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遺傳學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遺傳學的主要內容

篇1

一、《普通遺傳學》網絡課程的主要內容

1.課程學習。本課程的任務是系統(tǒng)地講授遺傳學的基本原理和遺傳分析的基本方法。通過遺傳學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學會應用遺傳學基本原理分析、解決遺傳問題;通過介紹現代遺傳學發(fā)展的最新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及實驗設計能力,并使學生對遺傳物質的本質、遺傳物質的傳遞、遺傳物質的變異及遺傳信息的表達與調控有一個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遺傳學的三大規(guī)律、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數量性狀遺傳、細胞質遺傳、染色體畸變、遺傳的分子基礎、群體遺傳等。網絡課程充分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明確了課程的教育目的、教學要求、教學所用的教學教材、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設立了六個模塊: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錄像、專題講解及前沿進展。教學課件涵蓋全部的教學內容,教學錄像包含理論和實驗教學的重點難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行安排學習,教學課件結合錄像,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在專題講解一欄中設置了遺傳學中三點測驗、遺傳力計算、遺傳疾病在人類家系中發(fā)病的概率等。前沿進展則將其最新遺傳學進展、文獻及報道的內容及時上傳,讓學生盡早了解遺傳學的最新突破。

2.知識拓展。遺傳學的發(fā)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網絡課程中適量地介紹遺傳學領域研究的前沿知識及社會生活中人類健康的熱點問題,有效地擴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提高學習熱情。該部分包括視頻資源、電子書資源、期刊文獻資源三個模塊。對普通遺傳學知識來說,一幅直觀的圖片或者一段flas的教學效果要遠勝過授課者的講解。因此,在本部知識拓展中,制作者搜集和制作了大量圖片、flas及視頻,充分展示了遺傳學的知識點,直觀性強,突出了教學重點。網絡課程中還提供了實驗技術視頻,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畸變制片,果蠅唾腺的剖取及果蠅唾腺染色體制片的等多種基礎實驗技術。

3.交互學習。交流互動學習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學生通過網絡進行互動,對課程難點進行討論答疑,及時反饋學習效果,此信息溝通平臺增強了網絡課程的交互性。該部分包括課程作業(yè)和討論答疑版塊。其中討論答疑版塊是專門為學生答疑解惑提供一平臺,涵蓋課程討論區(qū)、常見問題、自動答疑和郵件答疑幾種形式。課程作業(yè)由教師在線給學生分班、作業(yè)、修改并完成批閱。學生可以在線上直接完成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教師將批改后的作業(yè)重新上傳網上并做出總結。除此之外,設有通知公告一欄,有信息及時通知每一位學生。

二、《普通遺傳學》網絡課程特色

1.學習資源多元化,教育資源互補,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1)課前網絡預習:主要通過教學大綱來預習。教學大綱中包含了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學生通過該部分內容,可有重點地掌握、熟悉和了解部分知識內容。(2)課后學生可通過課件和錄像的學習以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同時可以通過專業(yè)書籍、參考資料等加深印象,鞏固知識,了解遺傳學的研究進展。(3)自我測試:自我測試可以檢測學習內容是否掌握。每章課后提供有習題,包括單選題、填空、名詞解釋、問答題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在線測試可就相關章節(jié)或全部內容進行自測,自己評估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方便學生檢測自己知識的薄弱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突破時空界限,讓學生有充分發(fā)言的平臺。在網絡課程的界面上,可以是同步教學,亦可以是異步教學。學生瀏覽了課程上的內容,針對有疑慮的問題在討論版上提出來,師生、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群體討論,也可以通過郵件答疑的方式向老師提問。這就要求教師密切關注討論進展,及時進行正確引導。教師留有的電子作業(yè),對于基礎知識的客觀題可以提供標準試題或答案,而對于思辨的主觀題教師可以提供題源或涉及的相關知識點。教師要進行學生作業(yè)的評閱,優(yōu)秀的作業(yè)可以公開展示,以資鼓勵。對于有問題的作業(yè),可個別交流,一方面可維護學生自尊心,另一方面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

三、結語

課程網絡平臺為全面促進教學改革和增強教學效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學生對網絡課程的評價中,有90%的學生對網絡課程表示肯定,認為遺傳學的網絡課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其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及相關知識點的自測提供了平臺,同時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在網上交流討論,避免有疑問找老師不方便的現象,可以很好地與教師及時溝通并解決疑難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2]。通過自測題檢測自己知識的薄弱點而查漏補缺,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其實網絡化教學和課堂教學各有優(yōu)點,二者相互區(qū)別但又相互聯系[3]。網絡化教學可以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使普通遺傳學這門課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但網絡課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比如內容不能及時更新,學生上網條件有限,從而限制網絡課程的運用。因此,今后應根據教學實踐不斷摸索和總結,不斷改進,揚長避短,才能發(fā)揮網絡課程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祖洞.遺傳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篇2

基于MC法的MDS細胞遺傳學檢測的研究進展

染色體危度分層系統(tǒng)

細胞遺傳學分析對于MDS有獨立預后價值,1997年IPSS國際預后系統(tǒng)是染色體、外周血細胞及骨髓原始細胞計數共同構成,但是在IPSS中有兩個問題:一是有明確預后意義的染色體異常種類太少,只有預后好的正常核型,20q、5q~、Y及預后差的7號異常、復雜核型,而其它核型數量眾多、種類繁雜的細胞遺傳學異常被籠統(tǒng)歸入到了預后中等的一組,而這些歸屬于中危組的染色體異常是未被統(tǒng)計學證實的;二是許多血液學專家認為,IPSS預后積分系統(tǒng)中染色體的地位過輕。如Haase1認為,在IPSS系統(tǒng)中預后好的染色體與原始細胞<5%都積0分,預后中等的染色體和原始細胞為5%-10%的同積0.5分,預后差的染色體積1.0分,11%-20%的原始細胞積到1.5分,21%-30%的原始細胞積到2.0分。然而伴有原始細胞計數達21%-30%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1.7個月,和伴有預后差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相當(其中位生存期為11個月),所以細胞遺傳學在IPSS積分系統(tǒng)中的地位明顯被弱化了。根據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等MDS中心的大量細胞遺傳學資料,1286名患者只是接受了支持治療,由于樣本量大,且有大量患者只接受支持治療,能反映MDS的自然病程,Haase等0提出了令人十分信服的染色體危度分層系統(tǒng)。在其預后系統(tǒng)中(表1)可以發(fā)現很多不同于IPSS的預后信息:首先,危度組被分為4組,不同于IPSS的3組;第二,明確預后意義的染色體內容多,不僅包括了常見的正常核型,20q-.5q-.-Y,7號異常、復雜核型等核型,也包括其它較少見的類型。例如預后好的染色體除了IPSS中的正常核型、20q-,5q-及-Y之外,12p-、11q-、+21、11(q23))及任何包括5q^的異常也被證明是預后良好的。第三,對于某些具體核型的預后信息與IPSS不同,在危度分層系統(tǒng)中,7號染色體異常被劃分到中危2組中,高危組的內容是大于3種染色體異常,這和IPSS中高危組的內容是不同的。另外,對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三體8,在新系統(tǒng)中被劃分為中危1組,預后較好??傊孪到y(tǒng)對于MDS的預后能給出更為詳細準確的預后信息,同時對于治療也具有指導意義。

此外,Pozdnyakova等13報告了1029例原發(fā)性MDS患者的預后情況,得出了不同于IPSS的一些細胞遺傳學信息。該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按照IPSS的關于細胞遺傳學中等預后的定義,發(fā)現該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從10個月到69個月不等,充分證明了IPSS系統(tǒng)關于中危染色體的定義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7q^的預后較-7為好,中危生存期分別為26個月與8.5個月,二者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12p-與11q-預后好,這與Haase的危度分層系統(tǒng)一致;3q異常及三體19預后較差,這不同于Haase的結論;i(17q)與+11預后偏差;der(1;7)被證明預后較好,中位生存期為45.5個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觀察的結果可能受藥物治療的影響,因為其中有部分患者接受了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或者剌激因子的治療,而這些藥物有可能改變MDS的自然病程,所以這些結論要謹慎對待。

中國MDS患者細胞遺傳學特征與西方的異同由于人種和地域的差異,亞洲人與西方MDS患者具有不同的遺傳學及預后特征,其不同之處首先表現在MDS的細胞遺傳學構成上。麻柔等[4報告,MDS發(fā)生頻率較高的染色體畸變率依次為:+8,40/20q--7/7q--5/5q-,-y,+9及復雜改變。

報告了283例MDS患者的染色體核型分析,發(fā)生頻率依次為+8,-20/20q-,-Y,異位型,-7及7q-,+9,5q-。Wang等^報告了483例中國成人原發(fā)MDS的畸變率從高到低依次為:+8、20q^J/7q、5q-。而西方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為5q-a’3,占到整個MDS病例的20%-30%。由于細胞遺傳學的構成不同,常用的預后系統(tǒng)如IPSS是否適合中國人是需要驗證的,因為在很多預后系統(tǒng)中,細胞遺傳學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Wang等0回顧性地分析了435例中國成人原發(fā)MDS,同時評估了WHO分類模式及6個預后積分系統(tǒng)的預后價值,得出如下結論:在預后生存方面,包括IPSS在內的5個積分系統(tǒng)被證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是WPSS不適合預測生存。在預測白血病轉化方面,IPSS被證明是不合適的,西班牙積分系統(tǒng)最適合中國MDS患者的白血病轉化預測。在運用WHO分類模式預測預后生存時,在RA或RARS與RCMD之間未見到統(tǒng)計學差異。結合國內運用預后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IPSS積分系統(tǒng)用來預測MDS患者生存是可信的,根據IPSS對于染色體危度的定義,預后好的染色體組其中位生存期為37.2個月,中危組為26.1個月,預后差的染色體組為9.7個月。另外,雖然WHO的分類本身具有預后意義,但是在預測RA或RARS與RCMD預后時需要注意,因為在中國RA或RARS與RCMD患者的生存預后之間未見到統(tǒng)計學差異。

MDS出現遺傳學變化的預后意義目前,關于MDS患者在診斷后出現細胞遺傳學變化的發(fā)生率及其對于疾病的預后意義研究較少。Ber-nasconi等&]追蹤了153例MDS患者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染色體變化(chromosomeexchange,CE)情況,在經過長達45.2個月中位隨訪期期間,30.7%的患者出現了CE,其中有26.1%的患者在疾病進展之前出現了CE。出現CE的患者死亡率及疾病進展風險較未出現CE的患者分別高7倍和36倍,并且對于總體生存率的影響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Wang等8對85例中國成人原發(fā)性MDS患者進行了染色體的復查,結果18例(21.2%)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了額外的染色體異常(11例)或原來為正常核型者變?yōu)楫惓:诵?7例),在25.1個月中位隨訪期結束后出現CE的18例患者中的12例死亡。另外,8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3.1個月,出現CE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5.8個月,而沒有遺傳學變化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為45.4個月,其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并且有遺傳學變化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也高于沒有出現CE患者。

基于SNP^A或aCGH法的MDS遺傳學的研究進展

常規(guī)MC法、SNP^A、aCGH三者優(yōu)缺點的比較運用常規(guī)MC法檢測MDS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率只有50%左右,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大約50%的MDS患者為"正常核型",MC法對于這部分患者,尤其是低危MDS患者的診斷、治療、預后常會有_定的困難。所以提高這部分MDS患者的遺傳學異常檢出率就顯得十分重要。Tiu等B]推定,MDS的細胞遺傳學低檢出率是由于MC方法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分辨率低、依賴于分裂相細胞、不能檢出單親二倍體(UPD)等。與傳統(tǒng)MC方法相比,SNP4及aCGH技術則具有很多優(yōu)勢,且能克服MC方法的很多缺陷(表2),因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

SNP-A聯合MC法對于MDS遺傳學檢出率的提高及其預后分層的影響

SNP聯合MC法能夠做到優(yōu)勢互補,Tiu等M認為SNP-A能夠補充MC,提高MDS及其他髓系惡性血液病的診斷及預后水平,并且對于指導治療也有意義。為了驗證上述觀點,他們選取了430例患者,其中MDS250例,MDS/MPD95例,繼發(fā)于MDS的AML85例,分別做常規(guī)MC、SNP-A分析。結果表明,SNP4聯合MC較單純MC法有更高的遺傳學異常檢出率(74%vs44%,P<0.0001)。Thiel等根據SNP檢出的新染色體異常具有獨立的預后意義,提出了新的MDS預后分組(表3),提高了MDS預后的精確性。早前Gondek等&2的研究結果也揭示SNP4對于MDS遺傳學的研究價值,他們運用SNP-A分析了174例患者(其中MDS94例,MDS/MPD47例,繼發(fā)于MDS的AML33例),發(fā)現78%的MDS患者有染色體異常,而MC法檢出率只有58%;同時,對MC正常的患者分為2組,1組為MC和SNP4檢測結果均正常,另1組為MC檢測結果正常,而SNP4檢測結果異常。2組生存期分別為39個月和16個月,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證明了通過SNP4發(fā)現的新的染色體核型異常有更差的預后。與Tiu及Gondek的研究相比,Heinrichs13等則認為,SNP對于MDS的檢出率并不高。在對33例經MC檢查為"正常核型"MDS患者的SNP分析發(fā)現,只有5(15%)例患者檢測到了異常,包括4例患者有UPD和1例患者有3個單獨的"微缺失",有3個UPD分別涉及到3q、4q、17p,另外有2例患者涉及到7q染色體,按IPSS積0分,都屬于低危,但是臨床隨訪發(fā)現,這2例患者分別在10個月、12個月后死亡,進展十分迅速,伴有7qUPD的MDS患者是否和7q-/j-樣同屬于高危MDS則需要進一步大樣本的驗證。aCGH在MDS遺傳學檢測中的應用及其對于MDS預后分層的意義

StarczynowskiM等運用aCGH分析了25例伴有"正常核型"的MDS患者,并根據檢測結果把患者分為2組,1組患者具有大于3Mb的總基因異常,另1組則小于或者等于3Mb總基因異常。結果發(fā)現,前組患者的生存期短于后組,且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Thiel等對125例經MC法檢查為正常核型的MDS患者進行CGH分析。結果發(fā)現,有42例(39%)患者的染色體存在非平衡異常,這些患者和其余患者相比具有更差的預后(26個月vs57個月,p=0.002)。在這4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異常涉及到4q、5q、7q和21q,這些異常染色體的預后意義不明,另外的34例患者則為個體拷貝數異常。Praulich等的研究也顯示,運用aCGH能檢測出低頻率的隱性染色體異常,這對于MDS的診斷及預后將會帶來重大影響。

小結

篇3

1留學生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1語言交流障礙

課堂上教學知識的傳授及課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均離不開語言的媒介[3]。首先,大部分留學生留學之前均沒有接受過漢語言的專業(yè)培訓,漢語基礎較為薄弱,雖然具備了簡單的漢語溝通能力,但是對于專業(yè)漢語詞匯仍然欠缺。其次,一些留學生英語口語發(fā)音中也帶有較為濃重的地方口音,本校大多數教師均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在英語口語表達上還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與留學生溝通交流。因此,語言是留學生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克服的一個障礙,也是教師教學授課中面臨的一個難題。

1.2文化基礎參差不齊

留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國家,每個人的文化基礎水平各有差異,對于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能力不一。此外,本校開設的醫(yī)學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其所在國家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由于之前沒有深入了解不同國家醫(yī)學遺傳學教學授課內容之間的差異,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未能與留學生的本國基礎教育相互銜接和互補,甚至導致了某些知識點的重復授課。

1.3學習及思維模式的差異

不同的留學生所受教育的程度、生活成長的環(huán)境不盡相同,因此,其思維模式也與國內學生有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多數留學生善于思考,自主學習能力較強,思維較為活躍,喜歡向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或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4]。

2提高留學生“醫(yī)學遺傳學”教學質量的措施

2.1充分了解學生

教師在授課之前,首先要了解留學生的文化背景、語言交流、文化基礎及所在國家的授課方法等情況,這對教師順利進行授課和降低師生之間語言交流障礙是十分必要的。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受教育層次后,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或補充一些基礎知識。例如,在講授單基因遺傳病遺傳的時候,部分留學生對孟德爾遺傳定律并不是很了解,教師在授課之前會補充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這樣有利于隨時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完善留學生教育的課程方案。2.2課前認真?zhèn)湔n

教師認真?zhèn)湔n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5]。針對留學生的備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2.1備教材及教學大綱教師要確定所選用的《醫(yī)學遺傳學》教材及留學生用的參考書籍,如Daniel等編寫的《Genetics》,并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師要掌握教材和所授內容,此外,還要對學科前沿進展進行適當地補充和介紹。2.2.2備教案針對留學生教學,教師應撰寫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教案。教案應包括課程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熟悉內容及自學內容等。此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啟發(fā)式的問題,引導留學生去思考。2.2.3備課件課件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載體,要體現出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重難點。教師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可適當增加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動畫或視頻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中文字數要適宜,要有助于降低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2.2.4課前試講課前試講有助于教師更加熟悉授課內容,試講可先在教研室內部進行,有經驗的教師給予適當的建議;再面向留學生代表進行,以調整和完善教師授課的方法和內容。2.3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教師授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留學生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6]。針對留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本校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全面加強留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教學效率。2.3.1開展“病例導入式”(CBI)教學模式CBI教學模式是指以一些經典的案例作為素材,與教學宗旨相結合,以教師“啟發(fā)為主、引導為輔”的教學模式[7]。在教學中引入一些臨床的病例,開展CBI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水平[8]。CBI教學法已經廣泛應用于法醫(yī)學等一些醫(y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9]。醫(yī)學遺傳學這門課程本身與人類疾病聯系緊密,采用CBI教學模式就是在授課中引入臨床病例,教師對典型病例進行描述,引導留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該病例可能的發(fā)生機制、治療方法和預防策略等。例如,在講授遺傳咨詢時,教師引入以下一個病例:丈夫患多指癥,妻子正常,第1個孩子是兒子,患白化病。這對夫婦詢問:再生一個孩子同時患多指和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并得出結論。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留學生對一些常見的遺傳疾病及其再發(fā)風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初步掌握了遺傳咨詢的基本步驟。2.3.2導入“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在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讓留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遺傳咨詢過程,主要包括:通過對患者病史和家族史的咨詢、繪制遺傳系譜圖等診斷疾病,確定該疾病的遺傳方式,對子代再發(fā)該疾病的風險進行估計,提出應對措施,如進行產前診斷、不再生育、人工授精等。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有效地調動了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增加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2.3.3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課件,適當增加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素材,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10]。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師和留學生之間的溝通障礙。2.3.4鼓勵留學生課堂外自學及加強課后輔導單純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互聯網和圖書館資源較為豐富,因此,應鼓勵留學生在課堂外進行自學。學校圖書館可購買一些與醫(yī)學遺傳學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籍等,并介紹互聯網上的一些精品課程給留學生,幫助其更好地理解醫(yī)學遺傳學課程的內容。另外,本校還利用網絡交流軟件如微信、QQ、E-mail等,在課后與學生隨時進行溝通交流,能夠及時收到留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反饋信息,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思路;同時又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篇4

關鍵詞:學習技能;遺傳學;布魯姆;目標教學;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140-02

當前的生物學教學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知識的不斷積累使得講授內容越來越多,對它們如何選擇和怎樣配置眾說紛紜;二是該專業(yè)的學生相當一部分之后從事與生物學沒有直接關系的工作,如何不讓他們的學習活動看似無用讓人焦灼。在不可能吸收所有知識以及不一定用得上的情況下,師生雙方都開始看重教育的創(chuàng)新職能。大家的共識基本上是,教育要通過專業(yè)知識教學這個載體,最后達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目的。針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國內外在生物學教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開展布魯姆認知水平目標教學[1]。

本杰明?布魯姆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六個水平,頭兩個水平即知道和理解代表著較低等的認知技能,第三個水平即應用處于過渡區(qū)間,而后三個水平即分析、綜合和評價屬于較高的認知層次。不管對于老師的授課還是學生的學習,應用布魯姆體系都能明顯地促進認知,特別是有益于復雜認知技能的提高[2]。然而如何進行布魯姆評價有著很強的技術性。本人在湖南吉首大學已執(zhí)教遺傳學四年,從培養(yǎng)學生能力出發(fā),在理論課和實驗課中一定程度上踐行了布魯姆認知水平評價體系。

一、理論課中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建立問題體系

本人為理論課備課設定了兩大任務,一是參閱多本教材以完善知識結構或者增加講解素材,另一個就是根據布魯姆認知層次體系設定問題。設定問題之前明確本堂課的核心內容,然后重溫布魯姆各個認知水平的定義特別是動作標簽,最后精心設計出六個讓學生回答的問題,當然它們分別對應于布魯姆的六個認知層次。有時,既定的教學內容比較淺顯單一,從而難以編制出代表不同水平的問題。這時,增加知識點從而使課堂講授有更宏大的主題,有助于建立層次分明的評價體系。

(二)剖析科研論文

我們嘗試讓學生上臺做遺傳學方面知識的報告,發(fā)現他們的學習活動多半只是匯編資料,從應用到評價的能力基本上沒有得到鍛煉。為了引導學生向高水平認知能力攀升,理論課設置了論文剖析部分。以組為單位,學生首先按照自己的興趣選取遺傳學領域的研究性論文,然后課外時間對它進行研讀,并做好課堂匯報文件。上課時,小組中一人單獨或者多人接力上臺講解該論文,并剖析該論文的價值所在和不足之處。課堂時間充裕的話,還可以開展問答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強化了教學效果。

(三)科學制定試卷

筆試時基本上采用客觀題而盡量減少主觀性評分,這樣試卷中有很多的選擇題,簡答題也分成小而具體的得分點。分析2015年這樣的期末考試后發(fā)現,在四十個單項選擇題中,119個學生中90%以上答對的題目有13個,80%-90%答對的有8個,60%-80%答對的也有8個,40%-50%的有6個,而20%-40%的有5個。在下次考試中,較容易的題更可能被棄用,而對于錯誤率較高的題首先分清是試題表述不清還是相關知識點的確難懂,然后加以調整并繼續(xù)運用??傊?,保證試卷有一定的難度高低,從而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我們還注意到,有一半的題目不管其難易程度,表現出了男女性之間的差異,并且是女學生的表現普遍較好。那么,這些性別差異性考題也需要認真調整。

二、實驗課中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一個長達10年的入門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中[3],人們比較了通常的一周一個主題的實驗安排和新提出的兩周甚至十四周一個主題的實驗安排;結果發(fā)現,后兩種實驗安排中學生的能力提高更多,并且暗示實驗主題越少學生的能力收益越大。在新的課程中,學生有更多可供支配的時間,并且受到鼓勵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老師要求學生在實驗中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展開調查和結果,這是學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關鍵。然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該課程中學生要先后完成一系列實驗并最后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即要采取一種作者形象地稱之為“流”(stream)的形式。每個學生置身于同樣的“流”,即運用相同的技術方法去開展研究。然而,他們各自著眼于不同的科學問題,如運用基因的克隆測序技術有的研究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而有的想進行親子鑒定。其實,實驗課程可以圍繞一個科學問題而成形,并且各個項目之間是一種并聯的關系;即每個實驗從不同角度提供證據,任何一方面的結果均能一定程度上詮釋主題。類似地,我們把這種向目標集中的實驗安排叫做“匯”,而傳統(tǒng)的各實驗之間幾無聯系的安排類似“池”。為了探討“匯”式實驗教學與學生認知能力提高的關系,我們嘗試了在實驗中增設內部對照的策略。

在這個改革中,首先凸顯了實驗課程涉及的主題。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染色體及其DNA,并且許多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已被測定,所以本課程的所有實驗項目分別設定為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DNA分析和染色體分析。在生物信息學分析中,首先通過瀏覽基因組而說明基因位于哪個染色體的什么區(qū)域、正鏈還是負鏈編碼、外顯子-內含子邊界、在群體中發(fā)現的變異、轉錄本的數目和差異、翻譯出的氨基酸序列。然后,運用BLAST程序從多個物種中提取基因的近似序列,用CLUSTAL軟件獲得它們的多序列比對,最后在MEGA界面中完成基因樹的構建。該主題的實驗的一個明確指向就是重復基因的進化。染色體水平的所有實驗都以大蒜為材料,步驟主要有材料的預處理、固定、解離、染色、壓片以及最后的觀察,該水平的實驗旨在進一步認識細胞分裂和DNA復制的關系。DNA分析涉及細菌的液體培養(yǎng)、質粒提取、PCR以及電泳,爭取深入理解基因型和表現型以及突變型與野生型等基本概念,并初步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的轉錄和翻譯以及操縱子調控。

設立實驗的內部對照是“匯”式實驗教學的一個變種。在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時,指定分析2到3個基因,它們屬于一個基因家族,但位于基因樹的不同分枝上,并且具有不同的功能。

我們的初步調查發(fā)現,僅僅到這里并寫出一份實驗報告幾乎不能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躍升,其原因可能是一直到這里都沒有明顯的更高級的比如評價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所以,為了確實保證這種形式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建立了評價和反饋體系。三個層次的實驗最后產生三份實驗報告,每份報告由該組的學生共同撰寫,主要內容為實驗結果和問題解答。每個層次的實驗結束后,接下來的一次課用于評價實驗報告,此時每個小組對其他組的每份報告指出至少一個不足之處并將意見寫在報告末尾。對于意見,有時學生自己通過努力能夠較好地解決,有時需要師生一起討論從而找到思路。最后,每組的每個成員分別在報告之后簡要指出整個實驗學習中印象最深刻的環(huán)節(jié)。老師將給實驗報告一個分數,但重要的是將實驗報告與心得體會結合起來,根據布魯姆認知水平體系去確定學生能力提高的狀況。

三、結語

國內外的實驗證明,布魯姆的認知能力評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在大學生物學教學中也能大展拳腳。為此,本人在遺傳學教學中,一邊竭力領會該理論和熟悉其手段,另一方面大膽提出措施并加以周密運用。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本人還特別注意在其中貫徹其他的教學理念如同伴學習和形成性評價。然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對于課堂也是如此,這給組織布魯姆的認知能力目標教學特別是估計其教學效果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不過,遺傳學教學改革在不斷進行[4,5],相信將有更多教育教學工作者來為如何提升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獻計獻策,從而推動世界的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貴生.國外的大學生物學教學創(chuàng)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08-109.

[2]Crowe A,Dirks C,Wenderoth MP. Biology in bloom:implementing Bloom’s Taxonomy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in biology.CBE Life Sci Educ,2008,7(4):368-81.

[3]Luckie DB,Aubry JR,Marengo BJ,Rivkin AM,Foos LA,Maleszewski[JJ. Less teaching,more learning:10-yr study supports increas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less coverage and more inquiry. Adv Physiol Educ,2012,36(4):325-35.

篇5

為加強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工作的領導,進一步促進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科學化、規(guī)范化,提高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質量,逐步建立??漆t(yī)師培訓制度,衛(wèi)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委員會。

衛(wèi)生部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委員會由衛(wèi)生部、有關部委、部分衛(wèi)生廳(局)、高等學校、社團組織和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的代表及專家組成。

衛(wèi)生部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委員會的任務是在衛(wèi)生部的領導下,對全國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協調和管理;開展全國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政策的研究;擬定全國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規(guī)劃和管理辦法,并組織實施。

衛(wèi)生部畢業(yè)后醫(yī)學教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落實委員會確定的各項工作,處理日常事務。辦公室設在衛(wèi)生部科教司。

為促進檢驗醫(yī)學的發(fā)展,推動我國血液學、體液學及臨床輸血水平的提高,加強檢驗與臨床的結合,擴大對教學、科研、臨床醫(yī)學與檢驗醫(yī)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由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主辦、湖北省醫(yī)學會承辦的全國“血液學、體液學、輸血學”學術會議將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麗的東湖之濱――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行。

大會將邀請血液學、體液學、血栓與止血、輸血等著名專家做專題學術報告,并從會議投稿論文中遴選出優(yōu)秀論文進行大會專題學術交流。錄取論文的參會代表可獲得論文證書,所有參加會議的代表可獲得國家級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學分。 學術會議征文要求

(一) 征文領域

血液學檢驗 體液學檢驗 血栓與止血

臨床輸血 基因診斷 質量管理

實驗室管理與認可

(二) 征文的主要內容范圍

1.血液學檢驗

常規(guī)檢測標準化及質量控制

新的檢測方法及指標在血常規(guī)檢測中的應用

血細胞鏡檢規(guī)則的制定及應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質量管理

貧血與白血病的形態(tài)學特征

關于血液病的基礎研究

2.體液學檢驗

尿液常規(guī)檢測標準化及質量控制

腦脊液、胸腹水常規(guī)檢驗與形態(tài)學

常規(guī)檢驗與遺傳學分析

其他體液檢驗與質量控制

3.血栓與止血

新的檢測方法在血栓與止血檢驗中的應用

項目的優(yōu)化組合用于血栓病與出血病的篩檢

關于質量控制,檢測標準化

關于血栓與止血的基礎研究

4.臨床輸血

臨床輸血安全與成分輸血

臨床輸血質量控制和管理

臨床輸血新技術、新進展

免疫血液學

5.基因診斷

細胞遺傳學檢驗

疾病的分子學診斷

6.實驗室管理及其他

醫(yī)學實驗室認可

醫(yī)學實驗室的現代化管理、檢驗結果的溯源性和檢驗過程的規(guī)范化

臨床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及實驗室質量管理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證檢驗醫(yī)學

計算機網絡化、信息化在檢驗醫(yī)學中的應用

檢驗與臨床的溝通

檢驗醫(yī)學教育的新技術、新進展、新方法、新經驗

(三) 大會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開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研究性論文、綜述、工作報告、經驗交流等,來稿請寄全文和800字以內的摘要各一份。

2.論文摘要語言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編輯,DOC文件格式,A4紙打印。中文用宋體,不超過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體,不超過300字,單倍行距。

3.論文提交方式:

(1)通過電子郵件附件形式發(fā)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關本次會議的動態(tài)信息請上網查閱:jinyi.省略/

(2)如電子郵件發(fā)送方式確有困難的,也可將論文打印稿及軟盤用郵件方式郵寄。

來稿請寄:湖北省 武漢市 漢口 解放大道1277號協和醫(yī)院檢驗科 崔天盆收

篇6

微博ID“冷笑話精選”曾過一個段子,“在這個寂寞的世界,除了10086會主動給我發(fā)信息,除了10086會馬上接我電話,除了10086會在意我的花費……一個人的世界,除了10086,誰還會想起我、會在乎我!”該段子被超過一萬次轉發(fā),更有網友建議把10086設置為自己喜歡的人,這樣就能經常收到他/她的短信了。

寂寞是這個時代的通病,除了剩男剩女,留守兒童、中年男女、垂垂老者都是患者。可誰來治我們的寂寞???最近許鞍華的《桃姐》熱映,一部沒有三角戀、沒有宮斗、也沒有特效而且節(jié)奏緩慢的文藝片,竟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原因誠如某周刊的社論標題所言,“《桃姐》是一劑恰逢其時的藥”,它所傳遞的真實、溫情和質樸,恰恰是這個大家都感到“寂寞空虛冷”的時代所稀缺的。

備選銳詞

【一國兩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把PM2.5正式作為重要項目提出,具體操作是2012年實現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直轄市省會監(jiān)測,2015年才在全國各地監(jiān)測,鐘南山認為:“如果沒有全國性的監(jiān)測,如果沒有多部門協作的節(jié)能減排、改善生態(tài)的具體措施,我想在全國范圍內控制嚴重污染是一句空話。大氣污染不是孤立的,廣東與香港、澳門可以‘一國兩制’,但不能‘一國兩氣’。”

【73條】3月14日刑訴法修正案獲人大表決通過。其中第73條引發(fā)網民關注和爭議,因為它意味著當有人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時,在“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況下,警方可不通知家屬對其進行羈押。知名律師陳有西微博稱,張明渝失蹤三天,家屬報案,無人受理,就是73條“不通知條款”的現實版。他說:“現在支持這種混賬立法的人,不管現在權勢多盛,他自己或他的后代終會自食其果?!?/p>

【死前日記】死前日記(Ending Note)即坦然接受每個人終有一天會死于非命的事實,用日記的形式記錄每天的行動,簡言之就是面對死亡倒寫自己的生活。死前日記可以由一個人來記錄,也可以由家人共同書寫,目的就是希望在辭世后通過該日記能讓自己在大家的記憶中復活。死前日記在日本中年男女中較為流行。

【27歲定律】男人從27歲才開始真正的成長,女人從27歲開始青春美貌逐漸消退,然而,很多女人會選擇在27歲時跟男友說分手,這就是 “27歲定律”。 通常一個女人在25歲左右,對新奇的服飾妝容興趣開始降低,開始厭煩無規(guī)律的夜生活,并且會向往婚姻。男人從27歲開始,才會慢慢開始想到結束之前一些幼稚且無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而他們的真正成長,還要等到婚后孩子的出生。

【拍照點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新推出一項上課點名法。每節(jié)課上課前,學習委員會拍攝教室里老師和到課同學360度的全景照,課后將照片上交給學院,學院根據照片“揪出”缺課的同學。該查出勤情況的辦法被同學稱為“史上最嚴”大學點名方式。有網友稱“嚴格又如何,就怕人到心不到”。

【花期預報員】繼旅游體驗師、試睡師、遛狗師等新奇職業(yè)后,當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浪漫職業(yè):花期預報員,一種報告各種花開放日期的職業(yè),預報員們通過每天觀察花的長勢情況,預測開花的花期?;ㄆ陬A報員根據花的種類分類,分為梅花花期預報員、桃花花期預報員等等。

篇7

【關鍵詞】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師德

微生物學是高校許多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很廣的學科。近幾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fā)展,微生物學及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廣泛地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1]。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應立足課程基本要求,緊密跟蹤國際最新進展,選用和參考國內外優(yōu)秀教材及教學課件,大膽改革,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研究。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必要、完整、可拓展延伸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使學生具備實踐技能和研究技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探討

微生物學課程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yè)三年級學生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普通生物學等課程,所以對部分微生物的特性和形態(tài)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之后,學生還將會接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課程,所以微生物學課程是一門承上啟下的課程,它不僅回顧了以前的部分內容,還直接影響到后續(xù)課程的學習。

(一)教材的選擇

目前,國內市場上與微生物課程有關的教材有很多種,主要內容大多包括微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功能、培養(yǎng)基配制及其滅菌、微生物的生長與控制等等。由于在開設微生物課程之前有遺傳學、生物化學等課程,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我們確定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德慶先生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因為這本教材重點難點突出,章節(jié)之間分類明確,有助于我們在內容選擇安排上做工作,可以做到就重避輕,能較好地滿足理論教學要求。同時,我們還指定了沈萍和黃秀梨編寫的《微生物學》作為主要參考書。

同時,要求教師在平時密切關注本學科在各行業(yè)中的發(fā)展應用,關注與之有關的各種新聞報道并有意識地把它們記錄下來。還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一些當前的新技術、新問題、新知識,學生就能認識到本專業(yè)在現階段和未來對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或者說認識到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都是可以用本課程的原理來解釋的,興趣逐步加重。如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等,這些病毒的結構教材上沒有,我們需要及時給學生介紹它們的結構特性,使學生了解它們?yōu)槭裁从腥绱丝斓姆敝乘俣取?/p>

(二)減少重復、補充實例

周德慶先生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這本教材最大的特點是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對原理的解釋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突出介紹了學科的重點、難點以及生長點。但是對已經學過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及遺傳學的大三學生來說,部分內容有重復,如微生物形態(tài)、傳染與免疫、遺傳與變異等章節(jié),同學們在遺傳學與細胞生物學等課程中已經學過,再詳細給學生講相當于是炒剩飯,只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所以我們在課堂內容安排的時候盡量避免把時間耗在這方面的理論知識上,而是給學生補充更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例。如在介紹細菌的形態(tài)桿菌時[2],舉例破傷風桿菌,介紹一農民被泥土中帶銹鐵釘刺傷的例子,然后講解破傷風桿菌的各項生物學特征,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參考所學知識解釋病因和預防措施。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到主動完成學習。

(三)開展課堂討論

為了從根本上克服學生圍著教師和書本轉的弊端,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我們在課堂上精心安排了幾次課堂討論。因為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梢约由顚W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學們相互交流意見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討論課都是由老師課前布置預習內容和討論題,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由學習委員主持討論課。整個討論課氣氛十分活躍,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課后學生們都反應這種上課形式很好,這種形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四)實驗教學改革

高校要適應新世紀科技發(fā)展和社會日益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高素質、有創(chuàng)新和探索精神的綜合性人才[3]。搞好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對加深學生對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4]。所以,實驗教學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輕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過分強調理解教學的傾向十分嚴重。所以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十分注意實驗教學的改革。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微生物個體微小,看不見,摸不著,只有通過微生物學實驗才能對課堂講授的知識加深理解,因此介紹了微生物的形態(tài)后首先就是讓學生進行微生物的觀察實驗??紤]到微生物實驗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我們設計的實驗內容有微生物的形態(tài)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絲狀真菌的形態(tài)觀察和菌落特征觀察等);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測定(乳酸發(fā)酵,酒精發(fā)酵,抗生素抑菌實驗);培養(yǎng)基的制備和微生物的分離(平板計數法)純化等。通過這些實驗內容的學習,學生將系統(tǒng)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態(tài)、菌落特征、微生物的生長現象、生理生化特征等等,有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習該課程的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

(一)注重平時成績

為避免部分同學上課分心或做與本課程無關的事情,所以要求同學們上課做筆記,并且將筆記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筆記要在考試后上交,且不接受復印件的形式,這種做法其他課程都很少見。同時組織、鼓勵學生利用網上的討論園地就相關知識發(fā)表意見,進行討論。

所以在最終計算成績時,微生物學的期末考試只占總成績的60%,平時成績占40%。其中平時學習20分、平時作業(yè)0~4分、課程學習筆記0~4分、學習交流(教學論壇、課堂問答、個別交流、參與教學工作)0~12分,每一項都有非常具體的加分細則。剛開始老師在課堂上宣布這樣的記分方法時,教室里一片嘩然,但一個學期后,學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避免部分同學的懶散情緒。

(二)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

當今信息時代,科技迅速發(fā)展,新知識的總量不斷增加,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機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迫切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變革[5]??紤]到微生物學的特點,結合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把微觀世界用多媒體的手段宏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學習概念和理論的同時,能夠聯系實際,使課堂教學增加趣味性,亦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介紹噬菌體的侵入宿主細胞的過程的時候,可以通過動畫形象地表示出來。由于很多圖片動畫直接取自國外原版教材,使圖片非常清晰,說明也很詳細,講授過程中偶爾穿插一些英文,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采用啟發(fā)式教學

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必須追求課堂教學的藝術性,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去探索,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

啟發(fā)式教學,是一種積極的雙向的教學方法。采取啟發(fā)式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充分調動教學中各種因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例如,在介紹噬菌體的增殖過程時,噬菌體首先要侵入宿主細胞,可讓學生先思考是否是整個噬菌體進入宿主細胞,還是只是它的組成成分蛋白質或是核酸之一進入宿主細胞。老師再旁敲側擊,使學生主動分析找到正確答案。

三、扮好教師的角色

近來對在校部分大學生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教師師德的評價和所學專業(yè)的喜好程度有直接的關系。學生常常對自己不認同的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選擇排斥的態(tài)度,而且抱怨教師課堂傳授的知識陳舊,與專業(yè)的最新發(fā)展相差甚遠。而教師經常抱怨現在的學生難教,缺乏學習興趣,上課缺席、課后上網、作業(yè)不做的現象較普遍,而這些現象確實應該引起我們廣大教師的深刻反思:引起這些現象的原因何在?

可以說,一味地挑學生的毛病而忽視自己的影響肯定是不對的。我們現在有這樣的老師,有的時候常常請班上的學生來批改作業(yè),甚至批改試卷。這樣的老師給學生的印象肯定是懶散的、不負責任的,那么就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從而對老師所教的課程持排斥態(tài)度。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埋怨學生,而應該充分將“以人為本”體現到教學活動中來[6]。教育者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準則,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高校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思想修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要注意收集微生物知識和實際應用聯系的實例,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微生物。將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發(fā)揮主體的能動作用,以取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7]。

四、結語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微生物學是生物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繼動、植物兩大生物產業(yè)后的第三大新興產業(yè)。因此,如何使微生物教學緊跟學科的快速發(fā)展步伐,使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學理論、技術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學學科的發(fā)展趨勢,以適應21世紀的人才培養(yǎng)需要,使學生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已成為高等院校微生物教學工作面臨的迫切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全面素質,他們才能成為適應未來實際發(fā)展需要的高質量、高等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加春. 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探索[J]. 微生物學通報,2003,30(3).

[2]周德慶. 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龐啟華,黃文芳. 綜合班微生物學實驗課的教學改革[J]. 微生物學通報,2005,32(3).

[4]喻子牛,何紹江,朱火堂. 微生物學教學研究與改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胡啟好. 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

江蘇大學學報,2003,(2).

篇8

大豆是目前第一個公布了有完整的基因組序列種的豆科植物,這成就提高了其作為生物燃料原料潛力。

一個由18個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其中包括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農業(yè)部農業(yè)研究服務,普度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于夏洛特在1月14日版自然雜志中發(fā)表了有關序列的分析。

這是美國國家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s Joint Genome Institute,的工廠項目中,迄今最大的成果。

“大豆基因組的10多億個核苷酸為我們提供了更好地了解工廠把生產能力轉向陽光,二氧化碳,氮氣和水,化為集中能量,蛋白質和人類和動物使用的營養(yǎng)?!泵绹茉床可锟茖W和環(huán)境研究副主任究安娜帕米薩諾說。

“這將打開迫切需要提高這些作物在世界的農業(yè)范圍內生產可持續(xù)人類和動物食物,健康的環(huán)境平衡的大門。”

從序列分析中,超過46,000的基因已被確認。其中1,10O已知是大豆脂質代謝的主要內容。

希望已確定的基因資料可以被用來加強輸出,導致更大量多地使用豆油來生產生物柴油。

控制點及其他福利

雖然大豆油生物柴油有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特性,大豆植物不能自然地地產生足夠的石油和每英畝一加侖燃料的產量競爭。得到大豆基因組可能會提供一些關鍵的解決方案。

“我們現在可以在蛋白質和油的碳流動上作出零的口岸監(jiān)管,”于內布拉斯加大學生物技術中心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教授湯姆克萊門特林肯說。

“隨著信息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的結合,我們可以針對發(fā)展一個大于百分之四十的大豆含油量,”他說。

得到了大豆基因組的序列,可以加速發(fā)現其他大豆性狀的努力。

研究人員使用了序列到零的一個突變,可以用來選擇具有較低的水蘇糖水平,這將提高動物和人類消化大豆的能力。

在另一項努力上,通過比較大豆和玉米的基因,一個單堿基突變被發(fā)現了是導致減少大豆的植酸生產。

植酸是植物組織存儲磷的形式。由于植酸不被動物在食飼中吸收,那些未吸收的植酸穿過胃腸道,提升了在糞便的磷量。限制大豆生產的植酸,可以減少徑流豬和家禽的糞便對環(huán)境的主要污染。

對種植大豆的農民更為重要的是基因組序列中,得到抵抗具破壞性的亞洲大豆銹病(ASR)的第一個抗病基因。在有些A.S.R.肆虐的國家A.S.R.,疾病對大豆產量造成可高達百分之八十的損失。

通用電氣為中國新添88臺風力渦輪機

通用電氣已經同意向HECIC新能源公司在中國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三個新項目提供88臺風力渦輪機。

新的風力發(fā)電廠將為中國添加132兆瓦的已安裝的風能容量。這種1.5兆瓦渦輪機配有電壓穿越和風力發(fā)電廠管理系統(tǒng),與同類產品相比,預期具有電網友好、可靠且更加穩(wěn)定的性能。

迄今為止,該公司已經向中國運送了895臺1.5兆瓦的風力渦輪機來幫助實現2020年前15%的能源需求來自于可再生能源的雄偉目標。

2008年,HECIC成功試運行66臺通用電氣的渦輪機。

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添加150千兆瓦已安裝風能容量。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應該從2009年到2020年,每年安裝約11.5千兆瓦已安裝風能容量。

篇9

閱讀能力是指理解和接受書面信息的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它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認識過程,而是通過對書本內容信息的閱讀進行思考,不斷做出判斷推理,并不斷獲得修正,從而理解意思的一種高級神經系統(tǒng)的智力能力。生物學閱讀能力是指通過閱讀生物學資料,獲取生物學知識,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各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閱讀形式獲得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各科知識,并掌握之,對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學習中進一步形成并充分發(fā)揚改革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精神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應把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使學生重視教科書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善于閱讀,有的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看不懂課本。因此,教師必須進行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筆者就多年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閱讀生物學知識有關內容的一些做法,整理成文,供同行們參考。

一、基礎知識重點讀

生物學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名詞、定義、分類要點、基本規(guī)律等基礎知識面廣量大,在教學中應當要求學生對這樣的內容逐字句閱讀,對其中的重點字句要深入體會,準確理解,弄清含義,找出其內在本質,確定其內涵與外延適用的范圍與條件,相關知識的區(qū)別與聯系,進而做到更好地理解、掌握與應用。例如:在講述新陳代謝概念這部分內容時,應指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基礎知識重點閱讀,弄清“新陳代謝”的作用范圍是生物體內的細胞中,主要內容是化學變化,條件是嚴格的有序性。學生理解掌握了這些內容,自然就了解新陳代謝在細胞生物和非細胞生物中的地位。閱讀變態(tài)的有關內容時,應抓住“長期適應”,“特殊環(huán)境”、“改變原有生理功能”、“改變原有形態(tài)結構”等主要內容去理解掌握。學習減數分裂內容時,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著重異清“染色體復制”、“同源染色體聯合”、““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等關鍵性語句含義,有利于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重點、難點反復讀

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要求學生反復閱讀,把握其內涵與外延,通過反復閱讀,一方面使學生得到生物學語言訓練,另一方面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更準確,更完全,不至于顧此失彼,斷章取義。例如:在講解光合作用內容時,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內容,聽取教師精辟講解,能夠全面了解光合作用的產物、條件和原料,準確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并能正確理解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的化學反應過程。再如,講授遺傳學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時,讓學生提前預習,帶著問題反復閱讀教材內容,課堂上經過教師畫龍點睛式的精辟講解,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這兩個定律的實質。

三、易混概念對比讀

在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諸多形式相似而本質不同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掌握這些名詞概念,把它們區(qū)別開來。應要求學生對這類內容反復對比閱讀,分別找準它們的內涵與外延,準確把握對比記憶。例如: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要弄清它們的原料、產物和過程以及參與反應的酪類等,對“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關鍵要弄清它們染色體的變化情況等。再如:“染色體”與“染色單體”,“染色體”與“染色質”,“基因”與“基因型”,“顯性基因”與“顯性性狀”,“隱性基因”與“隱性性狀”,“細胞質基質”、“細胞膜”與“細胞壁”,“受精作用”與“雙受精作用”,“胚囊”與“囊胚”,“子葉”與“葉子”等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為正確區(qū)分些概念,要求學生一定要對照定義對比閱讀,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較,直觀,清晰,便于記憶。

通過對比閱讀能夠加深新舊知識的前后聯系,深化理解,準確掌握。

四、相關知識經常讀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經典的、重要的、精華的部分外,還應該結合生活、結合學生實際,要求他們經常閱讀一些與現代生活、經濟建設息息相關的現代生物知識以及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工農業(yè)生產,日常生活,衛(wèi)生保健,人體健康等有關的生物學科常識、應用常識等,從而了解迅猛發(fā)展的現代生物學各門類前沿知識,生物學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延伸和補充知識的閱讀,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更加熱愛對生物學科相關內容的學習。通過生物學發(fā)展史補充知識的閱讀,有助于學生了解生物學的發(fā)展過程、思想方法及科學家為之付出的心血,對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科學的思想品質、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均有積極意義。

五、解題條件細致讀

篇10

玉米是種植最廣泛的谷類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種植玉米。玉米在世界谷物總產量中巳超過小麥,居第1位。亞洲巳成為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洲,其次是北美洲。近30年來,世界玉米種植面積從9936萬hm2增加到13994萬hm2,單產由2293kg/hm2提高到4332kg/hm2。2004?2005年度世界玉米產量為7.08億t。在世界農業(yè)發(fā)展中,拉美、非洲把玉米生產放在首位,而亞洲則放在水稻、小麥后的第3位。

美國是世界上玉米第一生產大國,種植面積達3000萬hm2,占世界玉米面積的22%;總產量27617萬t,占世界玉米總產量的42%,單產達到7200kg/hm2。

玉米是中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2545萬hm2,占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25%;總產達到13000萬t,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8%。2004?2005年度中國的玉米產量為1.28億t,約占世界玉米產量的18.1%,僅次于美國。中國玉米產區(qū)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東北4省區(qū)(遼、吉、黑、內蒙古)和華北4省(晉、冀、魯、豫)生產了占全國70%左右的玉米,再加上西北4省區(qū)(陜、甘、寧、新疆),共生產了占全國近80%的玉米。

吉林省是玉米優(yōu)勢產區(qū),玉米總產量、平均單產、人均占有量、調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是中國玉米生產的第一大省。目前,全省玉米播種面積約250萬hm2,占全國玉米面積的10%左右,其中有66萬hm2的綠色、專用、特用玉米;玉米總產量約1700萬t,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15%;玉米商品量約為1000萬t,占全國玉米消費總量的8%。

玉米具有產量高、抗逆性強、用途廣泛的特點。不僅是人類和家畜的重要食物來源,而且是幾百種工業(yè)用品的原料。據統(tǒng)計,世界玉米總產量的66%用作動物飼料,20%直接供人們食用,8%用作工業(yè)原料,6%用作種子。中國的玉米消費結構也巳經由過去的食用消費向飼料、工業(yè)加工為主的多方向、多層次消費轉變。

未來10?20年,伴隨畜牧業(yè)的大發(fā)展和玉米工業(yè)的興起,玉米的用途將更加廣泛,加工更加精細,對玉米的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玉米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按照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對玉米生產的要求,全國玉米總產量將以3%的速度提高,但隨著國內養(yǎng)殖業(yè)、淀粉加工、乙醇生產對玉米的需求,玉米消費總量將以5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玉米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到2010年,吉林省僅玉米加工業(yè)對玉米需求達1000萬t,占吉林省玉米產量的50%。

面對巨大的需求,吉林省玉米生產發(fā)展要走提高內涵和擴大外延的道路。提高內涵:一是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推出新品種、新技術支撐玉米生產發(fā)展;二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高產農田的比例。擴大外延:一是推動周邊地區(qū)玉米發(fā)展,二是采取農業(yè)技術走出去戰(zhàn)略,發(fā)展周邊國家玉米生產。同時繼續(xù)強調玉米加工向精深方向發(fā)展,提高玉米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2科技進步對玉米產業(yè)發(fā)展的作用

2.1雜交種選育使玉米產量持續(xù)提高

近30年來世界玉米產量的提高,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科技貢獻率為30%?35%。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分子遺傳學為核心,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技術與常規(guī)育種技術相結合,使玉米育種方法實現了質的飛躍。90年代以來先后育成了一大批高產、優(yōu)質、高抗玉米雜交種,綜合性狀明顯改進,花期更為協調,干物重增加,收獲指數增大,保綠度提高,耐密性、抗病性和莖桿、根的抗倒性增強。目前,世界玉米雜交種種植面積達到85%左右。90年代世界玉米平均單產為4044kg/hm2,玉米高產國家法國玉米單產達8051kg/hm2,美國單產為7890kg/hm2。世界玉米高產紀錄為27743kg/hm2。

轉基因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轉基因作物之一。1990年培育出第一例轉基因玉米品種之后,轉基因玉米巳經發(fā)展成為重要的商品類型,2005年全球轉基因玉米的種植面積為2120萬hm2。玉米轉基因的主要性狀集中在抗蟲和抗除草劑,種植轉基因玉米在提高產量的同時,無需或很少再噴灑化學農藥,間接減少了化學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

中國玉米育種無論在遺傳理論還是在育種實踐上都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使生產中雜交種覆蓋率達到100%,并保證品種的更新換代,玉米增產速度與美國相當。育成了一批高產、穩(wěn)產、多抗雜交種。1989年單交種掖單13首創(chuàng)了夏玉米高產紀錄;1999年萊玉創(chuàng)造了春玉米高產紀錄,達到16440kg/hm2。中國農業(yè)科技東北創(chuàng)新中心育成的優(yōu)良單交種四密25,單產也達到15120kg/hm2,比90年代世界玉米平均單產高出3倍多。

2.2玉米豐產栽培技術推動玉米生產不斷發(fā)展

美國是世界上玉米機械化生產程度最高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美國玉米生產巳實現全程機械化。90年代初開始,以秸稈覆蓋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重視基肥和鋅、錳、鉬、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精準施肥技術、增加種植密度是近年來美國玉米大面積高產的關鍵措施,輔以農藝措施和生物技術有效防治病蟲草害。據調查,美國玉米高產田平均密度為62490株/hm2,單產達到了13867kg/hm2。

世界玉米的最高產量達27743kg/hm2,是由美國依阿華州的玉米種植者柴歐德在2002年美國高產競賽中創(chuàng)造的。其主要栽培技術要點是:①通過深松、秸稈還田、深施肥來培肥土壤,改善與提高其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②施入足量的氮磷鉀三要素,中量元素硫及微量元素鋅、鐵、錳等;③選用耐密、抗病、抗倒伏優(yōu)良單交種;④在苗帶上施用殺蟲劑和殺線蟲劑;⑤用較慢速度機播,種子深淺一致,出苗整齊度好。

中國玉米生產分春玉米和夏玉米兩大區(qū)域,因地制宜推廣了相關技術。①選用綜合性狀好的優(yōu)良玉米雜交種;②合理密植,創(chuàng)建超高產群體;③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④創(chuàng)建超高產土壤,提高土壤生產能力。

2.3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了玉米的經濟地位

世界玉米加工業(yè)在近幾十年發(fā)展迅速,在食品、醫(yī)藥、化工等領域得到了很多應用,使玉米在經濟中的作用突顯出來。隨著玉米加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玉米工業(yè)消費量逐年上升,從90年代的幾十萬噸到如今的上千萬噸。目前世界上巳開發(fā)的玉米加工產品多達幾十類、數千個品種,主要有飼料、淀粉、淀粉糖、酒精、玉米油、淀粉塑料、玉米食品及其它深加工產品。美國玉米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15%?20%,可加工出3000多種產品,淀粉、甜味劑和乙醇占據玉米深加工產業(yè)的95%,每年深加工消耗量約5000萬t。

中國玉米加工業(yè)起步較晚,飼料加工消耗的玉米數量最大,占玉米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近年來中國玉米加工食品、醫(yī)藥、化工產業(yè)正處于高速增長期,90年代以后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2005?2006年度中國加工業(yè)消費的玉米預計為1600萬t,約占玉米消費總量的13%。目前,中國年總消費水平在1.2億t左右,約占世界玉米消費總量的19%,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3科技創(chuàng)新是玉米生產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全世界玉米種植面積將基本穩(wěn)定。產量持續(xù)提高、總產量不斷增長是世界經濟發(fā)展對玉米生產的基本需求。

吉林省作為玉米優(yōu)勢產區(qū),面對市場需求量的增加、質量提高和生產環(huán)境的多重壓力,為適應玉米經濟的發(fā)展,增強在世界玉米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必須建立玉米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加快科技創(chuàng)新步伐,提高選育高產、優(yōu)質、多抗優(yōu)良玉米雜交種的能力,一方面為區(qū)域內玉米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為周邊地區(qū)和國家擴大玉米生產能力提供技術輻射,科技創(chuàng)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3.1拓寬種質資源,培育高產優(yōu)質雜交種

雜種優(yōu)勢利用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技術載體。必須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現代生物技術,在種質創(chuàng)新和育種技術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玉米雜交種選育速度,提高雜交種水平。

3.1.1現代生物技術應用是加速實現育種目標的關鍵

建立玉米分子育種技術平臺,加強分子育種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將表型選擇轉化為基因型選擇,大幅度地提高育種效率和成功率,可有效地提高玉米雜交種的育種速度,育成時間可從目前的10?20年縮短到5?6年。

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建立快速、高效的分子鑒定和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體系,進行玉米基因的鑒定、定位和分離;發(fā)掘和精細定位抗病、蟲(絲黑穗病、玉米螟等)、耐旱等重要性狀新基因,獲得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開展抗病、耐旱、優(yōu)質基因的聚合育種技術研究,把期望性狀導入適宜的玉米雜交種。

3.1.2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強化理論與方法創(chuàng)新是玉米雜交種選育的首要任務

全世界有約300個玉米種族,目前人類僅利用了其中的幾個種族。要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加強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開展玉米雜交種選育。

將優(yōu)質、抗逆、高產、專用作為玉米育種的重要目標,在理論上深入探討雜種優(yōu)勢形成的生物學基礎,加強玉米分子遺傳學機理研究,為玉米育種實踐提供更先進、更科學的指導。切實增強玉米種質鑒定、擴增、改良、創(chuàng)新的研究力度,創(chuàng)造和篩選玉米核心種質,為育種持續(xù)提供優(yōu)異基因庫保障。在方法上繼續(xù)改良和完善雜交種選育方法,加強相關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合作研究,利用綜合分析、鑒定技術,培育出生長健壯、品質優(yōu)良、高產穩(wěn)產的玉米雜交種。

    3.1.3開展特定性狀的玉米育種

開展子粒品質性狀的遺傳研究,改良玉米子粒品質。對糯玉米子粒品質性狀的遺傳、支鏈淀粉的膠化特性等進行研究,培育和開發(fā)具有特定附加值的系列加工專用玉米雜交種,如高淀粉、高油和優(yōu)質蛋白玉米、超甜玉米等,為加工業(yè)提供更為適用的原料品種,促進我國在開發(fā)利用玉米新類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3.2提高玉米雜交種應用效益和玉米生產綜合能力

研究和應用提高玉米生產能力的綜合配套技術,力爭10年內使玉米綜合生產能力提高20%,滿足日益擴大的玉米經濟發(fā)展需求。

針對玉米生產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以理論創(chuàng)新為基礎,以制約玉米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為重點開展綜合栽培技術研究,主要研究玉米超高產群體結構與功能、產品器官形成和退化機制,提出超高產的關鍵技術;研究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肥水資源循環(huán)規(guī)律平衡機制及高效利用技術,新型節(jié)水保肥技術;研究深松少耕、高效低耗新耕法;研究作物對非生物災害的反應機理和抗逆減災創(chuàng)新技術;研究作物流行性、爆發(fā)性和危險性重大生物災害的成災規(guī)律、監(jiān)測預警及可持續(xù)控害減災技術,改進生物控制方法,減少作物損失。

開展優(yōu)質糧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旱防澇、高產穩(wěn)產能力。一是加快農田水利化建設,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提高抗旱能力。二是加快農機化建設。通過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優(yōu)化裝備結構,增加大中型動力機械、復式作業(yè)機械、收獲機械,逐步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三是加強農田生態(tài)體系建設,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增加秸稈還田數量,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壤生產能力。

積極發(fā)展玉米集約化種植,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機制,實現玉米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玉米生產向商品化、專業(yè)化、現代化方向發(fā)展,提高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