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矛盾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9:00:00
導語:生產力矛盾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無論從自然還是生產角度看,勞動時間對于勞動主體都是稀缺的,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和需求的無限性構成了生產力的基本矛盾,人們在采取各種方式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不斷的把生產力推向前進。并且以這一矛盾為核心依據的生產力內部各基本要素構成了一個復雜的雙向循環(huán)和動態(tài)平衡的系統(tǒng),生產力的基本矛盾在這一辨證的動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不斷的反復推演,使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關鍵詞:生產力矛盾勞動時間的稀缺性需求的無限性節(jié)約
一、經濟學角度的生產力內部矛盾新思考生產力是人們在勞動生產實踐過程中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其表明了生產本身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因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屬于不同的范疇,并且生產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即得力量,是由客觀的物質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馬克思哲學原理,一個有機整體必定有其內部矛盾,或者更嚴格的說生產力也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其在發(fā)展中不是一個因變量——一個靠外力推動的機械物,而是一個自變量,是有以其內部矛盾為動力的組織系統(tǒng),那么生產力內部矛盾又是什么呢?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之一——“人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雙向循環(huán)與動態(tài)平衡”。其中人是雙向循環(huán)的起點,是生產力系統(tǒng)的中心。就生產力本身來說,人是生產力發(fā)展的能動因素,其在生產過程中既是物質資料生產的設計者和控制者,又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擔者和實現(xiàn)者,沒有人就不會有勞動資料,自然環(huán)境就無法構成勞動對象的總和,也就不會存在人類社會和生產力,也正因此,馬克思把勞動者稱為“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绷袑巹t稱之為“全人類首要的生產力?!币虼宋覀兛梢缘贸鲞@樣的結論:勞動者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核心要求和主導力量,是研究生產力內部矛盾的焦點和窗口。有學者指出“生產發(fā)展的起點和終點[相對的]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fā)展”。(1)事實也正如此,歷史和生產的發(fā)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是一種即得的、作為前人實踐結果而存在的社會力量,是人們從事現(xiàn)實的生產實踐以及由生產實踐所決定的其他活動的物質基礎,人們只能從現(xiàn)實的生產力出發(fā)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更高的生產力。因此,對于每一代人,生產力的起點都是即定的,即定的生產力當然無法滿足人無限的需求,由于人的物質需要得以滿足的源頭是自然,這就導致理論界認為生產力的內部根本矛盾是人無限發(fā)展的需要與自然不能完全滿足人的矛盾。但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方面自然在生產力的構成中本身是處于被動地位的,不起支配作用。另一方面社會已經發(fā)展到了今天,能源并沒有枯竭,甚至新資源不斷的被發(fā)現(xiàn)。社會經濟總體上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發(fā)展壯大的經濟對資源需求不斷增大,但只導致了供需的暫時失衡,由資源永久性枯竭而使某種生產終止的現(xiàn)象始終沒有出現(xiàn)過。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社會生產中單個生產者并不關心資源的稀缺問題,只有當供不應求時,他們必須多付出勞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時才使他們感受深刻。因此從生產角度看并非自然不能滿足人,而是人自身的生產不能滿足人自身的需求或無限發(fā)展的需求,這就出現(xiàn)了在一定歷史階段無限的需求同在一定生產力基礎上有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并且這種矛盾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總是存在的,因為對于每一代人來說生產力總是限定在一定范圍內。而排除本身原有欲望的不能完全滿足,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轉化發(fā)展,消費的需求本身也是不斷升級的。再進一步想,如果人不受生命周期的限制,他的生產時間就是無限的。擁有無限的生產時間,即使是在既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勞動者也不用擔心想要得到的東西得不到滿足,(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生產力不發(fā)展,勞動對象不擴大,消費的欲望或需求就不會發(fā)展。需求就會失去了他的無限性。需求失去了無限性,需求的滿足就不在遙遠。生產力也就會失去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而會停歇不前,或者可以這樣說,正是受到勞動時間的有限性的客觀脅迫,人們才會擔心現(xiàn)有需求的不能滿足。在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生產力得到了客觀發(fā)展,勞動對象得以現(xiàn)實擴大,消費需求才得到發(fā)展。勞動時間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又得以突出。)那么人就無須提高生產力,生產力少了勞動者的能動作用也就自然得不到發(fā)展。但幸運的是作為生產主體的人,客觀上是受生命的有限性和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制約的。因此,對于每一個勞動者來說,生產的時間都是稀缺的。但同樣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消費的需求又總是無限的,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稀缺的生產時間同無限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二、時間角度的生產力基本矛盾的具體分析首先,從自然的角度看,時間是運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它普遍必然的內化于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具體運動過程中,是構成一切物質形態(tài)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紐帶。時間使物質的運動獲得最普遍表現(xiàn)方式。而人是物質的類分子,其運動本身也不能脫離時間而存在。因而,說時間是人于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前提就不言自明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時間是人通達自然的唯一路徑,是勞動得以存在并實現(xiàn)的必要前提,勞動無法離開時間獨立存在。時間又屬于物質范疇,對于人來說它既是一種自然資源,又是人憑借自身存在前提轉化成的內在資源。時間雙重性決定了其特殊的歷史地位——時間作為自然資源本身有它的無限性,但由于介入勞動后,被內化成勞動者自身的資源,時間就取得了稀缺性。盡管我們不可否認它這種資源也是稀缺的,但除了時間外其他任何資源都可能找到替代品。因此對于勞動者和生產來說真正稀缺的只有——勞動生產力的動時間。其次,生產力的發(fā)展史就是分工的發(fā)展史。分工是生產力發(fā)展或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要前提。在行業(yè)之間的分工時期,每個工人都有專門固定的工作,由于工人長時間的從事一種專門性的簡單工作,就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分工過渡到了行業(yè)內部的分工,此時工人長時間的從事一種專門性的簡單局部操作,局部勞動的方法逐步完善,節(jié)省勞動時間的經驗也得到逐步積累。并且由于局部工人整天連續(xù)不斷的從事同一操作,不必調動勞動位置和切換勞動工具,這就縮小了勞動的間隙節(jié)省了勞動的非生產性時間的耗費,就達到了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的目的。再有,專門從事某一種固定的工作,由于經驗的長期積累,有利于勞動工具的簡化、改進、多樣化。而工具的簡化、改進、多樣化又是創(chuàng)造機器或機器革新的物質條件之一,也是在生產中節(jié)約或進一步節(jié)約勞動時間的前提之一,當然這一切的提升都要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分工又恰恰是勞動者素質提高的一個必要前提。總之無論從分工的哪一個角度看,分工的存在都是一種和分工以前或細化以前相比較的以節(jié)約勞動時間為“自因”的存在形式,換句話說分工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解決勞動時間對于勞動主體的稀缺性同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并且我們將看到一切圍繞生產與消費展開的生產和非生產活動都是為了在一定的時間里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以達到調和需求無限性和勞動時間的稀卻性這一矛盾的效果。分工的直接,必然結果是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再降低單個產品價值的同時也是解決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問題,例如,在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前生產一件上衣需要2小時,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后就只需一小時,那么節(jié)約下的一小時可以用于進行滿足它種商品需求的生產,這樣在同樣有限的時間里需求的多樣性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滿足。第三,從另一個角度看,交換既是分工的必然結果又是解決勞動時間稀缺性的必然要求。馬克思將“W----G`”的是否實現(xiàn)形象的比喻為“驚險跳躍”?,F(xiàn)在我們進一步將這種“驚險跳躍”返回到物物交換,就能發(fā)現(xiàn)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關于論述一頭海貍等于2頭鹿的交換的不完全性。捕一頭海貍和2頭鹿的勞動量是否相等,在抽象的情況下不同的勞動者之間是無法比較的,但如果以自身作比較就是可行的,對于捕海貍者來說,經驗應該告訴他,他捕一頭海貍的時間絕對捕不了2頭鹿,否則他就會自己去捕鹿。而不是選擇通過交換來獲得鹿。因為,如果捕海貍者捕一頭海貍的時間可以捕兩頭鹿,再加上交換所需的勞動量或機會勞動量,捕海貍者就可以在捕一頭海貍的時間捕兩頭以上的鹿。那么按亞當.斯密的邏輯“如果一件東西在購買時所花費的代價比在家里小時,就永遠不會有人想在家里生產?!苯粨Q就是不能忍受的。對于捕鹿者亦是如此。所以,一頭海貍等于兩頭鹿必然包含了對于捕海貍者和捕鹿者的勞動量或勞動時間的雙向節(jié)約,節(jié)約的效果是他們都在生產力允許的范圍內花了最少的勞動量或勞動時間而得到了最多的消費品,從而緩和了勞動時間稀缺性和需求無限性的矛盾。第四,作為消費實現(xiàn)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分配也必然影響到勞動時間的節(jié)約?!按箦侊垺?、“烏托邦”都從反面說明了這個事實,當分配不合理時,勞動者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生產力得不到發(fā)揮,交換無法實現(xiàn),勞動時間無法得到節(jié)約,消費及消費的多樣性和無限性就得不到必要的滿足,需求的無限性和勞動時間的稀缺性的矛盾就得不到調和,生產將萎縮到生產可能性曲線之內。當按勞分配得以實現(xiàn),勞動者的積極性受到鼓舞時,需求無限性和勞動時間的稀缺性的矛盾得到調和,生產力就得以發(fā)展。第五,從某種角度看消費本身也是圍繞勞動時間的節(jié)約展開的。在生產領域,生產效率越高,即越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生產出最多的產品的機器越受到歡迎。由于這是一個現(xiàn)象本身的表象,我在這里就不在儡述。在非生產領域越能使人迅速恢復身心的服務或產品越受歡迎,恢復身心是為了再次投入工作的效率本身。這么一來效用價值論就構建出了勞動價值的基礎。例如明星自身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但由于其存在通過存在的部分現(xiàn)象緩解了直接和間接創(chuàng)造價值的群體的疲勞,使之愉悅,恢復從而以全新的形態(tài)投入再生產,以求達到恢復或提升效率本身。如此以來明星就取得了間接創(chuàng)造價值的間接性。這一間接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勞動者勞動效率的恢復或提高上,以通達到勞動時間得以節(jié)約的或然。從而解決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問題。當社會交換得以普遍實現(xiàn)時這種或然就轉化為必然可靠的存在。因而他參與分配就取得了絕對的前提——他節(jié)約了或變相增加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時間,這種節(jié)約的時間在市場的參與下合理地賦予了明星分配的權利,由于基數的龐大,節(jié)約的勞動總時間合理劃分給他的那部分就能代表一個較大的勞動量,因此也正因此在市場的參與下明星獲得了較高的收入。第六,管理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生產的核心之一,是因為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機構,在一定的范圍內,通過計劃、組織、控制、領導等工作,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人、財、物、時間、信息)進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實現(xiàn)組織預定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管理者起著使勞動生產的各部分(特別是勞動者的勞動)有機合理排序以達到超越個體勞動的效果,從而調和生產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和需求無限性的矛盾。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自然角度還是生產角度,勞動時間都是稀缺的。并且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無不是圍繞著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和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展開,這一矛盾是人類生產生活發(fā)展的核心基礎和動力源泉。三、生產力內部要素的辨證關系。
生產力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它包括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一切物質和技術要素的總和。其基本要素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在這三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首先我們將從勞動者這里出發(fā),論證三要素在生產力基本矛盾的作用下是怎樣構成一個雙向循環(huán)的動態(tài)平衡系統(tǒng)的。
首先,勞動者作為生產力發(fā)展的前提、動力、核心其本身就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也因此生產力的發(fā)展就被賦予了主客觀的雙重性。一方面,在需求無限性的作用下,勞動者主觀要求勞動對象擴大,以滿足需求的無限性;勞動對象要擴大又要求工具得到革新,工具要革新又必然要求勞動者素質要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又要求勞動對象擴大。這樣,生產力的三要素在需求無限性的作用下構成了第一個循環(huán)的平衡系統(tǒng),另一方面,在勞動時間稀缺性的作用下,勞動者要求生產工具首先要革新,生產工具革新又作用于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擴大,擴大的勞動對象又誘使需求的層次提高。從而為構成人與自然互動的第二個動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
其次,勞動資料(這里主要討論作為主干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變化的起點,生產工具改進或革新的結果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為了明了起見我們假設生產工具革新后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此時,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在客觀要求下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一方面,雖然個人和社會的總需求是無限的,但就某一種具體產品而言,個人和社會的需求卻是有限的。我們假設現(xiàn)在社會對鞋子的總需求是100雙,需要10個人來生產。而當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后,5個人的生產就能滿足社會對鞋子的總需求,因而另外5個人客觀上就必須被分離出來,形成剩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的出現(xiàn)就從客觀上要求勞動對象得以擴大,以此來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問題。這一過程也使需求的無限性被緩和成為可能。當被溢出的勞動者從事它種商品的生產時,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和需求無限性的矛盾都得到部分解決。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甚至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社會的生產力在經歷一次革新后必然會導致大批工人失業(yè)。例如,如果中國的農業(yè)生產領域在短時間內勞動生產率就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水平,那么必然會溢出大批的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剩余勞動力的解決和勞動對象擴大本身又要求勞動者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以此來開發(fā)人類潛在的需求,當潛在需求被激活時,勞動時間的稀缺性和需求無限性的矛盾再次回到起點。
再者,勞動對象作為生產中的被動者在生產中也不是單純的處于被動地位。勞動對象的擴大一方面要求生產工具的進一步細化,而工具的細化本身又是生產工具得以進一步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因為任何復雜的工具都是簡單工具的再組合。另一方面,勞動對象的擴大是勞動者的需求意識形態(tài)得到發(fā)展,從而勞動者就會對生產有一個更高的要求。
總之,生產力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在以生產力的三要素為主要內容的作用下形成的雙向循環(huán)和動態(tài)平衡過程,而這一動態(tài)過程的原動力就是對于勞動者而言的生產時間的稀缺性同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注釋:(1)劉強.生產力內部規(guī)律與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反思.求索2004.4
參考文獻:李平心.論生產力問題三聯(lián)書店1980
劉強論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理論導刊2003.6
精品范文
10生產調度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