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8 15:0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寫詩歌

篇1

第一:

也許你看見一片藍天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它是藍色的,為什么它叫藍天,白云為什么叫白云,大自然是神奇的,因為沒有人可以讀懂它。。。當你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你的靈感就來拉,因為你有好奇的翅膀,只要展開,你就能寫出一首美妙的詩,這就是所謂的靈感,你只有常常與大自然接觸你才會發(fā)現世界的美妙,你的靈感總在這個時候發(fā)生。。。

第二:

篇2

常常趴在桌子上,咬著筆管

醞釀那么一點兒稠密的情緒

詩的浪漫中我學會思索

走出詩歌,我輕輕牽住幸福的手掌

天空是一雙巨大的翅膀

在我的詩里,卷曲高處的風

瀑布是美麗的姑娘

在我的詩里,翹首與空蒙之中

每一朵花里都住著花仙子

蜜蜂蝴蝶,是他出嫁時的伴娘

每一顆星星都是一個傳說

以冥想的節(jié)拍,輕叩我的窗扉

我是個愛寫詩的孩子

我的幻想攀升·凝聚·降落

遍地是靈感的清泉

篇3

一.在誦讀中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和技巧,永遠不是過時的做法。朗讀注意節(jié)奏、重音、語調。當然,感情是第一位的。在誦讀中,慢慢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讀,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理解詩歌的意蘊。

聞一多認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詞藻),并且有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睅ьI學生在誦讀中去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甚至直接讓學生去聽《那就是我》和《彎彎的月亮》等歌曲,用音樂的美去感染學生,激發(fā)他們對詩歌的喜愛。

在誦讀中,對學生的閱讀加以指導。比如上《沁園春?長沙》一課,要指導學生對“看”和“憶”兩個統(tǒng)領字的閱讀,讀出聲斷氣不斷的效果。要讀出“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卒章顯志的雋永,向世界宣告的豪邁之情。

二.抓住意象,描繪形象,領會主旨,讀懂詩歌。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詩歌的形象化是借助于意象來表達的,詩歌借助意象勾勒出意境,達到抒情的目的。因此,抓住意象來分析詩歌描寫的形象,從而領悟詩歌表達的情感,達到讀懂詩歌的目的。詩歌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性,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即詩歌的主旨,是我們讀懂一首詩歌必須弄明白的。這是讀詩的重點。至于詩歌所運用的手法,那是次要的,它是為了表達主題所采取的手段。

比如,在講授《沁園春?長沙》一詩時,主要是讓同學們分析上下闋各描繪了怎樣的畫面。上闋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壯麗的秋景圖。下闋描寫了一群青年學子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的畫面。上闋為了描繪畫面,選取了色彩艷麗、動感十足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為了充分說明這一點,筆者還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了古人寫秋天的一些詩詞。比如,杜牧的《秋夕》,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等等,與之對比。

接著,討論上下兩個畫面,兩類形象的聯(lián)系。很容易知道,下闋是對上闋形象的回答,我們這一幫敢于“糞土萬戶侯”、能在“中流擊水”的青年才俊,才是將來主宰蒼茫大地沉浮的人。作者為什么選擇那些色彩明麗的意象?很顯然,是為了表達自己豪邁的志向。

正所謂,“形象大于思維”,通過分析意象抓住了詩歌描繪的形象,基本可以解讀一首詩歌了。至于表現手法,那就是可以統(tǒng)一在這個上課思路里面的東西。

比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詩,詩寫于12月,抓住民族災難中北方的農民、南方的、廣大的墾殖者以及自己困難的生活圖景,聯(lián)系寫作時間――1937年12月,就不難理解詩人以北方常見的自然景象“雪”來比喻民族災難,表達了對民族災難下對同胞的深切同情,對民族存亡的危機感。一種深沉的悲憫情懷籠罩著全詩。

而朦朧詩《雙桅船》通過刻畫了一艘具有“雙桅”的船,表達了女性對事業(yè)和愛情的堅守,也象征了一種不斷追求的品質。

《黑八月》則通過對連綿不斷的暴雨和“抱窩不出”的太陽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逐漸形成的寬厚的生活態(tài)度。

《山民》借助“山”的意象,表達了不同人對待阻礙和困難的態(tài)度。

而《那就是我》和《彎彎的月亮》則通過月亮、河流等意象,充分表達了鄉(xiāng)愁這個主題。

意象分析是中學現代詩教學的重中之重,意象手法是“詩出側面”,可以產生“無理而妙”的藝術效果。抓意象,描繪形象,就容易把握詩歌的主旨。

三.多樣化的詩歌寫作活動,一步一步走近詩歌。

有了誦讀的感染,有了“意象”這個解讀詩歌的鑰匙,只能說打下了一些激發(fā)事情的基礎。真正走近詩歌,還得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嘗試。基于學生的基礎,我進行了以下分階段嘗試。

1.仿寫詩歌――東施效顰又何妨?

再提古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名言,那是為了強調讀的重要性,有些夸張。事實上,從讀到創(chuàng)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只是讀詩,畢竟是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提筆寫一寫,也能體會到寫作的樂趣。比如《那就是我》是一首通俗的表達鄉(xiāng)愁的詩歌,詩中選取了最具鄉(xiāng)愁意味的河流、月亮等意象來表達主旨。仿寫并不難,學生有這樣的生活經驗。我開始的要求不高,至少仿寫1節(jié),于是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完成,個別比較好的能完成1首。他們選取的意象不錯,有稻穗,有海鷗,漁船,有老屋,有果樹等等。

不足之處在于地域特色還是少了點。寫整首詩的同學有時候沒注意到詩歌的結構。但總體來說,因為有模板,基本完成不錯。例如:

①我思念故鄉(xiāng)的山坡

②還有山坡上吱吱吃草的水牛

噢,媽媽――

如果有一頭小牛在你身旁哞哞地叫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③我思念故鄉(xiāng)的池塘

還有池塘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

噢,媽媽――

如果有一條鯉魚在花叢中游來游去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④我思念故鄉(xiāng)的藍天

還有海面上燃燒著的余暉

噢,媽媽――

如果有一只海鷗在你頭頂盤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⑤我思念故鄉(xiāng)的稻田

還有田野里辛勤耕作的親人

噢,媽媽――

如果有一株稻禾向你招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運用了擬人手法,)

篇4

中國的網絡文學便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發(fā)展起來的,至今短短的10年間,已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每天上網閱讀文學作品的網民不以勝數,從而推動了寫作者利用網絡發(fā)表作品,使寫作人群空前上升,為繁榮中國文學展開了美好的前景。然而,文學在網絡的傳播過于自由、寬松、隨意,尤其對新生的網絡寫作群體而言,文學的認識有限,對文學修養(yǎng)的體會不深,對文體及文學語言的掌握不夠專業(yè),對語言的運用與發(fā)揮存著諸多語病,使我們又不得不對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感到擔憂。

詩歌在中國是歷史最悠久、最受人們廣泛喜愛的一種文體,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而產生,經歷了不同朝代、不同風格流派,是人類文明的豐碩成果,是人類情感生活的精神糧食。千百年來,人們?yōu)樵姼鑴澏朔N種范疇和界說,從不同角度對詩歌進行了闡釋和說明。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

這是先秦時代我國出現第一次思想文化時,為詩歌所下的定義。它本于“詩言志,歌詠言”(《尚書•堯典》之說。《莊子》中的“詩道志”,也是同樣的道理。什么叫“志”?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經過多方考證,認為“詩言志”中的“志”可以解釋以“懷抱”。其實在傳統(tǒng)文論中,“志”和“意”的涵意相近,可以理解為“內心的思想與感情”。根據這種理解,可以說比較準確地反映了詩歌的本質。它以思想而散發(fā),以情而動人。

隨著文學體裁的發(fā)展,西晉文人陸機首先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的理論。“緣情”而作,是講詩歌的創(chuàng)作法則,“綺靡”是指詩歌的藝術風格。詩歌評論家鐘嶸則主張:詩歌乃“吟詠性情”之作,應與“經國文符”有所區(qū)別?!墩衙魑倪x》的作者蕭統(tǒng),在解釋“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時,非常明確的指出:詩乃“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些見解,都突出地強調了詩歌的特質,是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的突破性進展,為后世詩人普遍接受和遵循。宋人嚴羽據此為詩歌化定了新的界說:“詩者,吟詠性情也?!泵?、清詩人提出的“性靈”說,也大多本源于此。

“五四”運動以來,新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發(fā)展和流行,更多的西方詩論傳入中國,強調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想象和感情。英國詩人華爾華滋認為:“詩是憑著熱情活活地傳達給人的真理?!?、“是強烈情感的富于想象力的表達方式?!痹娙搜┎酥鲝垼骸霸谕ǔ5囊饬x下,詩歌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高爾基則認為,詩歌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他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詩。”

“五四”期間,在眾多學者借鑒了西方詩論之后,結合了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經驗,力圖為中國詩歌界定了一個明確的范疇,詩人郭沫若則提出詩歌內容加形式的等式為:

詩=(知覺+情調+想象)+(適當的文字)

詩人汪靜之認為:“詩歌是表現人生感情思想的,比別的文字更多情緒想象的部分,更接近音樂,而多數是有韻律的。”

詩人何其芳提出:“詩是一種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包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抒情的形式表現,而在精練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p>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詩歌以心靈的感悟與情懷,以想象與抒情,表現對人生的思想與感情。

21世紀以來,網絡詩歌的創(chuàng)作日漸繁榮,許多網絡作者都是通過在網上閱讀詩歌,受到了影響而開始寫詩的,因為缺乏對詩歌的正確認識,因而產生了許多對詩歌的錯誤理念與觀點,導致作品乏味無趣,無實際的真情實感,反復地在空虛中,對語言句式的把握不懂理解,對情感節(jié)奏式的劃分模糊不清,對詩歌的標點符號沒有認知深刻,從而影響了對思想感情的抒發(fā)與發(fā)揮,更談不上語言的藝術與詩歌形式的表現了。

篇5

一,寫作及其語言的憩居:軀體寫作的定位

二,黑夜意識:黑暗浸染的心

三,雄化的歇斯底里:抗爭與理解

四,灰暗里飄搖的心:苦難與不安

五,女性視角的定位:男人、女人和世界

關鍵詞: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詩歌寫作

在現當代詩歌中,女性的主體意識總潛藏著艱辛和困惑,在自己走出自己,自己追逐自己中,女性詩歌中女性意識總飄搖著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霧團。于青說:“女性文學從昨天到今天,都沒有走出這抹霧氣所籠罩的怪圈”,①女性詩歌也一樣,也未能幸免這種失重狀態(tài)。詩歌作為心靈的一種呈現,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意識的流變歷程。在當前后現代主義甚囂塵上的文化氛圍里,女性詩歌一反過去女性話語缺席和半缺席的僵局,女詩人們自白,吶喊,抗爭,勇猛地拆解著以男性話語中心的模式,在現當代詩壇中豎起了自己的詩歌大旗。然而要在詩歌中尋找到自我的言說方式亦如女性要在生活中尋找到自我的言說方式一樣困難。女性詩歌里的女性意識在步履維艱的迷茫中,同樣凸現了女性生活中心靈的困惑。

由于社會歷史文化生理等的原因,女性比男性面臨的更多。她們不僅要與男性共同面臨一個苦難莫測的世界,還得面臨一個由男性主宰操縱的世界。女性的心理不僅要承受來自客觀世界的風霜雨雪,還得更多地承受來自男性世界的困惑和隔膜。面對世界的多重壓榨,女性意識中的苦難體驗和不安全感彌漫開來。這種苦難和不安來源于“女性對自身命運的困惑和對未來前程的莫測”,②它滲透于女性的主體意識中,對女性意識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在男性主義的歷史中,女性本身并無歷史,她們僅有的歷更也是被男性界定的歷史,“歷史是一副男人面孔男人心思男人意志”,③在如此“男性化”的社會生活中,女性幾乎沒有機會參與社會生活,(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堅實的生活作基礎,她們的歷史也相對懸空。由于女性對生活體驗的相對缺乏,女性詩歌中的苦難和不安意識就更多地集中于女性自身所熟悉的情感體驗,甚而至于過份關照女性自身的身體體驗和自身的命運。她們借用適合自我表達的“自白話語”,并將審視的目光轉向女性的內心世界,從女性心理世界的探尋和思考中,生發(fā)女性本身的生存意義和價值―――渴望獲得女性的自尊;渴望女性能得到整個社會的理解和認同;渴望女性也能與男性一樣在人生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當然,由于女性意識的特別和女性經驗的獨到,使得女性詩歌的寫作有了女性獨特風格的同時,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茫。我們隨便翻翻翟永明、唐亞平、伊蕾,海男、張真、伊果,藍色馬蹄蓮,伊儼,咕咚,小舞,桃子,flyingkite,黎陽等的詩,感受莫不如此。

寫作及其語言的憩居:軀體寫作的定位

“寫作乃是一個生命與拯救的問題”,“寫作是一個人終之一生一刻也不能放棄對生命的觀照問題”。④文學寫作是男性的事,也是女性的事。而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里,女性用寫作的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往往不被提倡,甚或受到壓制。“就是一些開明的士大夫,也只允許女性寫一些風花雪月的短詩小令”。⑤因此,歷史上的女作家女詩人就那么屈指可數幾個。即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里,女作家女詩人也是不多見的。女性由于渴求世界,男性的認同和理解,或者作為抗爭的一種手段,或者作為對世界介入的一種方式。她們苦苦尋覓一個切入點,寫作便是她們找到的其中一個突破口。藍色馬蹄蓮在談到自己的體驗時說“詩歌偶然闖入我的世界,以其特有的美讓人感覺到精神世界的一切盈盈在握,一個空中樓閣,讓我忘乎所以”。⑥于是乎,女性開始迷戀語言文字,寫作意識強烈起來,女性由被講述者,而成為講述(寫)的主體。女詩人在語言文字中遨游,把寫作當作主動自覺的行為,當作生命中應有的部份。一如男性,寫作成為了一種使命和責任。婦女與寫作就這樣深深聯(lián)系起來,它使得作為男性特權的寫作也成為女性的權利,尤其對知識女性來說,對寫作的介入就成了女性尋找自己尋找世界?惱蟮亍!澳ㄈズ鶴值鬧邐?在語言的荊棘中匍伏前行”(唐亞平《自白》),詩人對寫作的介入是不畏艱險的,對唐亞平來說詩歌己成了她“生命存在的形式”?!拔覍懯澜?世界才低著頭出來/我寫你/你才摘下眼鏡看我”,“我還要寫詩/我是狹隘房間星的固執(zhí)制作者”(王小妮《應該做一個制作者》),“我拿自己的詩歌和母語/控制了外面的汽車聲,頻繁的干擾和失戀”(海男《我們拿它怎么辦》)。寫作作為女性進入世界的鑰匙,成為女性尋找自我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讹w行》(趙瓊)、《陰影己經來臨》(海男)等也都表現了女性在寫作意識里對自己,對男性,對世界的把握介入。

女性要以寫作對世界進行把握和介入,必須尋找到一個語言的憩居點,也就是語言必須尋找到一個適合自我乘載的主體,以便更好地對世界進行把握和介入。汪劍釗認為對女性生理特征的關注已成為當代詩歌中建立女性話語的一個據點。⑦這里的“生理特征”,其實就是“身體寫作”的具體說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女性處在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下,“她們還沒有自己的話語,還沒有一支真正屬于自己的筆”。⑧在世界和男性世界的雙重壓榨下,女性寫作被逼回了自身,甚至逼回了肉體。詩人們撤退到女性最熟悉的,最易直接感受的“自己的肉體上的體驗”上(伍爾芙語)。西蘇在《美杜莎的笑聲》里認為女性寫作的實踐是與女性軀體和欲望相聯(lián)系的,她說“婦女的身體有一千零一個遁向激情的門檻?!碧苼喥桨衍|體當作“世界的依據”,當作“個人完美的所有”,“世界的所有”。她說:“當我有了懷孕的體會,當我有了兒子,自身的覺悟便一一體現”。⑨女性對自我身體體驗的關注導致了身體寫作詩歌的大量涌現。我國的女性詩歌在80年代后“自我發(fā)現”,“自我撫摸”(謝冕語)的詩學形式也就是身體寫作的表現?!赌阍獾玫劫澝绬帷?伊蕾),《出梅入夏》(陸憶敏),《人生在世》(翟永明),《?テ?唐亞平),《流產》(張真),《病因》(flyingkite)等都是對身體生長、發(fā)育、月經、懷孕等身體體驗的表現。

篇6

面對大機器、大數據、新科技和新媒體情勢下詩歌的新變、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集束式的詩歌生產、電子化的傳播以及不斷發(fā)生的熱議事件,很多寫作者、普通閱讀者和專業(yè)評論者都瞬間喪失了甄別與判斷能力。面對愈益復雜和分化的詩歌,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理解自然不同。相反,幾無建設性可言的自嗨、點贊、熱評以及長舌婦一樣的吵罵卻隨處可見。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專業(yè)閱讀者以及“媒體批評”(包括一部分主流媒體)對詩歌的言之鑿鑿的全稱判斷。詩人的自信、自大以及膨脹的寫作心理和虛榮心已經像霧霾一樣爆表。

一、模糊或分明的面孔:滾沸現場與百年游蹤

詩歌生產與傳播的速度、廣度和渠道的拓展以及高燒不退的社會關注度都似乎證明以往詩歌與普通受眾之間的冷漠關系已經有所改觀。事實是如此嗎?這成了諸多專業(yè)讀者、普通讀者的共同疑問。

一年來無比火熱的詩歌活動和高分貝的造“節(jié)”運動已亂花迷眼。有些詩歌節(jié)更像是觀光旅行團――與地方旅游和文化資本媾和,諸多活動動輒就冠之以“國際”二字――“仿佛跨國便高出本地不只一等,卻無人檢討受邀的外賓中,有多少是真正跨得出他們自己過度的詩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煸姼韫?jié)卻“無詩”的專業(yè)跑場子的“詩歌節(jié)詩人”。(楊宗翰《論詩歌節(jié)如何“毀詩不倦”》)吊詭的正在于如此熱烈的詩歌現場和造“節(jié)”運動中缺席的恰恰是“詩歌”和“詩性正義”。目前國內有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300多個詩歌獎且不斷攀升的獎金數目令人咋舌。相比較歐美等其他國家,中國的詩歌獎項多且亂,很多都不具備公信力。有詩人宣布今后不再領取國內的任何詩歌獎(沈浩波《關于國內的詩歌獎》)也并非刻意的自我炒作,而是有一定的針對性。

多樣化的詩歌傳播方式和出版新渠道的拓展(比如以《2017天天詩歷》《2017詩詞日歷》《親愛的日歷》《每日讀詩日歷》《給孩子讀詩》《詩光年日歷》《唐詩之美日歷》《福建詩歌周歷》《浙江詩人日歷》等為代表的詩歌日歷、周歷的激增)對詩歌社會影響度的提升是不爭的事實。詩歌與公共空間的對話(比如詩歌書店、詩歌咖啡館、詩歌主題館、詩歌走進美術館、詩歌地鐵、詩歌巴士、詩歌船、詩歌墻等)、詩歌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與融合(比如“詩意當代”藝術融合展、“詩書本一律――現代詩書法展”、翟永明、韓東等人成立“十詩人電影公司”,以余秀華為主題的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獲得第29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IDFA)主競賽長片單元特別獎,詩電影《路邊野餐》《蝴蝶和懷孕的子彈》以及80后詩人小招(1983―2011)的紀錄片《我的希望在路上》受到關注,而以打工詩人為題材的記錄電影《我的詩篇》截至2016年12月已經在全國180座城市通過眾籌的方式放映了900多場次)成為年度話題。詩歌對公共空間和公眾生活的介入能力正在增強。這似乎都在提醒人們――詩歌已經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回暖”“升溫”,而是“繁榮”和“一片大好”,又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然來臨。但是,越是火熱的詩歌年代越需要沉靜下來予以反思,因為從文體特性來說詩歌的持續(xù)升溫是反常態(tài)的。炙熱的詩歌現場背后的深層動因、內部機制、精神場域以及空前復雜、分層的現實亟待梳理、過濾、辨認、反思。與此同時,大眾對詩歌“邊緣化”“讀不懂”的困惑以及對詩壇“個人化”“圈子化”“小眾化”的不滿仍然存在。

2016年是新詩百年誕辰――的白話詩《蝴蝶》寫于1916年。面對新詩百年,其歷史化和經典化已經提上日程(如各種總結性的選本《中國新詩百年志》《中國新詩百年大系?安徽卷》《安慶新文化百年 詩歌卷》《中國新詩百年百首》《百年詩經?中國新詩300首》《中華美文?新詩讀本》《天津百年新詩》《中國新詩百年孤獨1916―2016》(西班牙語)《當代詩經》等,以及爭議很大的“博客中國”組織的“影響中國百年百位詩人評選”活動)。百年新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正在形成的自身傳統(tǒng)已是事實。著名新詩研究學者洪子誠先生則認為百年新詩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當代的優(yōu)秀詩人已有足夠的才能參與和古典詩歌、與域外詩人的對話。

曾經模糊的百年新詩面孔正在一次次的累積中變得越來越清晰,“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詩歌寫作狀況正是這一百年現代詩實踐緩慢累積的地貌,我們無法脫離一個事物的歷史去評估它的現在或者預測它的未來,任何一種事態(tài)的未來都受到歷史積蓄的勢能的影響,對新詩的評價也一樣?!保ü⒄即骸度绾卧诿CT姾V袧煤迷姟罚┬略姷膭恿驮谟谒梢杂泻芏嗟姆较?,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嘗試,從而有諸多的可能性形態(tài)。所以當我們面對百年新詩的時候不可能用一頂帽子去扣住它,它可能會有其他的你認知之外的形象。

新詩與古典詩詞和外國現代詩的關系、新詩自身的傳統(tǒng)、一系列詩學問題以及新詩如何進一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都成為本年度不斷熱議的話題。新詩的有效性到了今天需要重新反思。中國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與江蘇省作協(xié)、揚子江詩刊社聯(lián)合舉辦的“百年新詩論壇”就新詩的現代性、地方性、形式建O、譯介、少數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長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對于進一步厘清百年新詩的問題具有建設性。

新詩百年,自由、開放和創(chuàng)新一直是其發(fā)展的核心,但是其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恰恰是“新”。新詩百年之際謝冕認為不能因為“新”而丟了“詩”(《中國新文學:百年的憂思與夢想》)。而越來越敘事化、段子化、散文化和定型化的寫作無疑給新詩自身套上了禁閉的枷鎖,如何進一步突破和創(chuàng)造成為當下以及今后詩歌發(fā)展的關鍵。由蔣一談主編、北島推薦的“截句詩叢”(第一輯19種)的出版旨在重新認識新詩的文體特性并提供新的寫作可能性,是一次美學和詩人世界觀的更新。“截句”之所以引發(fā)巨大關注和爭議正在于對“新詩”之“新”的理解以及差異。一定程度上“截句”的出現是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的一個入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截句是名副其實的“新詩”。截句只是新詩的一端而不是異端,不能忽視和輕視寫作的可能性。一百年的中國新詩最關鍵在于一個“新”字,這并非是簡單化的文學、社會和歷史的進化論,而是新詩代表了一種無限開放的話語方式。截句,仍然只是一種嘗試,就像當年的一樣“自古成功在嘗試”。

二、“詩”與“歌”的分化或對話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學院宣布將本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民謠搖滾歌手鮑勃?迪倫以表彰他“在美國歌曲的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性表達”。這不僅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并隨之產生不解、尷尬甚至憤怒,而且進一步挑動了人們慣常意義上對詩歌邊界、文學等級的慣見,“很好,他覺得瑞典文學院的老爺子老太太們至少做了一個有趣的選擇,至少他們讓所有人也讓他自己感到尷尬――他想,你要樂于承受這種尷尬,你要試著越過界限、等級、習慣,越過那么多的深溝和回路,只有這樣的大腦才是個核桃而不是一塊鵝卵石。這是他們興致勃勃地給自己制造的問題,反正他們也聽不見來自中國的種種喧囂”(李敬澤《雜劇》)。

就漢語新詩而言,“詩”與“歌”的分化、分家或“分手”已經很久了,而西方的搖滾樂與先鋒文化和社會運動卻密不可分――街頭意識形態(tài)、青年亞文化、異見文化、時代精神和幽暗的體制的復雜關系,“這些作品展現出啟示錄般的愿景、對工業(yè)社會和現代科技的強烈反感,對官方權威和傳統(tǒng)道德的深厚敵意,以及與各種非西方的心靈與宗教傳統(tǒng)的接近。”(理查德?弗萊克斯《青年與社會變遷》)搖滾音樂代表了地下、先鋒、前衛(wèi)和頹廢以及抗議,是時代的、革命的、政治的、身體的混響。而彼岸的臺灣,一定程度上緩解詩歌與大眾的隔膜而令大眾對詩歌發(fā)生熱情的正是1970年代開始的民歌運動。盡管從詩歌來說,鮑勃?迪倫深受蘭波、狄蘭?托馬斯和艾倫?金斯堡等詩人的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并非代表了新的世界詩歌寫作標準,而是一種可能性――被忽視的詩歌傳統(tǒng)。詩與歌的互動、詩教、樂教和歌詩已經在漢語現代詩歌發(fā)展進程中被規(guī)避了。業(yè)界更多關注的是詩與歌的平行和分化關系――詩歌的散文化以及對現代性的復雜經驗和智性深度的追求。對抒情性和音樂性的排斥使得詩歌成為無聲的詩和徒詩(只用于閱讀的書面文本)。而鮑勃?迪倫幫著我們重新認識這些傳統(tǒng)――“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lián)系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鮑勃?迪倫都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信)。而從近年來詩與歌對話性的向度看,實際上一直不乏“歌詩”的傳統(tǒng)在當下的延續(xù),比如詩人和民謠歌手合作的“十三月唱詩班”以及此前《中國新詩年鑒》的“唱響詩歌”、《人民文學》的“新樂府”、詩加歌、詩歌之王以及今年的第三屆草地詩歌音樂會、首屆成都國際詩歌音樂節(jié)、新詩百年?第十屆詩歌人間原創(chuàng)音樂會等。一些唱作人和民謠歌手、民謠詩人(張楚、潘越云、胡海泉、周云蓬、黑大春、堯十三、萬曉利、張瑋瑋、張淺潛、蘇陽、小河、小娟、莫西子詩、蔣山、洪啟、吳吞、宋雨礎⒙硤?、何力、刘睹?、趙照、鐘立風、胡畔、王娟等)一直在做探索性的嘗試。尤其是近年的詩歌跨界傳播一定程度上將詩以歌的形式推向了大眾。12月7日,由魯迅文學院主辦的“千山靜默,萬物歌唱――詩與歌的關系研討會”就是對這一話題的深化。吉狄馬加、商震、邱華棟、李少君、郭艷、樹才、敬文東、霍俊明以及民謠歌手洪啟、馬條、鐘立風與魯院高研班的作家、詩人們就詩與歌的話題展開討論。吉狄馬加認為從歷史和傳統(tǒng)的向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詩與歌一向是很難分開的,尤其是20世紀以來國內外一些重要詩人其詩歌影響往往是通過歌詩和演唱而與大眾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推動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在強調詩人獨立寫作的同時關注詩和歌的結合,對于今天的詩歌傳播來說作用巨大。

三、分層的詩歌與差異性的“取景框”

猶如一個巨大的體育場,擅長各種技術和項目的詩人運動員正在展開各自的比拼。從詩歌類別和體式來看,現代詩、舊體詩詞(現代詩詞)、長詩(包括主題性的大型組詩)、散文詩(《我們―散文詩叢》第三輯的出版)都出現了共同發(fā)展的局面。從詩人身份、題材分類而言,少數民族、底層(以非專業(yè)寫作群體為主)、主旋律(比如詩刊社編選《風景動了一下――一帶一路詩之旅 作品卷》)以及女性寫作均取得長足發(fā)展。詩歌的分層和分化狀態(tài)越來越明顯,與此相應每一層級內部的寫作者和詩歌狀貌同樣千差萬別,正如每個詩人手里差異性的“取景框”一樣。

舊體詩詞(現代詩詞)在創(chuàng)作、文獻整理、理論研究和多媒體傳播、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整體呈現出復興態(tài)勢。舊體詩詞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力求表達新的時代經驗,實現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當代化”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顯示出旺盛的活力。據統(tǒng)計,相關詩詞歌賦社團組織達3000多個,創(chuàng)作者分布在各個社會階層和年齡段。借助于這些傳統(tǒng)的詩歌樣式,詩人更為關注的是傳統(tǒng)形式與鮮活的時代現實的對接,凸顯出了個人體驗、現實精神以及敢于創(chuàng)新的文體求變能力。而“堅持‘求正容變’,處理好‘新’與‘舊’、‘變’與‘不變’的關系,是詩詞寫作需要面對與破解的一個時代課題?!保ú淌榔剑┲腥A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網、中國詩歌網、高校的詩歌研究機構以及《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中華詩詞研究》等刊物主辦的相關研討會、編選的作品集、研究文集、資料匯編、年度報告和理論專著均取得建設性成果,如《中華詩~發(fā)展報告》《現代詩詞的價值與命運》《2017詩詞日歷》、中國詩歌網主辦的“新舊詩論”懇談會等。

今年是長詩的豐收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非常突出(民間設立了長詩專項獎“天鐸獎”),展現了詩人綜合寫作能力的整體提升。蕭乾父主編的《現代漢語史詩叢刊》歷經十年準備得以出版,收錄了1980年代以來包括海子、駱一禾在內的42位詩人的33部長詩、11部小長詩以及1部詩學論著,共計29冊、1.4萬頁、30萬行。年度代表性的長詩文本有吉狄馬加的《致馬雅可夫斯基》、雷平陽的《去白衣寨》、陳先發(fā)的《秋興九章》、趙野的《哀歌八章》、胡弦的《蔥蘢》、姜念光的《打虎上山》、桑子的《錢江書》、樂冰的《祖宗?!?、路云的《此刻,蔚藍》、張戰(zhàn)的《我,一個編號》、南子的《疑問錄》、《大風》(曹東)、吳震寰的《孤獨者》等。這些長詩文本無論是在精神的復雜性、思想的深度、歷史的個人化、現實體驗的差異性,還是在寫作技巧、修辭策略上都體現了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實驗意識。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的參評和獲獎詩集(朝鮮族詩人崔龍官的《崔龍官詩選集》、維吾爾族詩人伊力哈爾江?沙迪克的《云彩天花》、白族詩人何永飛的《茶馬古道記》、裕固族詩人妥清德的《風中撿拾的草葉與月光》、彝族詩人魯娟的《好時光》)集中展示了當下少數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體成績。少數民族詩人在關注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地方性知識的同時也更為關注現實生活以及個體復雜的情感,整體呈現出風格各異的創(chuàng)作局面。首屆世界少數族裔文學論壇《世界少數族裔文學宣言》,旨在強調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的現狀與未來。新詩百年之際,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中國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與文聯(lián)和江蘇省作協(xié)、揚子江詩刊社聯(lián)合舉辦“明月上林芝,新詩耀中華”少數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本次論壇的召開是對在民族工作大會和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反復強調的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精神的貫徹,也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向世界進行展示的重要契機。與會評論家、詩人就百年來少數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和現狀、民族精神、文化傳統(tǒng)、宗教民俗以及翻譯、研究和傳播都進行了深入討論。收入310位彝族詩人《中國彝族當代詩歌大系》(192萬字)全面展現了當代彝族詩群的總體成就?!度紵柠溗搿罚ㄏ囊栏?沙拉木編選、麥麥提敏?阿卜力孜翻譯)集中展示了33位從60后到90后不同代際的維吾爾族詩人的語言和修辭的特性以及民族性、個體性、先鋒性和開放性――“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新生’,因為其視野已經遠不止于本土、地域,自身的古老傳統(tǒng),而是以世界,以當代的詩歌思維與廣闊的文化視野來展開其寫作的。而且這個群體如此之大,其寫作的視野與水準,風格的陌生與新奇,內容上的深度與廣度,都可以與任何一個當代民族的寫作媲美和爭雄?!保◤埱迦A《先鋒的蝙蝠把我們引向黑暗――序》)談論少數民族詩歌往往會強調其地域性、民族性、異質性以及集體無意識形成的傳統(tǒng)等,但當下少數民族寫作同時也存在著表層、刻板、符號化的問題。一種“仿民族”“偽民俗”寫作正在興起。很多寫作者在各種場合標舉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但是他們的寫作和精神事實已經和曾經的歷史序列中的“少數”喪失了關聯(lián),而更多是淪為了標簽化的“仿真”和“媚俗”性的寫作。

當下的女性詩歌已經不再局限于“個體”和“女性主體”,無論是在寫作風格還是在整體格局上都呈現了一種“普遍性”詩學。女性詩歌在2016年呈現出井噴式的狀態(tài),無論是詩歌產量還是精神狀態(tài)。尤其大批涌現的年輕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嶄新的精神質素和寫作方向。本年度風格突出的女詩人詩集有《讓我背負你的憂郁》(鄭玲)、《撲朔如雪的呼吸》(王小妮)、《個人簡歷》(娜夜)、《腦電波燈塔》(童蔚)、《半島》(林雪)、《從今往后》(路也)、《我們愛過又忘記》(余秀華)、《我把自己分成碎片發(fā)給你》(西娃)、《棲真之地》(桑子)、《獵?物》(倪志娟)、《戰(zhàn)栗》(臧海英)、《樂果》(楊曉蕓)、《消失,記憶》(趙四)、《這是世界的哪里》(田暖)、《無數燈火選中的夜》(馮娜)、《大海一再后退》(顏梅玖)、《無心地看著這一切》(謝小青)、《坐在對面的愛情》(楊碧薇)、《我的降落傘壞了》(戴濰娜)、《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包慧怡)、《蜜蜂的秘密生活》(梅依然)、《深藍》(羽微微)、《我為誘餌》(余幼幼)、《數星星的人》(玉珍)、《我熱愛過的季節(jié)》(林火火)、《草木之心》(白蘭)、《冷藏的風景》()。

四、時感的、此刻的、物化的、碎片的詩

今年是《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聯(lián)合舉辦“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三十周年。三十年前現代詩群體大展推出的64個詩歌流派以及100多個詩人的作品和大張旗鼓的宣言在無比熱鬧地助推詩歌熱潮的同時也宣告了先鋒詩歌在此后幾年的迅速冷卻、收場和隱匿。盡管耿占春認為隨著當年的先鋒派作家成功地轉向圖書市場、影視、學院,或走向沉寂,文學上的“先鋒派”已經退出歷史是一個普遍的說法,但先鋒派留下來的是一種無形的先鋒精神――“文學或許不必有先鋒派,但不能失去其先鋒性,也就是一種在人類精神廣度和表現它的藝術形式方面的探索?!?/p>

“先鋒”“地下”顯然是當下這個時代已經暌違的詞,盡管偶爾被提及,但已物是人非――而酒精和搖滾樂中那些面目模糊的新時代的“披頭士”“亞文化青年”更多的時候已經被置換成了后現代裝置藝術的一個碎片。新世紀以來的詩人試圖再次成為廣場上振臂一呼而應者云集的精英或者在文學革命道路上成為馬前卒都有些近乎癡人說夢。而正是由此不堪的“先鋒”境遇出發(fā),真正的寫作者才顯得更為重要和難得。而1990年代后期以來詩歌一味的個人化、日?;?,不斷地追求智性、長度、難度和現代性,但是其與讀者和大眾的隔膜即使在微民寫作和底層寫作的社會熱潮中也沒有消減。當詩歌離開了詩人內部面向更廣大的讀者群的時候,詩歌的疑問和不解就近乎鋪天蓋地。詩歌敘事性和戲劇化正在成為段子化的市儈氣、腦筋急轉彎式的口語媚俗和倫理化道德感的時代敘事。而借助社會重大主題的翻版的政治抒情詩寫作也成為一種潮流。與此同時,當我們一再借助“底層”“草根”“打工”“賤民”“民生”談論詩人的社會身份、責任以及詩歌的社會性、及物性、介入現實的時候,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詩歌自身隱秘的構造和對精神主體的持續(xù)而幽微的震動,“新詩自覺的實踐者以高度分化的語言方式,以‘原子化’的語言方式或新的‘物性論’的語言,即以一種高度分化的話語形式,處理更加微觀的感知經驗,這是社會看不見的領域,似乎也無關乎社會變革、無關社會運動,但在重構詞與物的P系、語言與意義的關聯(lián),重塑人的感受力、進而重新塑造人和社會的關系方面起著緩慢而隱秘的作用。”(耿占春)

六、“詩性正義”“向杜甫學習”的

困窘或可能

塔樓,樹,弱音的太陽

構成一片霾中風景

鳥還在奮力飛著

親人們翻檢舊時物件

記憶彎曲,長長的隧道后

故國有另一個早晨

如果一切未走向毀滅,我想

我就要重塑傳統(tǒng)和山河

――趙野《霾中風景》

詩歌既是幽微的心靈世界的復雜呈現,也是時代和社會主潮的揭示?!霸娋壡椤焙汀霸娧灾尽钡膫鹘y(tǒng)構成了詩歌發(fā)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如果只是從詩人的責任和對公共生活介入的角度理解“詩性正義”,或者說詩人與現實的關系,我們都會以杜甫作為詩人的表率和榜樣。與此同時我在越來越多的詩人這里聽到了杜甫的回聲,越來越多的詩人把頭顱從西方轉回自身向傳統(tǒng)致敬。而在不同的年代,向杜甫學習、反映現實訓導和提醒并不少見,然而我們卻在倫理化的道德論調中簡化了詩人和現實的關系。而當我們必須談論詩人與現實的關系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注意到杜甫是怎樣以詩歌話語的方式抒寫了一個自己的時代。比如我們可以追問,同樣是在唐朝生活的杜甫同時代的詩人,他們也深處于動蕩的社會現實之中,可是為什么他們沒有寫出杜甫那樣的詩歌?難道他們的詩歌與現實沒有關系嗎?為什么偏偏是杜甫被認為是詩史,而他的詩歌也被視為是對一個歷史階段的最為代表性的呈現?由此,我們就會發(fā)現詩人與現實的關系不是簡單地對等關系和直線型地呈現,而是要更為復雜和值得重新思考。而杜甫的詩歌之所以能夠呈現出一個時代關鍵在于他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方式始終是以詩歌美學為前提的。但是在儒家入世思想以及匡時濟世的集體心理作用之下,杜甫被我們認可和贊許的正是體現了我們津津樂道的“言志載道”的詩學傳統(tǒng)。然而,杜甫的那些“緣情”的詩歌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被淡化和擱置了。所以,我們一直看到的是一個政治的杜甫、人民的杜甫、現實的杜甫和沉痛的杜甫。而這構成的就是我們一貫以來對杜甫的刻板印象。不可否認,這一形象下杜甫的詩歌仍然是成就卓然的。然而當我們放開眼界看看杜甫詩歌傳播的歷史,我們卻又會發(fā)現另外一個吊詭的事實。隨著生態(tài)壞境的堪憂,尤其是越來越多多城市被霧霾困擾,詩歌中的“生態(tài)寫作”正在深化,尤其是年底涌現的大量的“霧霾詩”以及網絡神曲《悟霾》都體現了詩人“介入現實”的努力。實際上這是詩人“生活”必然在詩中的顯影和折射――“健身器材的木椅上 / 坐著兩個老人 / 老到沒了性別 / 瞇細著眼睛 / 暖洋洋 / 曬著霾中的太陽 / 霾還很年輕 / 老人已老了很久 / 不認識霾 / 向來,他們聽憑太陽 / 不能直視的太陽和斜太陽 / 黑太陽 / 橘子太陽和典獄長太陽 / 向來 / 他們瞇著眼睛 / 他們心系太陽 / 似乎,唯如此 / 才擁有最后的 / 一絲光線的尊嚴”(宇向《老且霾》)

詩人對現實尤其是社會焦點問題和公共事件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而直接。這一定程度上與媒體開放度有關。而對生存問題的揭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憂慮,對民生問題的反思正印證了當下最為流行的話――“霧霾時代詩人何為”。在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看來,詩歌無論是回應現實還是回避現實都是一種“奴役”,詩歌應該超越現實面向未來。這一論斷自然有其道理,但是詩人如何能夠超越現實和當下而面向未來呢?詩人的寫作和“現實”沒有關聯(lián)嗎?顯然,記憶、現實和未來應該是三位一體的,是彼此接通、相互打開的。換言之,詩歌既不能成為“現實”的寄生物和二手貨,也不能成為完全抽離了現實體驗的空想和高蹈。由此,詩歌中的“現實”以及應該具有的超拔于現實之外的想象能力和“修遠視野”正是考察詩歌的一個入口或切口。而當下對“詩人與現實”“詩歌與生活”問題的熱度不減的爭議使得寫作者對“現實”“現實感”的理解發(fā)生分歧。日常現實和詩歌中的現實是兩回事,詩人所理解的現實也是多層面的,任何執(zhí)于一端的“現實”都會導致偏狹或道德化的可能。正如雷平陽所提醒的不要以為有了“生活”詩歌就會迎面而來――而這是當下詩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現實是分層的,每個人面對的現實以及相應的感受是有差異性的,而現實進入詩歌的方式更是千差萬別。而詩人如何延展、拓寬甚或再造一個語言化的現實是一個重要工程。尤其是在當下“日常之詩”泛濫的情勢下,一個詩人如何在日常的面前轉到背后去看另一個迥異的空間才顯得如此重要。物象、心象和幻象必須一起在語言中賦形一個詩人,才有可能真正走在正_的路上。作為一個詩人,必須正視自我認識和體驗的有限,必須在詩歌中讓更多的環(huán)節(jié)來拓展自我。正如赫拉巴爾所說,站在城市的街頭,你認識到的只是雙腳所站立的那么一丁點的地方,甚至對腳下城市的下水道你一無所知。而新媒體和自媒體的交互性,城市化導致的快速生活方式都使得當前詩人的感受能力空前降低――大數據時代作家的感受方式也是如此的趨同化,每個人每天接受到的都是電子化的新聞化的現實。

七、 國際化視野與漢語詩歌“形象”

各種“全球化”視野下詩歌的跨語際、跨文化、跨國別的交流活動在2016年呈現繁多的局面,兩岸四地以及國際之間的詩歌活動繼續(xù)呈上揚的態(tài)勢――比如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綏陽首屆雙河國際詩歌節(jié)、上海國際詩人節(jié)、青海國際詩人氈房會議、國際詩人揚州瘦西湖虹橋G、首屆東亞詩人大會(中、日、韓)、第三屆國際華文詩歌獎、太平洋國際詩歌獎、2016兩岸詩會暨“桂冠詩人獎”、第十一屆“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魯迅文學院舉辦的學術論壇“黃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詩歌的語言、翻譯和可能性”、北京語言大學主辦的“中國詩歌對外翻譯與傳播國際高層論壇”、中國詩歌學會設立中日詩歌交流辦公室并啟動《中日詩歌叢書》出版項目、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和磨鐵讀書會主辦的第三季詩歌翻譯坊、“胡同詩會――中外詩人面對面”“跨越語言的詩意:國際詩歌朗誦會”、上苑藝術館“國際創(chuàng)作計劃”等。除了各種國際詩歌節(jié)和交流活動之外,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的對外翻譯工程(含少數民族文學的對外翻譯)以及中國作協(xié)詩刊社編選的《那些上緊時光的手》(一帶一路詩之旅 譯詩卷)、中國詩歌學會組織編纂的《“一帶一路”國家詩歌經典文庫》都不斷助推詩歌翻譯尤其是漢語詩歌的對外譯介。與此同時,詩歌的國際化視野也助長了一些假想中心主義的全球化寫作幻覺。跨文化、跨語際的詩歌交流實際上并不是對等和平衡的,往往會產生失重的狀態(tài)――比如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坦誠說出的“因為能讀到的譯本不多,我對中國文學的認知還是有限”。而這一不對等的關系再加之區(qū)域文化政治和不自覺的意識形態(tài)性而影響到不同國別詩人的判斷力和自信程度,“新詩是我們的傳奇。即使不使用百年新詩這樣的尺度,人們也能隱隱感覺到這一點:新詩是漢語的現代傳奇。但在柏林詩歌節(jié)上,我也能強烈地感受到另外的情形:西方人只愿意把新詩當成是我們的一種分類簡陋的政治文獻。對他們而言,新詩不過是一種文獻詩?!保伴Γ┪鞔ㄔ诮邮堋哆|寧日報》訪談時也認為中國詩人在世界上還沒有樹立起自身形象,“絕大多數詩人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后完全處于失效狀態(tài)”。王家新則認為許多翻譯家對新詩的建設性貢獻大于詩人,詩的成就與不足都與翻譯直接相關。

不斷涌現的以西川、王家新、陳黎、李笠、黃燦然、汪劍釗、田原、高興、樹才、李以亮、桑克、程一身、伊沙、晴朗李寒、遠洋、王敖、胡續(xù)冬、周公度、周偉馳、雷武鈴、王嘎、楊鐵軍、陳太勝、舒丹丹、薛舟、倪志娟、范靜嘩、張文武、包慧怡、胡桑、王東東等為代表的“詩人翻譯家”使得詩歌譯介取得相當大的成績。以新陸詩叢、巴別塔詩典、雅歌譯叢等為代表的詩歌翻譯工程不再是以往歐美詩歌的一統(tǒng)天下,而是向以色列、巴勒斯坦、韓國、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等更多的國家和族裔拓展。2016年代表性的譯著有《里爾克詩全集》(陳寧、何家煒譯)、《英國詩歌選集》(王作良編選)、《冥想之詩》《漫游之詩》(蔡天新主編)、《帕斯捷爾納克詩選》(智量譯)、《帕斯捷爾納克傳》(王嘎譯)、《我的世紀,我的野獸:曼德爾施塔姆詩選》《死于黎明:洛爾迦詩選》(王家新譯)、《寂然的狂喜:葉芝的詩與回聲》《噪音使整個世界靜默:阿米亥詩選》(傅浩譯)、《幻象集》《畢加索詩集》(余中先譯)、《舞步――邁克爾?杰克遜詩文集》(陳東飚譯)、《佩索阿詩選》(歐凡譯)、《來自巴勒斯坦的情人――達爾維什詩選》(薛慶國譯)、《蘭波詩歌全集》(葛雷、梁棟譯)、希尼的《人之鏈》(王敖譯)、《電燈光》(楊鐵軍譯)、《區(qū)線與環(huán)線》(雷武鈴譯)、《夜舞――西爾維亞?普拉斯詩選》《重建伊甸園――莎朗?W茲詩選》(遠洋譯)、《高窗――菲利普?拉金詩集》(舒丹丹譯)、《奧登詩選:1948―1973》(馬鳴謙、蔡海燕譯)、《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露易絲?格麗克詩集》(柳向陽、范靜嘩譯)、《月光的合金:露易絲?格麗克詩集》(柳向陽譯)、《卡明斯詩選》(鄒仲之譯)、《浪游者》(林克譯)、《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1924―1938》(汪天艾譯)、《春天 得以安葬》(高銀詩集,金丹實譯)、《密茨凱維奇詩選》(林洪亮譯)等。除了漢譯,詩歌的對外譯介也值得關注,比如多多的雙語詩集《諾言》以及古典詩歌集《獨立》、古典詩歌集和游記《尋人不遇》、痖弦的詩集《深淵》、伊路的《海中的山峰》等被翻譯成英文。此外,《中國現代詩系》韓語版、蔡天新《幽居之歌》亞美尼亞版、《楊克詩選》蒙古語版的出版多呈現了多元化的對外傳播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尤其是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歷時八年之久翻譯的《杜甫詩》全譯本的出版在國外引起巨大反響。熊輝的專著《翻譯詩歌在中國的接受》、孫曉婭編選的《彼岸之觀――跨語際詩歌交流》以及日本漢學家木山英雄的《人歌人哭大旗前――時代的舊體詩》立體化呈現了不同視野的詩歌譯介?!度烁枞丝薮笃烨皑D―時代的舊體詩》以1950―70年代知識分子的舊體詩創(chuàng)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一種相當開闊的歷史視野中對于中國革命做出了獨到理解與別致闡釋。洪子誠認為這本書通過對“若干熱情參加、追隨革命,卻遭受難以想象的磨難的知識分子寫的舊體詩的分析,來探索他們的獨特命運,他們不同的應對方式和精神、心靈軌跡,并擴大引發(fā)至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思考?!保ā稑嫵闪艘环N同一時代人的關系》)荷蘭著名漢學家柯雷(Maghiel van Crevel)的專著《精神與金錢時代的中國詩歌――從1980年代到21世紀初》則從文本、語境和原文本三個方面對1980年代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社會轉型、先鋒詩歌裂變、詩歌思潮、創(chuàng)作新變以及詩人專論進行了別開生面、角度獨特、立論新穎的觀察、剖析與反思,體現了一個“局外人”對中國當代詩壇“多方面的深入而獨到的觀察、理解”。陳太勝翻譯的特里?伊格爾頓的《如何讀詩》則向我們敞開了詩歌閱讀的多重空間和可行性方法。

一定程度上,漢語詩人在國際上獲獎也是漢語詩歌寫作認可度的提升,比如吉狄馬加獲得2016年度歐洲詩歌與藝術“荷馬獎”以及羅馬尼亞《當代人》雜志與布加勒斯特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授予的“卓越詩歌獎”和“詩歌創(chuàng)作獎”、中國臺灣詩人楊牧獲得瑞典“蟬獎”、多多獲得墨西哥“新黃金時代詩歌獎”、瀟瀟獲得羅馬尼亞作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阿爾蓋齊詩歌獎”。

本年內詩歌批評與研究繼續(xù)深化,研究者的整體考察和問題意識突出。尤其是在新詩百年之際相關的研討會、研究文集、報告和文叢、專著均取得建設性成果。代表性的有《二十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中國現代詩學叢書》(12種)《聲音的詩學:現代詩抒情藝術研究》《李瑛詩歌研究文選》《大詩論――中國當代詩歌批評年編2014―2015》《新世紀詩歌批評文選》《詩的證詞――一帶一路詩之旅 詩學卷》《70后批評家文叢》《閱讀的姿勢》《梁平詩歌研究》《分叉的想象》《螢火時代的閃電》《陌生人的懸崖》《在巨冰傾斜的大地上行走――陳超和他的詩歌時代》《讀一首詩,讓時光安靜》(文本細讀)等等。李少君、劉復生主編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詩歌》收錄了17篇關于新世紀以來的詩歌現象和問題研究文章,涉及到詩歌的地方性、現實感、校園詩歌、詩歌的大眾化、詩歌倫理以及傳播等問題。

篇7

眾所周知,護理研究的文字表達形式就是撰寫護理論文,護理論文不僅是一個人護理專業(yè)水平的客觀體現,也是一所醫(yī)院在該地區(qū)護理舞臺上占有何種地位的標志。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朋友們搜集整理的護理論文致謝格式,歡迎閱讀!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學習和工作,我終于完成了《xxx》的論文。從開始接到論文題目到系統(tǒng)的實現,再到論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與挑戰(zhàn),這也是我在大學期間獨立完成的最大的項目。在這段時間里,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有很多感受。

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yǎng)育之恩,無以回報,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篇8

第一行的正中用較大的字體寫上感謝信三個字。如果寫給個人,這三個字可以不寫。有的還在感謝信的前邊加上一個定語,說明是因為什么事情、寫給誰的感謝信。

第二行頂格寫對方單位名稱或個人姓名,姓名后面可以加適當的稱呼,如同志師傅先生等,稱呼后用冒號。如果感謝對象比較多,可以把感謝對象放在正文中間提出。

第三行空兩格起寫正文。這一部分要寫清楚對方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由于什么原因,做了什么好事,對自己或單位有什么支持和幫助,事情有什么好的結果和影響。還要寫清楚從中表現了對方哪些好思想、好品德、好風格。最后表示自己或所在單位向對方學習的態(tài)度和決心。

正文寫好了,另起一行空兩格(也可以緊接正文)寫上此致,換一行頂格寫上敬禮。

最后再換一行,在右半行署上單位名稱或者個人姓名。在署名的下邊寫上發(fā)信的日期。

寫感謝信要注意下面幾點:

一 敘述對方對自己或本單位的幫助,一定要把人物、時間、地點、原因、結果以及事情經過敘述清楚,便于組織了解和群眾學習。

二 信中要洋溢著感激之情。在敘述事實的過程中,除了要突出對方的好思想和表示謝意外,行文要始終飽含著感情。這感情要真摯、熱烈,使所有看到信的人都受到感染。

三 寫表示謝意的話要得體,既要符合被感謝者的身分,也要符合感謝者的身分。

四 感謝信以說明事實為主,切勿不著邊際地大發(fā)議論。

感謝信范例

xxxx電纜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口在南京舉行隆重開業(yè)典禮,此間收到全國各地許多同行、用戶以及外國公司的賀電、賀函和賀禮。上級機關及全國各地單位的領導,世界各地的貴賓,國內最著名的電纜線路專家等親臨參加慶典,寄予我公司極大的希望,謹此一并致謝,并愿一知既往與各方加強聯(lián)系。進行更廣泛、更友好的合作。

xxxx電纜有限公司

篇9

2、第二行頂格寫對方單位名稱或個人姓名,姓名后面可以加適當的稱呼,如“同志”“師傅”“先生”等,稱呼后用冒號。如果感謝對象比較多,可以把感謝對象放在正文中間提出。

3、第三行空兩格起寫正文。這一部分要寫清楚對方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由于什么原因,做了什么好事,對自己或單位有什么支持和幫助,事情有什么好的結果和影響。還要寫清楚從中表現了對方哪些好思想、好品德、好風格。最后表示自己或所在單位向對方學習的態(tài)度和決心。

4、正文寫好了,另起一行空兩格(也可以緊接正文)寫上“此致”,換一行頂格寫上“敬禮”。

篇10

在進行先進事跡材料撰寫準備時,我們首先要明了:

1、先進事跡的寫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都是為了申報或授予某人、某集體以某項榮譽而準備。

2、事跡必須是先進事跡,如果文本中所描寫出來的某人、某集體的事跡無法表現非同一般性,那么就不能實現先進事跡寫作的目的。

3、先進事跡應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不能在文本中進行虛構或矯飾;