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法教學的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視聽法教學的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 Peer observation is the the effective way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favored by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most of Chinese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role of peer observ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previous study, and they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peer observation were simply introduced, so as to promot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pecific cases of peer observation.
關鍵詞: 同伴觀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Key words: peer observation;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5-0268-02
0 引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一直都是外語研究者的關注點。根據(jù)Richards & Farrell[1]的統(tǒng)計,國際上目前使用的促進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策略多達數(shù)十種,如行動研究、檔案袋和同伴觀摩等。而國內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大多還停留在聽取公開課,課后進行教學交流的階段。盡管同伴觀摩這一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視,但是許多研究者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觀摩程序和方法,從而不能將同伴觀摩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狀,擬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將教師間的同伴觀摩步驟具體化,旨在通過這一方法,加深研究者對同伴觀摩這一策略的理解并進一步運用的教學中。
1 同伴觀摩的步驟
同伴觀摩(peer observation)是指為了有效地研究某一方面的問題和解決某個問題,教師主動結成相對固定的對子,有針對性地對同伴的教學進行觀摩,然后由觀摩者就某一方面的問題提供觀察到的客觀信息,并和被觀摩的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的教學活動。基于上述特點,筆者將同伴觀摩分為三個階段,即觀摩前、觀摩中和觀摩后。觀摩前階段主要包括討論課程的性質、教學法及教學對象,力求取得更好的觀摩效果;確定觀摩重點,比如教師的導入或提問技巧、課程的組織、教師的控時和教學互動等;確定觀摩的記錄方法,比如聽課者每隔一段時間記下具體的教學進程或在核對清單上勾出具體的教學行為;觀摩中階段,觀摩者不參與教學活動,只是使用雙方確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觀摩;觀摩后立即組織討論,此時觀摩者和被觀摩者對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印象深刻,然后雙方進行反饋。
2 聽力教學中采用同伴觀摩的案例實施
2.1 觀摩前階段 為了順利實施本次同伴觀摩活動,筆者首先向同事們介紹了關于同伴觀摩的目的、特點和方案,并鼓勵同事自愿結合組成觀摩對子。筆者選出一組典型的搭檔教師甲和乙。教師甲,25歲,女性,教齡4年,開明謙虛。教師乙,30歲,女性,教齡8年,樂觀善于表達。兩位教師從事同一年級的英語聽力教學且授課時間不沖突,這為同伴觀摩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她們決定開展為期一個學期的同伴觀摩活動,每周進行一次,嚴格遵守觀摩步驟并及時進行書面記錄和反饋。筆者參與了她們的課后討論并記錄了她們反饋的教學活動?,F(xiàn)以關于“課堂導入活動(Lead-in)能否真正吸引學生參與”為例,教師甲為被觀摩者,教師乙為觀摩者。兩位教師在課前討論確定觀摩焦點和看法。筆者采用并調整了王永梅[2]設計的同事聽課互助表。這張聽課表包括了聽課前的任務及聽課的目的。從該表中得出的信息可以改進以后的觀摩活動,聽課人和被聽課人都感覺到自己的個人興趣得到了考慮,為同事今后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2.2 觀摩中階段 以教師甲為例,她邀請教師乙觀摩自己的聽力課堂導入活動。教師乙發(fā)現(xiàn)教師甲為了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花費了大量時間(半小時)在導入活動上,但效果并不理想。坐在后排的學生很少參與進來,于是教師乙錄下了甲的一節(jié)課,并重點關注導入時間、參與人數(shù)和回答問題學生分布等方面。在講授“Beauty can be bought”這課中,教師甲以“Beauty” 為話題,首先討論了和美有關的一些諺語。如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然后將話題引入單元題目。為了活躍氣氛,教師甲問學生美如何能被買到,一位同學回答“用化妝品”引來大家的笑聲。然后教師甲讓學生分組討論“In what ways can people improve their appearance?” 在學生列舉一些答案后,教師甲讓學生觀看了兩張照片,這是同一個人的兩張不同效果的照片,從而將話題引到本單元的重點“整容手術”上。之后教師甲又問到:“Why do some people want to improve their appearance?”部分學生參與了回答。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為臨床醫(yī)學,教師甲試圖用“Will you change your appearance to find a good job?”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個問題使得學生分為兩派。在各抒己見之后,教師甲為學生播放了一個聽力對話。這個對話是關于整容手術的,基于剛才對該問題的討論,學生比較容易的聽懂了聽力內容。聽完第一遍之后幾個與內容相關的問題被提出,用以了解學生的理解情況。之后教師甲又播放了第二遍,讓學生在每句停頓后復述所聽內容,用以加深對對話的理解并模仿講話人的語音語調。然后教師甲第三次播放這段聽力材料并要求學生進行填詞練習。最后邀請學生表演(role-play)出對話內容。
2.3 觀摩后階段 觀摩后,被觀摩者教師甲評論了自己的授課,分析了授課過程中的特色和原因,同時反思出自己欠缺之處。教師乙在觀摩后很快進行了反饋。兩人進行了大約40分鐘的討論。他們深入討論了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找到解決方案。在教師乙的幫助下,教師甲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并記錄下來:“現(xiàn)在我理解了學生的被動反應部分原因源于自己的表達,比如在個別單詞存在發(fā)音問題,對一些討論問題的總結缺乏邏輯,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乏善可新,沒有適當?shù)厥褂米约旱闹w語言等。我只是想通過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沒有啟發(fā)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和組織自己的語言。我只是把問題列出并讓他們陳述自己的觀點,但是沒有恰當?shù)奶崾?,這致使部分學生有表達愿望但卻止步于無法使用合適的詞語和句型。因為漫長的等待回答時間使得學習氣氛變得沉悶。在某種程度上,這增加了學生的猶豫并導致他們產(chǎn)生挫敗感,從而不敢在課堂上講英語?!?/p>
3 總結
通過教師乙針對聽力課堂導入的深刻分析,教師甲發(fā)現(xiàn)
并反思了自己講課過程中的問題,在教師乙的啟示下分析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積極改進之后的教學。同時教師乙也在填寫同事聽課互助表后肯定了教師甲的講課思路,并比較了兩人之間對于相同話題的不同反應和想法,從而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并借鑒教師甲的優(yōu)點到自己的授課過程中。
同伴觀摩教學是在輕松沒有監(jiān)督壓力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觀摩者和被觀摩者自由結合并致力于共同提高專業(yè)水平;此外,雙方在觀摩前已確定觀摩焦點,結合一定的輔助工具(核對清單、速記筆記、錄像/錄音設等),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效果遠勝于學校管理層的隨機聽課和評價;另外,觀摩過程不需花費很多人力物力,操作靈活方便,有利于活動的長期進行。教師甲和乙在同伴觀摩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如觀摩者應系統(tǒng)接受聽課技巧和反饋策略方面的訓練;同時雙方都應告訴學習者為何聽課,否則他們會認為他們的老師能力不夠或者認為自己是試驗品,兩者會導致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具有表演性或超常發(fā)揮[3]。不以評價為目的同伴觀摩可以形成良好的校本研究環(huán)境,是觀摩教師和被觀摩教師都能受益的雙贏過程。因此,采用同伴觀摩的方法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參考文獻:
[1]Richards, J. Farrell,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2005.
篇2
在國家大力扶持創(chuàng)意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影視藝術迅猛發(fā)展。影視短片、影視廣告對于視聽語言的運用和依賴程度越來越明顯,很多影視作品的成功都得益于對視聽語言的合理運用。視聽語言課程是解決影視作品中的視聽元素組合問題,教授學生如何運用視聽理論知識進行聲畫組接敘述作品的課程。影視藝術正是憑借這些生動、復雜的符號敘述故事、展開情節(jié)、塑造人物、揭示主題,視聽語言知識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好視聽語言課程能夠為學習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yè)其他課程,如影視廣告設計與制作、影視短片創(chuàng)作等打好基礎。視聽語言課程作為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迫切需要進行教學改革。
二、教學方法改革與創(chuàng)新實踐
1.教學分析法研究:經(jīng)典案例拉片解讀
視聽語言課程的教學在理論傳授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案例觀摩與分析,這樣的學習方式更加直觀,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在課堂教學中,大量的視聽語言理論知識使教學顯得枯燥、乏味,利用國內外經(jīng)典影視作品作為課堂案例進行教學,可以把復雜、難懂的理論知識結合影片進行講解與分析,從而更加便于學生在圖像與文字的刺激下對視聽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以一部經(jīng)典影片為依托,從影片整體的故事段落到具體鏡頭、軸線的運用方法都可以通過聲像逐一分析、解讀,還可以對整部影片經(jīng)典的橋段進行詳細的分析,包括影片的色彩、光線、畫面構圖、人物性格等。把理論知識與影片分析結合起來訓練,可使學生同步掌握理論知識與影片的視聽內容。
2.教學實踐訓練法研究:拍攝練習與非線性編輯實訓
視聽語言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把理論學習置于實際運用中。視聽語言的運用需要學生把文字劇本轉化為鏡頭語言,把零碎的鏡頭畫面通過打亂、重組形成新的影視語言進行表述,從而使畫面敘述更加流暢、自然。因此,在這部分非線性編輯的實訓中,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鏡頭感覺,把畫面構圖、視角感覺、色彩對比等知識結合剪輯軟件進行講授。初期,教師可以通過影片素材教授剪輯的技巧和方法,然后提供一系列片段素材讓學生進行非線性編輯訓練,包括剪輯預告片、新聞采訪、敘事抒情等內容,全方位地教授學生如何應對不同的題材,把握不同類型影片的風格,突出要點,取其精髓、去其糟粕。隨后,要求學生進行原創(chuàng)拍攝練習(如情景模擬、兩人對話、多人對話、越軸等),拍攝之前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構思。教師對學生的前期文字分鏡頭劇本、演員設定、場景選擇以及機位圖等進行審核,然后學生進行小組拍攝,對每場拍攝的畫面進行記錄,拍攝完成后按照文字分鏡劇本進行剪輯、錄音及后期調色等內容的制作。這樣學生在前期素材剪輯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達到了綜合訓練的目的。
3.教學虛擬項目化研究:項目團隊化合作拍攝實踐
在前期理論學習、拍攝練習與剪輯實訓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較完整地學習了視聽語言的知識,但團隊合作完成項目以及項目組成員之間的配合還需要模擬演練。教師將虛擬項目分配給學生團隊進行項目制作。團隊設有制片人、編劇、導演、攝像、服裝道具師、錄音師、后期剪輯等職務,教師根據(jù)每位學生的特長與能力分配職責任務,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在項目完成的同時,讓學生學習到項目的制作流程、分工,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教師在整個教學安排中起到指導、調節(jié)、監(jiān)督的作用,以保障教學進度與項目完成的質量,解決學生在項目制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種虛擬項目教學可行性強,教學效果好,并且可以對其他課程教學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4.教學歸納法研究:結合項目進行結案匯報
完成項目創(chuàng)作后,每個項目團隊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項目結案匯報。學生團隊需要就項目完成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點、拍攝技巧等內容進行PPT匯報。每個項目組展示作品,組長闡述影片創(chuàng)作理念、流程、人員分配,組員闡述各自所承擔的任務,總結項目制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不足。這種匯報方式加深了學生的記憶,為以后的影視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改革與虛擬項目化教學的意義
篇3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 視聽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Speaking Task-based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YANG Fang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yang, Hubei 441053)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ts essence and teaching step, tries to discuss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task-based teaching research through teaching case.
Key wordstask-based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teaching
1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fā)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 “用”中學,體現(xiàn)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任務型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
2 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
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在全國部分院校試點,而后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它作為各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教學要求注重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考查。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
隨著任務型學習理念的滲透,人們開始將任務型學習運用到國內的課堂。廣大大學英語教師積極參加和關心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材使用等各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因此本文對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試圖找到一個適合本校學生學習水平的視聽說課任務型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應以聽說為主,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很多高校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成中采用“2+X”的教學模式,這個“2”代表每周兩節(jié)視聽說課,“X”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心的學習時間,學生利用這部分時間自主學習中心開展自主學習,教學內容由老師布置或由學生自己掌握,如完成聽力內容,復習課堂上所學到的課堂重難點等,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自己的視聽說綜合能力。
3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任務型教學方法模式研究
3.1 任務前準備階段
任務前準備階段,教師的作用是任務的導入者,在視聽說課堂中,教師導入話題和下達任務指令。由于大多數(shù)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學習主題、任務導入內容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提前預習或在課堂上進行頭腦風暴訓練。根據(jù)任務的難易程度,教師要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普通聽力練習,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迅速瀏覽各個選項,劃出關鍵詞。普通口語練習,讓學生進行個人或小組準備?;谝曨l的聽力和口語練習,教師可帶領學生熟悉生單詞及文化背景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對話中可能出現(xiàn)的俚語或習語。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3》Unit 1為例,首先讓學生們了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 Describing Good and Poor Memory 2. Expressing Sympathy 3. Resuming Interrupted Speech 4. To equip wit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 disease,接下來進入Lead-in環(huán)節(jié),借助黑板或電腦將問題展示給學生們Watch the following story and get a basic idea about Alzh eim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 have you got from these pictures? 或者進行“A Class Contest on the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此外,教師可提前布置的口語或視頻文本練習,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通過書籍或上網(wǎng)的方式廣泛搜集資源。
3.2 任務實施
任務實施過程中,任務由學生來完成,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jù)教學任務不同,在lead-in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任務,如回答對Alzheimer的理解。課文中有基于視頻的口語和聽力練習,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在unit1中提出要求:Act out the five dialogues in this part. You are free to change the dialogues as long as you use the above-mentioned expressions concerning memory description. 表演時,以小組為單位,并讓其余小組同學認真聆聽,必要時可進行提問以便加強學生們對各個角色的理解。小組表演有助于增進每個成員對參與任務的責任心。在聽力練習中,要求學生將教師講過的聽力技巧及策略運用其中,必要時教師可對難點重點講解。但教師要時刻記住這個階段,學生是任務實施的主體。
在本單元,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任務,比如讓學生們做游戲。各小組可以設計各種卡片來檢測同學們的記憶力,上面的內容由各小組成語自己決定,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復述出剛才所看過的卡面內容。
通過前面內容的練習,學生們對本單元話題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來還可以繼續(xù)進行口語練習“Let’s Talk”, 如“The following seven techniques are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promoting a good memory. Select two of them, then work with a partner, and take turns giving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techniques you’ve selected. ”該任務需要學生對上述內容做總結和陳述,并用生動的例子進行解釋說明,可以將本單元新學的單詞、句型等運用其中,起到鞏固的作用,還可以發(fā)揮學生們的想象力。
3.3 任務完成后的反思
任務完成后的反思階段,教師充當“語言引導者”的角色。在該階段,各小組向全班匯報任務完成情況(presentation) 。對任務的反思設計語言分析活動和語言練習活動。在語言分析活動中,學生通過任務文本或視頻等對語言的某些具體特征進行分析比較。鼓勵學生對任務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元認知策略。教師子在該階段可適時、適度、適量地幫助學生糾正語言形式上的錯誤,但糾正方式應根據(jù)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區(qū)別對待。
4 結語
教師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任務型教學模式中發(fā)生了角色轉變。教師首先要對任務進行合理的設計,讓學生們都能認真投入真實的活動中來,任務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文探討的模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結合具體課堂案例進行延伸和改進,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任務型教學在視聽說課堂中提高英語綜合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Ellis,D.(2000). 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Skehan,P.(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Williams, J. and Doughty, C. (1998). Pedagogical Choices in Focus on Form. In J. Williams and C. Doughty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Will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Edinburgh, England: Longman
篇4
[關鍵詞]經(jīng)濟法 案例教學 案例分析
案例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選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虛擬環(huán)境進行情景教學,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自己或群體討論對法律事件的閱讀和分析,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
一、經(jīng)濟法案例教學中常見的現(xiàn)象
在經(jīng)濟法案例教學中,能夠和學生進行積極而熱烈的互動一直是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極力地激發(fā)、引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分析,而學生要么是興趣索然,要么是基礎知識缺乏,形成不了意見,而不能參與案例討論和互動,致使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案例教學中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主要有下列原因:
(一)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深度不夠
單純涉及某一個知識點的案例,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每個案例都會涉及很多方面的理論知識,由于學生對法律的學習深度有限,往往很難進行融會貫通,所以案例分析抓不住要點,不知從何闡述,自然參與的積極性就減弱。
(二)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矛盾
案例涉及多方面的理論,由于要講解理論,傳授更多的知識.也由于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會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有時候知識性強而趣味性弱,學生不喜歡聽。如果過分強調趣味性,則會導致知識性不足,達不到教學的要求。由于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矛盾,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教師嚴格要求和放松要求的矛盾
由于大學強調自覺學習,教師不會像中小學一樣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和督促.所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差別很大。但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實行嚴格的紀律.不讓學生交頭接耳.會使課堂氣氛沉悶.這似乎與自由和自主學習不符。如果對學生管理放松.則學生會各干各事,更不會專心聽課。
二、如何解決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中遇到的問題
(一)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案例教學
隨著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利用網(wǎng)絡及多媒體進行教學已為高校所采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復雜抽象的理論通過幻燈片等形式演示出來,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很受學生歡迎。經(jīng)濟法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搭建平臺,進行案例教學。教師可以依抓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搜集各種視聽、錄像資料,利用多媒體教室展示,無疑增加了案例的生動性和實踐性。我的課堂上就經(jīng)常搜集一些代表性強的電視法律案例來給學生播放,尤其再加上專家的點評,大家都能從中受益。我在期末復習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學生記得清,記得準,記得牢的經(jīng)濟法律知識,往往都是平時課堂上從視頻資料里看到,聽到的,如果能把視聽資料分門別類搬進課堂,然后由學生發(fā)表法律意見,教師再點評,這種電教化的案例教學的說服力、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課堂案例立體教學
課堂案例教學方式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學方式,是其他教學方式的基礎。一般課堂案例討論教學是在傳統(tǒng)的講授基礎上進行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法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可發(fā)揮交融互補的作用。但一般的課堂案例教學方式教師學生的準備往往不足,常常只是教師唱主角,討論也只是形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因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這樣的案例教學使抽象枯燥的理論形象化,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師生互動與交流,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教學的核心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解決好這一問題,是經(jīng)濟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而經(jīng)濟法課堂案例立體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課堂案例立體教學方式的關鍵是如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參與者。這就要求擺正教師和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地位,案例教學的實施可以說從根木上改變了教師一統(tǒng)課堂的局面,強調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參與與努力。教師應努力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使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主人,而教師要做好‘啟發(fā)”、‘引導”,“焦撥”的角色,堅決反對將案例教學變相成為教師自己展示案例、質疑案例、分析案例、運用案例、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舞臺。
(三)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篇5
關鍵詞:商務英語視聽說;學習狀況;思考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一、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視聽說學習現(xiàn)狀分析
1.商務環(huán)境真實性不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課堂上,商務情境的真實性不夠,雖是多媒體教學,卻仍然只是課本上的知識的再現(xiàn),給學生提供的仍然是零商務環(huán)境,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的商務環(huán)境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獲得的語言和文化知識都是與現(xiàn)實生活脫離的。這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不上來,對所學的知識也是靜態(tài)的認知。而且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和理論用到實際商務環(huán)境的遷移能力較差。當他們畢業(yè)后遇到現(xiàn)實問題時就不知所措,難以把所學的商務知識、技能和文化知識運用到工作崗位所需之處。
2.學生仍是接受知識的客體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是以教師為主。教師是主導者,指揮官,把角色轉變?yōu)檠輪T,進行生動的表演,讓學生做觀眾,被動地選擇性地接受知識。受到鍛煉得到進步的是教師,學生止步不前?,F(xiàn)階段很多商務英語視聽說課堂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以老師播放錄音和視頻為主,學生參與為輔。教師將大部分視角用語講解商務英語詞匯、術語及國貿(mào)理論。教學手段是教科書、粉筆、黑板和課件,雖是用電腦,涉及到多媒體,卻沒有把多媒體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
3.重“視、聽”,輕“說”
商務英語視聽說是一門通過視、聽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實際商務活動,實用和
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耙?、聽”是輸入,“說”是輸出。傳統(tǒng)的視聽說教學都是重“視、聽”,輕“說”的“視”、“聽”部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填鴨式”教學,學生不能說,造成“啞巴”英語現(xiàn)象,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制約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不難發(fā)現(xiàn),視、聽、說這三個因素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視”和“聽”是通向“說”這個目的的一座橋梁。但三者往往被割裂開來,進而出現(xiàn)了舍本逐末的現(xiàn)象,學生的商務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被忽視了。
二、商務英語視聽說教學建議
1.新的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提倡素質教育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形成實踐課堂的教育模式。因此,教師的教學觀念,從傳統(tǒng)的演員型轉換成現(xiàn)在的導演型,轉換角色,有效地引導學生組織聽力口語練習,讓學生踴躍參加每項教學活動,并確保每人都有機會練習,多途徑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商務聽說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以及教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尤為突出。
2.改變教學手段
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以粉筆、黑板為主相比,多媒體教學能保證發(fā)音準確,節(jié)約板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練習量增加,多維信息使得教師必須通過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組合制作適當?shù)亩嗝襟w教學課件和提供真實語料,增強視覺沖擊力和聽覺感染力,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利用語音室把真實的商務場景在課堂中展現(xiàn)出來,根據(jù)教學需要采取靈活的視播放形式:討論式播放、欣賞式放像、專題式播放、重復放像等。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模仿、思考。播放英語電影片段和教學片段能有效地提高視聽效果,有效利用多種資源,克服傳統(tǒng)課堂模式無法加強聽說練習的時間的難題。
3.建立口語實訓室
建立口語實訓室,教師把教學內容與商務實際工作相結合,制造各種商務話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熟悉、掌握商務場景中的常見地道、得體的表達方式,同時通過營造真實商務環(huán)境的課堂,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展示、對話、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各種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地調動其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中,創(chuàng)建濃厚的口語課堂氛圍,強調了有口的商務交際,提升學生在商務環(huán)境下的商務交際表達能力。
4.踐教學
Swain認為語言的輸出(output),能促使語言學習者從語意的理解轉到語言知識的應用和鞏固(Swain,1985)?!渡虅沼⒄Z視聽說》是一門注重語言習慣培養(yǎng)和訓練的實踐課程,實踐活動是學生運用語言的最好機會,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光碟、課件、教材及網(wǎng)絡資源,創(chuàng)建、優(yōu)化教材中的聽說場景,進行商務英語場景的聽說訓練,應貫穿于每一堂課,重點強調語音、商務英語聽說基本能力、商務基本交流、接待、商務會議、詢盤報價等。
學校應利用課余時間定期免費向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開放語音室,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們下載音頻、視頻,聽力、口語材料進行練習,來拓展課外視聽說訓練。每周定期舉辦英語角,并邀請外籍教師參與進來,讓學生們感受外籍教師所講的的英語的語音語調。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有名氣、有實力的專家進行講座。在學期中,學校應組織英語戲曲大賽、歌唱晚會,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視、聽、說能力。另外,和企業(yè)進行校企合作項目,把企業(yè)搬到學校來,讓學生能把課本上的和企業(yè)的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進行銜接,加深學生對商務英語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
三、結語
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需要結合其現(xiàn)狀進行一些調整,并與時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更好地培養(yǎng)出真正的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Swain.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ingapore; Newbury House, 1985.
[2]蔡華.《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改革與建設[J].長沙大學學報,2008.
[3]黃光艷.多模態(tài)在獨立學院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2012,35(3):134-135.
[4]王云,王霞.商務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多模態(tài)教學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翻譯,2015.
[5]張德祿.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tài)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09(4):15-20.
[6]趙杉珊.淺論情景教學法在商務英語視聽說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3(11).
[7]朱文欣.構建多媒體網(wǎng)絡下的商務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
篇6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中職 德育課 運用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此種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其案例大都是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到1980年,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而我國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積極參與為主,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的思考,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他真正重視的是求出答案的過程。在德育課上,運用該種教學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一、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上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案例教學法對中職德育課的作用不言而喻,德育課本身枯燥、理論性強,一節(jié)課下來,通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睡的不亦樂乎。而案例教學法能提供真實生動的案例,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加深感性認識,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二)提高學生團隊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群體活動,師生一起討論,能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在討論的過程中樹立團隊意識。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充分發(fā)表各自的意見,,達成共識后選出代表闡述本組觀點。對闡述最完善的一組給予肯定和表揚,能增強本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
(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案例教學法為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組織語言提供了平臺。通過聽、說、討論,
學生能學會理性思考問題。每位小組成員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僅鍛煉了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促使他們勤動腦、勤思考,養(yǎng)成在 “做中學”中獲取知識,增進才干。
二、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精選案例、展示案例、探究討論、歸納總結和思想升華五個步驟。本人僅以教授過的《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課為例,重點闡述。
《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中職教材《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中第八課的第二個框題。本課的重點是“學會依法維權”,難點是“增強證據(jù)意識”,而關鍵在于運用案例教學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一)精選案例
案例的選擇關鍵在于典型性,即案例內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實踐中根本不會發(fā)生的案例。例如,在《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教學中,我共選擇了5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非訴訟途徑的教學中我分別選取了發(fā)生在同學身邊的三個案例宅基地糾紛、勞動爭議糾紛和500轉刑第一案例加以展示,該案例不僅是調解、仲裁和行政復議的典型代表,而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尤其第三個案例的選取,對迷戀于網(wǎng)絡的青少年更有警示意義。在民事舉證責任上我精選了建筑物上的懸掛物致人損傷的案例,在增強證據(jù)意識的知識講解中我精選了教材第95頁案例。這些案例往往涉及的關系比較全面,涵蓋的法律知識較多,有助于學生從各個方面對所學理論加以驗證。
(二)展示案例
教師把精選的案例以恰當?shù)姆绞竭m時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究案例的熱情,讓學生帶著案例問題(或情境)去探討課本理論知識,為學生學習課本理論知識打開思路的大門。展示案例的方式主要有書面形式、視聽形式和表演形式。書面形式往往過于乏味枯燥,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而言,視聽形式往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而表演形式讓學生參加到案例的二次創(chuàng)作中,而且直觀、形象,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在《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改編教材第95頁案例并以微小品形式表演出來。該種呈現(xiàn)形式既有利于培養(yǎng)同學的服務和奉獻意識,通過表演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他們“我服務、我奉獻、我快樂”的精神,加深對該案例的直觀感知,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為未來參加工作做好思想準備。
(三)探究討論
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根據(jù)案例和教材內容,設置能體現(xiàn)教學重、難點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案例問題去探索課本理論知識,嘗試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案例問題。在《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教學重點上,我設置了角色扮演這一環(huán)節(jié):李某請了律師,律師搜集到:在王某借錢的現(xiàn)場李某6歲的兒子當時正在玩手機,無意中錄下了借錢的全過程。律師將這一證據(jù)提交法庭,但一審判決結果明顯對李某不公平,而且李某發(fā)現(xiàn)本次審判員張某是王某的表姐。同時設置問題1、如果你是李某,你將怎么辦?2、結合借錢案例,你能說出公民的基本訴訟權利有哪些嗎?在問題的設置上我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設置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課內到課外,由案例到教材內容,難度適中,有針對性。然后開展小組討論,達成共識后選出代表闡述本組觀點。
通過這一案例,讓學生對證據(jù)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對什么是上訴、什么是申請回避,公民的基本訴訟權利等知識進一步深入。
(四)歸納總結
教師總結點評是案例教學法的歸宿。我在《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中涉及到的案例討論的總結點評中對學生討論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點撥,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社會熱點、時政焦點及自身實際問題,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延伸、應用,內化為自己的具體行動。
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討論中互相啟迪,從中得到啟發(fā)教育或產(chǎn)生新的知識,培養(yǎng)能力,,在實行智育的同時實施德育,既教書又育人。
(五)思想升華
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回顧《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知識要點,幫助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對于處在現(xiàn)代社會的每一個人而言,不但應該學習法律知識,而且還應該像意大利18世紀著名的法理學家切薩利·貝卡利亞所說的那樣:“讓法律的力量跟隨著我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時刻約束并指導著我們的行為,讓法律變成我們的生活方式?!笨傊挥卸?,才能增強法律意識,才能守法用法,依法護身。最后,以一段普法三字經(jīng)結束本節(jié)課,并與同學共勉:“不懂法,害處大;如盲人,騎瞎馬;學法規(guī),長知識;心明亮,走天下?!?/p>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篇7
一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政治課理論性強,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單憑教師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是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從社會現(xiàn)實中提取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典型案例,精心編排教學結構,一改過去單一、枯燥的注入式教學,將討論、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形式引入課堂,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有利于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在閱讀、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中積極參與,發(fā)揮主體作用;教師自始至終起主導作用,既要選擇符合教學需要的案例,又要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案例教學加強了師生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難以企及的。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采用案例教學法可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因為,要想用好案例教學法,就需要教師對現(xiàn)實中的問題保持高度敏感,不斷地從社會實踐中收集適用教學的案例,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教案,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活躍進取的狀態(tài),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一、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過程
選編教學案例。選編恰當?shù)陌咐琼樌麑嵤┌咐虒W的基礎。教師要根據(jù)政治課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選擇課堂教學案例。選編案例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則:案例要具有真實性、典型性、趣味性、啟發(fā)性、探究性、精煉性、系統(tǒng)性和滲透性。
展示教學案例。展示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案例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應該根據(jù)案例材料的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采用適當?shù)姆绞桨寻咐尸F(xiàn)給學生,這可以在上課開始就激發(fā)學生興趣。一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引導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分析討論教學案例。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采取合理的組織形式,使案例討論有序進行并達到預期目標;精心設計案例問題,保證案例討論的效果;有效地把握、調控課堂討論;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自由民主的良好課堂氛圍。
理論總結提升。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有效運用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1.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實施案例教學
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注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一位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該能夠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學生學會如何應對和處理大量的信息。
2.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拓展自身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與時俱進。在思想政治課的案例教學中,教師除要高度關注社會、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外,還應主動汲取理論發(fā)展的新成果,學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內的先進思想和理論,同時注意學習運用現(xiàn)代教育教學手段,增強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3.避免用案例教學完全代替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
教師在出示案例的時候,大都力求案例的視聽效果,這就容易使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只看到現(xiàn)象,看不到本質,還有可能被表面假象所迷惑,走入只關注案例本身的表象而忽視從案例中提煉理論的誤區(qū)。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后要組織學生進行理論總結,不能用案例教學代替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要避免產(chǎn)生淺嘗輒止的現(xiàn)象。
4.加強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分工與協(xié)作
篇8
關鍵詞:數(shù)碼影像設計 教學實踐 離職教育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就業(yè)形式日益嚴峻,在行業(yè)的社會競爭中,高職高專學生學歷、綜合素質能力等天生弱點就越來越清晰的暴露出來。根據(jù)教育部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成為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主旋律。
數(shù)碼影像課程目前已經(jīng)成為全國各大高職高專設計類、傳媒類等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課程性質形成不同的教學任務與要求。藝術類數(shù)字媒體專業(yè)下的數(shù)碼影像課程為的是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數(shù)字媒體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需求,學生能策、攝、采、編等一體化綜合能力,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突出實踐動手能力,應用創(chuàng)新能力,服務地區(qū)經(jīng)濟,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進行課程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探討如何搭建適應市場需求的數(shù)碼影像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
1、確立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學總目標
高職高專教育在三年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每門專業(yè)核心課程的開設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并與其他基礎課、專業(yè)課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該體系也直接對應著某一個就業(yè)領域。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總目標直接決定了畢業(yè)生對從事就業(yè)領域所應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的要求。數(shù)碼影像課程體系培養(yǎng)方案與就業(yè)崗位的關系如下:
如上表所示,過去以“培養(yǎng)學生數(shù)碼影像制作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表述過于籠統(tǒng)和單一,與就業(yè)崗位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不夠精準。因此,明確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為基礎,精準的專業(yè)技能為職業(yè)提升,才能保證畢業(yè)生有更好的應對就業(yè)崗位的技能。
2、設置以實用為原則的教學內容
2.1形成專業(yè)課程體系,加強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
如上圖所示,數(shù)碼影像課程設置的內容包括了數(shù)碼影像知識、攝影攝像理論、項目實踐操作三個部分。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課程設置中,數(shù)碼影像課程不再是單單孤立地解決某一個問題,一門課程并不能與該就業(yè)方向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該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需要與前期后續(xù)的課程緊密地銜接和滲透。因此,數(shù)碼影像課程的前期課程包括設計基礎、分鏡頭腳本設計、視聽語言等,而后續(xù)課程包括影視廣告設計、綜合動畫創(chuàng)作等。例如,分鏡頭腳本設計與影視視聽語言兩門課程中關于畫面構圖、景別、運動規(guī)律、光影等知識的學習實現(xiàn)了數(shù)碼影像課程中攝像機實際操作的高效銜接。前后課程內容成體系設置,緊密聯(lián)系既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了先前的知識,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能力和專題創(chuàng)作能力,在將來的實際的項目實踐中更加得心應手。
2.2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藝術素養(yǎng)提升為教學內容的重點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但并不代表一味地重技能而忽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隨著設備和儀器的信息化、電子化、智能化,單純培養(yǎng)操作機器的人才時代已經(jīng)過去,社會更多的需要是綜合素養(yǎng)較高的人才。從數(shù)碼影像課程來看,學生往往操作機器的能力都能較快掌握,可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卻缺乏創(chuàng)新性、藝術感。這是當下學生能力中最缺乏的,而又是就業(yè)領域最重視的。因此,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藝術素養(yǎng)作為本門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貫穿到教學的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滲透到每一章節(jié)中,在每次的實踐過程中都要引起學生的關注和重視。
3、采取重實踐操作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數(shù)碼影像是一門動態(tài)影像的視聽綜合課程,而實踐就是感悟視聽語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一部影像作品中,除了作品本身有自身的敘事規(guī)律、基本的語言表達,同時還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xiàn)力,這些都需要學生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體會。因此,該門課程不能僅采用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探索出一套適合數(shù)碼影像創(chuàng)作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
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親身實踐創(chuàng)作自己的影像作品是這門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宗旨。對于許多高校而言,相關藝術類專業(yè)會購置大型的拍攝或編輯設備用于教學,往往數(shù)量有限,即便將學生分組也無法滿足學生人人都能操作的需求。因此,采用小型的DV等拍攝設備,不僅方便,成本較低,大大節(jié)約了教學資源,更能提高教學效率,將課程的重點專注于作品創(chuàng)作的本身。因此,數(shù)碼影像課程形成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課程定位,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為主,講授和模擬等其他教學手段為輔的實踐教學模式。
3.1項目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實際商業(yè)或虛擬項目,以達到掌握專業(yè)知識技能,提高創(chuàng)作能力的教學方法。采用項目教學法一般包括創(chuàng)意策劃、組織實施和考評幾個步驟。首先,給學生下達項目任務書,敘述任務需求,并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在既定的任務要求范圍內進行創(chuàng)意與策劃。第二,分配資源及組織項目實施。教師在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路,幫助學生制定拍攝計劃,完善學生在技術手段方面的不足,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并最終完成作品的創(chuàng)作。第三,項目驗收及考評。作品完成后,教學針對任務書要求,對學生作品進行考評,重點考察作品的完整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項目流程出發(fā),項目本身包含劇本創(chuàng)作、分鏡頭繪制、導演與表演、攝像、燈光設置、錄音配樂、后期剪輯等,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明確學生在這些流程中的分工與側重。學生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過程,切身體會了設計過程以及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
項目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系統(tǒng)理解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從把控全部項目過程中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力,完善藝術思維。教師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遇到的階段性問題加以指導,并對具體情況采取其他教學方法的輔助。
3.2案例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提前收集和準備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針對項目開展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個案進行分析、討論,彌補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不足、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在影像作品的創(chuàng)作前期,學生會經(jīng)常因為經(jīng)驗不足對于拍攝現(xiàn)場無法預估的情況作出準確的創(chuàng)作分鏡方案,從而影響鏡頭語言的表達,這時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旁征博引,列舉出類似藝術表現(xiàn)的處理方法,引導學生開拓創(chuàng)作思路,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后期剪輯處理部分,案例教學法發(fā)揮了極大的效果。通過已有案例的講述而達到體會創(chuàng)作感受的目的,完善學生對影像處理的把控能力,把枯燥的理論知識闡述得更透徹、更具體,開拓了學生的思路,使他們能觸類旁通,找出處理同類問題的基本思路。
3.3講授教學法與模擬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
講授教學法主要用于課程前期攝影攝像理論知識的講授,多以多媒體課件輔以教學。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的講授要注意傳授的技巧,不能照本宣科,更多的應結合提問式、啟發(fā)式、重點難點提煉式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內容設計上應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和呈現(xiàn)方法,比如在數(shù)碼影像知識這一部分,僅選取學校在影像作品創(chuàng)作中應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通過視頻或短片的形式逐步引導出來。
而模擬教學法則是在講授完一般理論知識之后,為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組織學生對某一現(xiàn)實行為進行模仿和評價。數(shù)碼影像創(chuàng)作首先就要進行表演和拍攝的模擬,應遵循因人而異、由淺入深的原則進行指導。將模擬教學安排與項目實施之前,能極大了提高學生創(chuàng)作效率,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理論和應用脫節(jié)的問題。利用一些模擬場景和事件,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預熱,有了此過程再進行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更加全面和精準。
3.4創(chuàng)意討論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
創(chuàng)意討論教學法也是極大適應高職高專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此方法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意頭腦,不斷討論逐漸清晰自己的作品主題、創(chuàng)意思路、實施手段,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動力。以“校園環(huán)保廣告”創(chuàng)作為例,提出讓學生分析從哪些方面開展?以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現(xiàn)有的主題方向進行提煉或延生。確定環(huán)保具體內容,以卡通擬人角度、破壞保護角度、拍攝形式美感角度、結合口號角度等等再進行深入。
篇9
關鍵詞: 政治經(jīng)濟學 教學模式改革 探索 思考
政治經(jīng)濟學課程在多數(shù)大學是作為公共基礎課來開設的,而財經(jīng)類高等院校是作為專業(yè)基礎課來開設的,其教學質量,不僅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而且影響其它經(jīng)濟和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可見其重要性。在改革開放后,中國進入了市場經(jīng)濟建設的大環(huán)境,各種西方經(jīng)濟學著作和理論涌入人們的視野,而西方經(jīng)濟學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又有很多可借鑒之處。因此,對傳統(tǒng)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擊,政治經(jīng)濟學逐漸在大學經(jīng)濟課程中被邊緣化,加上原有的政治經(jīng)濟學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這要求從事高校政治經(jīng)濟學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必須用務實的態(tài)度和發(fā)展的眼光去認識目前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通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來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我對政治經(jīng)濟學教學模式所做的一點思考。
一、引入案例分析教學模式
案例分析教學模式最早在哈佛法學院創(chuàng)立,后來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并且在其他學科中廣泛運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案例教學就是運用案例來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方法,通過向學生提供實際發(fā)生的情況或事件,即案例,組織學生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見解,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xiàn)在高校學生普遍反映《政治經(jīng)濟學》課程中純理論的東西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難以理解和記憶,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不起來。而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能將課程講授與學生切實關心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或者跟當前的國際國內熱點、時事聯(lián)系起來。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通常針對即將要講授的或已經(jīng)講解過的教學內容介紹案例背景,提出激發(fā)學生從更深層面探求知識的興趣和動力的問題。通過對案例的層層剖析,學生能啟發(fā)思維、激發(fā)認知需求。
比如,我們在講授價值規(guī)律問題時,由于學生在高中重點學習過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如果再重復講述,學生就會覺得乏味。我們就讓學生先自學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表現(xiàn)形式和作用,以便回憶起以前學過的內容,也為接下來的深入分析做鋪墊。然后我們引入案例分析,給學生介紹1996年到2002年中國彩電業(yè)價格大戰(zhàn)及影響等情況,提出問題:彩電業(yè)價格大戰(zhàn)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引導學生結合價值規(guī)律的主要作用進行分析。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強調三點結論:價值規(guī)律的分配社會勞動、配置資源和激勵創(chuàng)新的作用。接著教師又介紹2003年彩電業(yè)復蘇的情況和2004年再次降價的情況,讓學生結合所有介紹和分析,思考企業(yè)如何尊重和利用價值規(guī)律。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案例介紹和分析,使理論分析進一步提升,從而達到運用價值規(guī)律分析現(xiàn)實經(jīng)濟問題的目的。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學生知道《政治經(jīng)濟學》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而是對社會主義宏、微觀經(jīng)濟建設都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再如,在講解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基本原理時,首先向學生講解資本積聚、資本集中的概念、聯(lián)系和區(qū)別,然后引入美國波音飛機公司與美國麥道的合并案,德國寶馬公司與英國羅弗汽車公司收購案及新惠普合并案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xiàn)實案例,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請學生結合世界科技、經(jīng)濟發(fā)展的特點,嘗試探究企業(yè)兼并出現(xiàn)的新特點,很好地把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基本原理和世界經(jīng)濟現(xiàn)實結合起來。
這樣的案例分析教學在解惑的過程中也講清楚了政治經(jīng)濟學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置身于一種真正的事實環(huán)境或事件平臺上,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案例進行分析、歸納、判斷和確認,鍛煉了學生運用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多媒體教學是綜合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包括錄音、錄像、投影幻燈、網(wǎng)絡、電影等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教師應圍繞課程重點、難點和社會熱點問題來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具有功能強大、簡單易用、修改極其方便等特點,教師使用起來靈活方便。
首先,教師要在透徹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從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fā),突出重點和難點,編寫和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制作的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根據(jù)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文檔,在制作過程中,力求幻燈片的內容簡明扼要,使學生一目了然??筛鶕?jù)授課內容的需要,將每一張幻燈片制作成多個文本框,重點和難點處添加特殊顏色和符號,還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文本框的內容設置出動畫效果,如切入、飛入、菱形、棋盤、展開等,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其次,運用多媒體教學可用的教學素材很豐富,從電視、電影VCD、DVD等視聽材料,以及新聞報刊、雜志圖片、數(shù)據(jù)中可以找到大量集聲、文、圖、像于一體的適合上課用的素材,特別是關于經(jīng)濟方面的案例可具體化、形象化地展示出來,視聽結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開闊學生的思路和眼界。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增強政治經(jīng)濟學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對啟發(fā)學生主動思維,提高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大有裨益。比如,在講授經(jīng)濟危機問題時,我們找到資本主義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影視素材,學生通過視聽更能了解在資本主義危機爆發(fā)期間無產(chǎn)階級的悲慘生活狀況,并由此引發(fā)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入思考。再如,在講述“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時,我們除了對學生講清楚書上的知識要點以外,還搜集了許多政府文件和相關資料,以豐富課堂內容。同時還讓學生看了剪輯的答記者問的視頻,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中國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趨勢和大方向。合理運用多媒體工具既擴大了教學信息量,拓展了學生知識面,又引發(fā)了學生思考現(xiàn)實經(jīng)濟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探索研究性教學模式
研究性的教學模式是以實踐的真實問題為基礎的,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研究與解決問題,強調教學的目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具有開放性質的問題情境形式創(chuàng)設出來,讓學生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去學習并驗證,這就會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同時也會使學生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
研究性教學模式通常是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自主研究。大致分三個步驟:首先,教師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重點地研讀課程內容及相關資料,牢固掌握政治經(jīng)濟學基本原理,再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從課程內容中學習的經(jīng)典理論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有用的東西。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而且能激發(fā)潛能,找到學術研究的切入點。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在了解中國實際狀況和學習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社會調查,對于某些問題展開專題討論。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發(fā)表見解的機會,而且推動了他們對理論問題和社會實際問題的關切和研究興趣。隨后,教師需要對調查和討論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歸納或小結,引導學生走進學科的前沿,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最后,在學習理論內容、社會調查、專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撰寫出科研論文。通常教師對學生具體的研究題目不做規(guī)定,是開放式的,鼓勵學生在查閱資料、大量閱讀并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興趣點和研究方向,不要簡單地做別人已經(jīng)做過的題目。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才能提高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體會研究的樂趣,真正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性教學是培養(yǎng)和增進學生研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為其創(chuàng)造外部促進學生學術研究的環(huán)境需要學校對學科教學評價機制進行改革。以政治經(jīng)濟學的教學為例,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滿堂灌”為主的理論講授,對學生的成績評價就是以學期結束的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一般以學生平時作業(yè)、出勤情況為評定標準)。多年來的教學效果表明,這種教學模式與成績評價機制無法促進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與研究性教學的基本精神無法契合。因此,除了在授課方式上的改變外,也要實施有利于學生自主研究的成績評價機制,如鼓勵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與本課程相關的課題研究;從課程中提煉出一些熱點話題,組織學生成立研究小組,通過查閱資料、社會調查、討論的形式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在自主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研究報告等,并且每種方式都給予學生成績的評價以形成最終的成績評定。大學生成績考核的價值標準不僅要重視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要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和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合格的大學教育。
四、加強學科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
政治經(jīng)濟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想使學生運用政治經(jīng)濟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僅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而社會實踐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社會、鞏固和深化課堂知識、增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要通過社會實踐指導學生搞社會調查,讓學生更好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政治經(jīng)濟學的社會實踐有多種形式:1.利用假期讓學生深入企業(yè)、農(nóng)村實地考察,完成社會問卷調查,開展以調查研究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來進行課題研究,讓學生在深入社會的過程中了解經(jīng)濟問題的現(xiàn)狀、原因,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與方法,從而形成對這些社會經(jīng)濟熱點、難點問題的正確認識,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經(jīng)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們組織學生到花溪鎮(zhèn)山村進行實地調查,讓象牙塔里的學生真正感受到新農(nóng)村的建設情況。2.利用課堂時間,邀請地方有經(jīng)驗的企業(yè)家或經(jīng)濟部門的工作者進入課堂,結合某一課題給學生進行現(xiàn)場講解,介紹學術界的最新動態(tài)或企業(yè)在市場經(jīng)濟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情況,并且與學生互動,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比如,我們邀請貴鋼的管理工作者來到學校做講座,讓學生們真正了解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困境。3.將以上針對經(jīng)濟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點問題進行的社會調查結果撰寫科研論文并提交。
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鍛煉了社會活動能力,更加了解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更深化了對政治經(jīng)濟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和認識社會調查。所以,加強政治經(jīng)濟學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對于培養(yǎng)學生用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觀點、立場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很有意義,也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劉潔,劉娜.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1版.
[2]周又紅.政治經(jīng)濟學案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第1版.
[3]王陳軍.談案例教學法在政治經(jīng)濟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04.
[4]賀勤志.政治經(jīng)濟學教學探索和體會[J].廣西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6.10.
[5]伯娜.政治經(jīng)濟學教學改革探析[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0,(20).
篇10
關鍵詞:影視漢語;教學設計;漢語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2-0021-02
“影視漢語”課是為漢語言專業(yè)二年級本科生開設的選修課,開設該課程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影視作品這種立體的語言載體,使學生接觸現(xiàn)實場景中自然、真實的語言,從而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使用真實交際環(huán)境下的語言,培養(yǎng)語感,寓教于樂。
該課程不同于普通的h語課程,它從日常學習的課本中跳脫出來,利用真實的影視材料,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影視漢語”課也不同于一般的視聽說課,視聽說課重在訓練學生的聽說技能,有的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學生理解主要情節(jié),看
懂、聽懂75%―80%的內容即可[1]。還有的情況是通過對影視作品主題的討論和學習提高表達能力和加深文化知識,而不是學習其中的臺詞[2]。但“影視漢語”課,所要側重的應該是影視材料中的語言,重視臺詞的學習,所
以采用“精視精講”的教學模式,并通過視、聽、讀、說、寫等多方面的練習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影視漢語教學設計策略
教學的觀看學習材料以電影為主,同時還兼有微電影和綜藝節(jié)目。電影的學習采取了分片段全部觀看和臺詞精講的方式。下面以電影《杜拉拉升職記》為例,具體敘述其教學準備及課堂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要精講一部電影,教師在課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一過程相當于以電影為素材編寫一部教材。具體包括:1.根據(jù)電影情節(jié),將全長100分鐘的電影分為27個片段,每段時長約為2―6分鐘。2.提取出影片中的全部臺詞,按片段分開。3.篩選出每個片段中重要的詞匯、語言點、句型及文化點。4.觀看每個片段,設計視聽理解問題。5.制作PPT,包括電影相關圖片、影片故事梗概、每個片段的視聽理解問題、臺詞展示、重要詞匯和語言點的解釋等,其中每條詞語的解釋都包括拼音、詞性、英文釋義、例句,有的還配有圖片。6.編排適當?shù)木毩曨}目。7.對影片中相關線索和主題進行總結,如總結影片中出現(xiàn)的與工作相關的詞語。
(二)課上教學
整部電影的教學順序為:1.教師介紹影片人物和故事梗概。2.以片段為單位的播放、學習和練習。3.學習完整部影片后,對職場文化相關詞語進行總結。4.布置片段表演、寫觀后感等課后輸出任務。片段表演任務將學生分組并在課下準備教師指定的片段,課上集中表演。整部電影用14課時完成,包括片段觀看及講練12課時、總結及表演2課時。
單個片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1.第一遍播放―泛視、泛聽。2.理解性問答。3.臺詞中詞語、語言點和文化點的講練。4.第二遍播放―精視、精聽。5.綜合練習。如配音、看圖說話等。
第一遍播放,學生看畫面、看字幕、聽聲音,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整體感知片段的內容。播放后,教師用PPT展示觀后理解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檢驗學生對片段的理解程度。此外,也可讓學生復述片段大意以及回答一些與片段內容相關的擴展性問題,如片段三介紹DB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后,問學生“你愿意到DB這樣的公司工作嗎?”又如片段十八在沒有臺詞表達的情況下,“猜一猜杜拉拉躺在床上時在想什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對這一片段有了整體的認識,而且當遇到某些問題無法順暢回答的時候,他們會有想要再次觀看或看臺詞的欲望,這時緊接著用PPT展示片段內所有的臺詞,并附有生詞解釋和例句。此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漢語水平講解一些重要的生詞和語言點,然后讓學生讀臺詞,或找兩名學生進行對話。
這一環(huán)節(jié)后,第二遍播放片段,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在重要的詞句或關鍵信息點可以暫停播放,加以說明。
由于掃清了詞語和句子的障礙,學生們對片段的理解大大提升,會產(chǎn)生滿足感,增強學習自信,提升學習興趣。第二次觀看,對剛剛學習的詞匯和語言點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加深和強化的作用。
在兩遍觀看和學習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做臺詞配
音、看圖說話等練習,促進知識內化,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然后接著學習下一片段,重復之前的各環(huán)節(jié)。
(三)課后評價
課后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兩部分。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整部電影學習和練習結束后,
對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卷的題型包括:(1)寫出10個電影中和職業(yè)、工作有關系的詞。(2)寫出10個你從這部電影里學到的并覺得有用的詞。(3)寫出10個你從這部電影里學到的并覺得有用的句子。(4)使用給定的詞語造句。這里給出的詞語為影片中出現(xiàn)的一些要求學生掌握其用法的重要詞語。(5)解釋給定詞語的意思。這里給出的詞語為一些成語、慣用語等。
學生對課程及教師的評價:教師在期末課程結束前下發(f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選該課的目的、學生感興趣的影片種類調查、該課程對提高漢語水平是否有幫助、對該課程是否滿意、對該課程有何建議和意見、對教師的講解和播放方式有何建議和意見等。
二、教學設計的分析及反思
劉(2000)指出,視聽法的教學過程有四步。第一步是先讓學生觀看影視片,感知大意,邊看邊聽邊記憶。第二步是教師講解詞、詞組和句子,幫助學生完全理解內容。第三步在放視頻的同時,讓學生模仿、重復、熟記、回答問題,進行大量練習。第四步讓學生通過自由對話、復述、評論、表演等,培養(yǎng)其活用目的語的能力[3]。羅慶銘(1996)將視聽說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讓學生直接看和聽,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看懂、聽懂的情況。然后根據(jù)這些情況進行一定的講解、訓練。第二,要求學生精看、精聽。包括看懂非語言的動作、手勢、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聽懂關鍵性詞語和語法,以及要求學生從受控表達向自由表達過渡。第三,教學重點轉向“說”,以前面所看、所聽內容為話題,展開進一步討論[4]。肖路(2003)也把影視課堂教學過程“分為3個層級,即理解性層級、操練鞏固層級、交際性層級”[5]。
以上幾位學者在影視課教學模式的設定上是基本一致的,本案例也完全遵循了這樣的影視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歷了感知(第一遍播放)―引起興趣(理解性問題和討論)―輸入(講解詞語)―強化(第二遍播放及配音等模仿性練習)―輸出(表演、寫觀后感等應用性練習)這一系列過程。這也符合“理解―模仿―記憶―應用”的認知原則。
課后的測試卷,學生們做得都不錯,能從記憶中提取出影片中的詞語和句子,并能正_運用詞語,說明教學效果良好。有的學生在一年多以后還能記住影片中的一些經(jīng)典臺詞。學生調查問卷對該課的反饋意見比較滿意。但有的學生覺得分段觀看不夠連貫,有些無聊,而也理解地表示如果完整觀看一遍不分段,就無法結合具體情境講解語言點;有的學生還覺得練習有些不足。
結合學生的反饋和自身的反思,總結出如下幾點可以改進的地方。
(一)突出重點學習片段,“精”“略”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選擇對一部電影內的所有片段都精視、精講,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完整觀影的成就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征服了一部電影,而且,同一部電影各片段情節(jié)具有連貫性,詞語具有相關性。但是,這樣做的負面效應,正如一些學生在調查問卷中反饋的那樣,連續(xù)幾次課講同一部電影,讓學生覺得有些枯燥。
在學習整部電影的情況下,應該適當?shù)乜s短每部電影的教學時長,找到學生提高語言能力與保持興趣的平衡點。首先,在片段的劃分上,做到情節(jié)完整、長度適中、難易得當。其次,在片段的講解上,要區(qū)分輕重,體現(xiàn)“精”“略”結合。有重點學習和操練的片段,有可以一帶而過的片段;有精講精練的臺詞、詞語和語言點,也有簡單說明的臺詞和詞語。
(二)增強“聽”的技能訓練
有調查指出,在視聽說課中“聽”不只是手段,也應是目的,即應重視和加強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6]。在本案例中,由于播放中一直是帶字幕播放,在字幕和畫面的輔助下,無法充分激發(fā)和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在片段播放時,可以進行無字幕播放或視聽分離播放,重點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如果在第一次播放時抹掉字幕,播放后,應給學生做一些相應的聽力練習或復述練習,檢查其聽懂的程度;或者,可在第二次播放時抹掉字幕或只聽不看圖像,因為已經(jīng)學過臺詞,學生可以在聽音中自檢和鞏固所學。
(三)適當增加詞語和臺詞相關練習
為了節(jié)省整個影片的教學時間,在對臺詞、詞語和語言點講解后沒有安排過多練習,而且學生通過每個片段的兩遍播放和一遍精講,應該能很好地理解內容并記住一些臺詞了。但在學生的反饋中,有些學生覺得練習不足。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對精講片段和重點詞語在講解后加上一些詞匯練習和臺詞填空練習,以鞏固和加深其記憶。在臺詞講練后,根據(jù)片段內容,多進行一些如配音、看圖說話、小組討論等增強學生參與感的活動。
參考文獻:
[1]馮惟鋼.視聽說教學及其教材的編寫[J].世界漢語教 學,1995,(4).
[2]曲錚.主題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視聽說電影課中的應用 [C]//何文潮.國際漢語教學的挑戰(zhàn)與機遇――第十二 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 民出版社,2014:214-219.
[3]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 版社,2000:251-253.
[4]羅慶銘.視聽說課的教材與課堂教學[J].漢語學習, 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