數學成績優(yōu)秀,直接保送到清華。對于高考,很多人詬病其“一考定終身”?!案呖夹枰掷m(xù)下去。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高考是保證農村孩子上大學的途徑之一,高考存在缺憾,現在不是自主招生了嗎?將來會有更多的改革嘗試?!闭勂鸶呖?,施一公說道。

就在兩年前的3月,位于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學開學,迎接了學校的第一批學生。南科大自主招生仿佛一聲春雷,驚起中國各界關于中國高等教育,關于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土壤的熱烈討論。

考試,由古至今都是中國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到了現代,這種考試就成為了現在的高考。作為一種檢驗學生學習程度的手段,考試在中國的意義比起其他國家意義更大。高考通過一次考試挑選人才,注重考試結果這個數字。高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排除了很多可能性,在努力獲取高分的情況下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受到發(fā)展限制,產生的結果便是學生都會學習缺少個體差異。在國外,高等教育體系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以美國為例,整個高中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學生不同方面的愛好、才藝都可能為入學加分;互助或者參與社區(qū)勞動也可能計入入學考試分數,鼓勵學生全面發(fā)展。一般美國學生會參加美國大學錄取的標準化測試SAT ,一年可參加多次,成績不滿意可以重新考試。另外,來自任職教師的推薦信也會對學生的入學起到作用。

到了大學,國外高校大多“寬進嚴出”,要求學生提高實用能力,大都定位精準,各司其職,能夠培養(yǎng)出很多專才。國內的高校注重“全面”,要照顧到各個學科,追求有用性,而忽略自身辦學能力和最初定位。

事實上,高中畢業(yè)后,不少學生選擇了出國。作為留學生中的佼佼者,施一公則不支持低齡學童出國,因為高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如果這時出去,很難適應國外的生活,喪失成才的機會。

隨著中國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嚴峻,中國的專業(yè)也出現了像動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技與工程等所謂的紅黃牌專業(yè)。雖然頭銜、榮譽眾多,施一公從不認為自己聰明,但他“從不放棄”。只要心中有目標,再苦也不覺得。在專業(yè)選擇上,他認為“興趣占主導地位,其次才是就業(yè)。不少家長和考生一味追求熱門專業(yè),結果可能畢業(yè)時該領域人才過剩,就業(yè)難。”

落選與當選

5月20日,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科學院院長施一公的名字出現在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13年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中,在兩年前落榜之后再次登上院士候選名單。就在此前一個月,施一公當選2013年度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于是,此事如墜河之石在中國教育、學術界激起波瀾一片。

落選國內院士卻當選美國雙院士,施一公的經歷引起了公眾對于中美兩國之間院士制度的思考。

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在中國,這成了媒體炒作的固定戲碼。施一公能否當選,這個謎團還要年底才能揭曉。

養(yǎng)活學術的制度

一位從事院士制度研究十多年的專家看來,無論是施一公還是其他人當選,都宣布了該人將獲得“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將因此得到提高。在中國,院士評選的標準一方面應該是學界精英,另一方面也需要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若是成功獲選院士,各種福利待遇也就隨其而至。首先,各級津貼將增加,醫(yī)療條件可提高至“副部級”,同時還可以輕松獲得十個各類頭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求才若渴的單位和地方送上門的車子、房子和上百萬的票子。

有人把美國的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翻譯成美國國家科學院,但真正對其熟悉和了解的人會傾向于稱為“美國國家科學學會”。這不只是名字上的差異,其實兩者有本質的區(qū)別,與中國的兩院和院士相比,成功入列美國國家科學學會的會員群體,既不代表實現了最高學術成就,也不意味著擁有了終身的榮譽頭銜。由此就決定了他們的會員不僅沒有各種各樣的津貼,反而還要定期交納會費,更沒有參與科研投入決策、項目分配以及科技成果評定等大權,所以也就沒有由此派生出來的各種問題。世界上除了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外,就沒有中國意義上的院士。

其實,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早不是什么新聞。2003年,曾任衛(wèi)生部長的陳竺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他早在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同樣,也確有早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卻至今與中國院士失之交臂的中國籍科學家——李愛珍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的本土人才從1999年起數次申請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至今未入選;于2007年,她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學者告訴記者,“我和施一公也是多年好友,其實對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沒必要太過解讀,在我看來,中國科學院除了考慮學術水平之外,還會考慮對國家貢獻等非學術因素,這與某個個人沒關系,問題癥結還是要回到院士評選的標準上來?!?/p>

他還告訴記者,與他們這些美籍華人都不一樣的是,在參與中國的院士評選時,他們是“外籍院士”,而對施一公這樣的科學家來說,就是本國的院士,他說,“中國要吸引更多一心撲在學術上的人才,針對院士評選的標準就要考慮予以修改?!?/p>

今年恰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增選年”,作為又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時未當選中國院士的中國大陸科學家,施一公會否成為第二個李愛珍?其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但不管如何,我們不希望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因為制度而受到抑制,因為只有人才興,國家也才能興。

歷程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